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作品通过平常项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融情于景、事细情深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增进对眷恋家园这一民族心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作品通过平常项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1、导入新课,进入文本
感人心者,情为首也。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清人王拯在《项脊轩记》(《项脊轩志》或称《项脊轩记》)后有一段记载:"往时上元梅先生在京师,与邵舍人懿辰辈过从,论文最欢,而皆嗜熙甫文。梅先生尝谓舍人曰:君等嗜熙甫文,孰最高,而余与邵所举辄符,声应如响,盖《项脊轩记》也。乃大笑。"清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可以说凡对归有光其人稍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项脊轩志》的,甚至有相当部分人对归有光的欣赏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篇《项脊轩志》上。
明人王锡爵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清人梅曾亮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姚鼐说,"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被评为"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上承唐宋,下启桐城"、"源出《史记"》,取法唐宋"等,评价不可谓不高。今人汪曾祺也说,"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贾平凹也极力赞赏。
知人论世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一度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识背景
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业,然而仕途坎坷,七岁入学,九岁能写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在乡里颇有才名,二十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其科举前期还算一帆风顺,但此后却一直科场蹭蹬,35岁才乡试中举,以后更是8次会试都落选,直到60岁两鬓苍苍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其间有过太多的苦痛与折磨,这种感情伴随他一生,对他的一生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中以一种隐约而生涩的方式展现出来。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49岁或更晚的时候。作品描写细腻,我们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浓浓的亲情,但结合归有光写作此文的背景,我们似也能捕捉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追求功名的时不同心境,正是这种不同的心境,造成了前后两部分的风格略有差异。前一部分写于归有光十九岁时,这一阶段是归有光一生中最自信的时期,"多可喜,亦多可悲",可悲当然是有的,家族衰落、亲人离去,睹物思人悲伤的情绪当然是有的,但这种"悲"恐怕还是一种心灵充实而稳定基础上的悲哀,毕竟明天是美好的、可以期待的。然而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很大的变化,此时再翻捡早年文字,心中的感情是则那样的复杂。妻子的早逝。使他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着然泪下。后一部分的情绪与前一部分有了不小差异,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而对一个那个时代的大男人,特别是归有光这种自我认同感很强的男人,这是很不易启齿的,这种心灵深处的痛苦、难堪甚至是自卑,以一种很不明显的方式流淌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后半部分似乎更加感人的一个原因吧。"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终南捷径"到"奉旨填词",从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挫折,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的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看视频听朗读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答疑,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主持
(2)南北为一
古义:整体
今义:数字或数量
(3)、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4)、凡再变矣
凡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再 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
 
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 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①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①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②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③ 吾儿,()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④ 使()不上漏(省兼语“之”)
 ⑤ 明月()半墙(省谓语“照”)
 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介词“于”)
 ⑦ 垣墙()周庭(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6、鉴赏文本
探究一: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任务导引:一篇作品的成功往往在许多方面。同时,一篇作品的成功,又往往有它独到的显示而形成它特有的魅力。"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可以说典型地表现了归有光的作品的整体风格:内容上密切同日常生活相联系,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尤其突出的是,作者善于把内心深处长期积淀的情感,化浓重为清淡,琐细处做文章,平淡中见真情。往往以日常生活细节为依托,略施白描点染,勾抹几笔,收到动人心弦,沁人心脾的强烈共鸣效果。在读文本感受归有光的语言魅力!
