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的运动)说课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模拟膈肌的运动)说课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模拟膈肌的运动
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说 课 环 节——
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分析
模拟膈肌的运动这一演示实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一个内容。这一内容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
本实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模拟膈肌的运动”这一演示实验,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下一节“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一内容。
1、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2、学情分析
已有水平
已有水平
1.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
2.学生掌握了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已有水平
存在问题
1.本节内容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知识,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
2.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较弱;
一、教学分析
3、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说明膈肌运动时,胸廓容积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等知识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装置,能有效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教学分析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学生能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这一过程
学生能理解胸廓容积变化与呼吸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探究教学
直观演示
教法
小组合作
科学探究
自主学习
学法
三、教学过程
1.设计情境,引出问题
2.展示课本实验装置
3. 教师演示膈肌的运动,得出结论
6.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装置
7.小组合作,演示实验
8.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4 .师生探讨不足
5 .师生讨论,改进实验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活动:体验呼吸运动
手按住胸部两侧,做深呼吸,
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吸气
呼气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结论
1.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后
使胸廓扩大?
教师提问
三、教学过程
2、教师展示课本实验装置
教材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装置:
玻璃罩模拟胸廓;
玻璃管模拟气管、支气管
气球模拟肺
橡皮膜模拟膈
三、教学过程
3、教师利用装置演示膈肌运动
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被吸入肺;
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结论
吸气
呼气
三、教学过程
4、师生探讨实验原型的不足
实验装置只有一个,教师演示时,部分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现象;
玻璃罩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
课本实验不足之处
三、教学过程
5.师生探讨,改进实验
用塑料瓶代替玻璃罩,模拟胸廓。
用一次性吸管代替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
用气球膜代替橡胶膜,模拟膈。
课本实验改进
课本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三、教学过程
6.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装置
实验器材
气球、塑料瓶、
吸管、透明胶、蜡烛、打火机、
剪刀
三、教学过程
6.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将两根吸管改装成一个Y型管,用透明胶把气球粘到Y型管两侧;
把塑料瓶底部切除,磨平,在塑料瓶底部套上气球膜;
把塑料盖打通,把套有气球Y型管穿进去,扭好盖子;
点燃蜡烛,把蜡滴在塑料盖上,密封好瓶盖。
三、教学过程
6.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装置
教师巡堂,纠正学生不足
三、教学过程
7.小组合作,演示实验
手拉气球膜
现象:气球扩大
手顶气球膜
现象:气球缩小
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所完成的模型,并模拟膈肌的运动。
三、教学过程
7.小组合作,演示实验
挤压瓶壁
现象:气球缩小
放松瓶壁
现象:气球扩大
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所完成的模型,并模拟胸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7.小组合作,演示实验
师生一起利用自制的实验装置模拟膈肌的运动以及胸廓的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8、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变大,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被吸入肺。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结论一
结论三
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变小,胸廓容积变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增大,气体就被呼出。
结论三
四、教学反思
优 点
自制实验装置取材容易,携带方便,操作简单。
实验现象明显,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导致吸气和呼气;
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制作实验模型,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实验,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反思
不 足
七年级学生过于好动,个别学生对实验专注性不够。
感谢聆听
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和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