任务一:前人评论归有光的文章,以为其“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谈谈这种风格在本文中的表现。
明确:首先表现在结构构思上。从全文布局看,先介绍项脊轩及其整修情况,继而追述与轩有关的人和事,再就项脊轩阐发感慨,末尾补记也是记述妻子来轩中及此轩后来的变化。很明显,作者始终扣住项脊轩来行文。而文中那些不相连贯的生活琐事,看上去颇为平淡无奇,作者就是用项脊轩这根线把它们串起来了。作者从开头的"旧南阁子"一直写到庭院里"桂影""珊珊可爱"。对一间破旧阴暗的小屋,大书特书,并不厌其烦地叙述整修小屋和美化室外环境的过程。从小、旧、破、暗到"稍为修蔓",虽琐细,却使人领略到作者"偃仰啸歌"于其中的乐趣和对阁子的深情。
其次,我们从生动的细节描写上,也能看到作者的技巧,以及饱含的深情。
如写母亲的一段,"妪每谓予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是一个声情并茂、沁人肺腑的镜头。项脊轩中老保母怀中的大姐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一边叩门引逗,一边问饥问寒,老保母随声应答着,尤其是"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一扣一问,把母亲生前对儿女难以言状的关怀、疼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催人肝肠。
又如写祖母一段,"一日,大母过余曰:......他日汝当用!"这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动人的场面。先写祖母的话,在赞许中含着牵挂,责备中含有疼爱,颇具老人风趣。然后以手阖门、喃喃自语、送象笏等三个情节,把老祖母对孙子的爱惜、期待具体化了。通过三两句话、三两个动作,老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状态,慈爱之情,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因仕途蹭蹬而深感有负祖母厚望的愧疚之情,也充分表现出来。
写妻子一段也有三个细节: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变得有情有味。写出了妻子的温良好学,表现出夫妻间的和乐美满,以及相亲相爱的情景。"庭有批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话虽短,也很通俗,而且连一个字也没说对妻子的怀念,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阔的想象空间: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那种树的影子,那到此搁笔眼含双泪,无声长叹的作者,让人隐隐约约似有所见。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细节,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万般深情,尽在其中。无疑,在细节的刻画中渗入浓挚的情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也是本文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原因所在。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本文中作者对一物一人一事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如写老祖母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的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老祖母临去时,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发自肺腑的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也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位出身于仕宦之家的慈祥平易的老者形象。
(4).在本文中,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沉郁在内心的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项脊轩这个明线将人、事、景都串连起来,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来表现的。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此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家道的衰败。第三,修葺小轩,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小轩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此文虽处处写小轩,实际上却是作者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5).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
任务探究二:赏析文章的手法和结构
任务导引:作为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聚。这线索,外在的就是项脊轩,内在的就是作者的情感。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且阴暗,可归有光长于斯,读于斯,歌哭于斯,项脊轩给了作者寄托、慰藉和温暖,作者则对项脊轩及其人事包括琐事一往情深。项脊轩是他儿时的伴侣,是他成长的见证。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对过去经历独特、深长的回忆。这种情感及其寄托物,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项脊轩》叙事和抒情的展开都是有线索的,请分析叙事和抒情的线索?
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
文中打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任务探究三:鉴赏文章的感情
任务导引:《项脊轩志》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任务三:探讨《项脊轩志》的情感艺术
明确:一、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面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光说写景中的抒情。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任务探究四:《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任务导引:《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家境的孤苦和祖母对孙子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天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同时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理由。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言:“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本文随事曲折,不事雕琢,情景俱出,感人肺腑。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典范抒情散文。它通过有关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简洁生动,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记事绘声绘色,项脊轩如在眼前,人物声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代王锡爵评其道:“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任务四:《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传情艺术比较?
明确:《陈情表》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项脊轩志》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两文均是善于传情的佳作,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
《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以叙事来传情,出于情,归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旨归。文章内容本身是感人的,但由于是给皇帝的奏表,仅仅靠孝心孝道去感动对方是不够的。作者必需基于自己的目标,评估自己的处境,揣测皇帝的心理,考虑表文的体例,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做到思虑有序且不露痕迹。换句话说,《陈情表》的感人固然是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结撰文章刻意感人。李密本是蜀汉降臣,侍蜀时,出使东吴,立下赫赫大功。西晋初立,正是用人之时,故司马炎多次征招,而李密又不仕。在封建时代,“士不为王者所用,死。”李密是如何处理这两难之事的? 出于情,归于理,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打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项脊轩志》以记事、写景、状物来传情。“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语言,不求感人而自有动人之处。《项脊轩志》以状物来传情。罗列物事,睹物思人。归有光写本篇的目的是追忆亲人,表达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绵绵深情。文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善于运用细节场面,以景忖情。如:状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衬出今日的凄凉。生活琐事,凸现人物,把“亡人”写活。如:“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枇杷,秋来暑往,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
③《陈情表》以无声传情(文字)暗忖有声(对话)传情。通观全文,无一句对话语言,但真情就在这无声的叙述之中,奔涌而出。无声胜似有声。但《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惧怕……;你还可听少年无助的叹息,老人痛苦的呻吟,孙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④《项脊轩志》以有声传情彰显无声传情。如: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慈儿孝,跃然纸上。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7、小结
黄宗羲:余读归震川之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使人欲泣,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一篇文章,两度书写,三位女妇。十余年的时间距离却未能阻隔作者情感的贯通。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叙述上作者撷取几许小事,抒情上自“泣”“长号”而始,到望“枇杷亭亭如盖”而终。从有言到无言,从直抒胸臆到托物寄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物在人亡、三世变迁,几多感慨尽在一轩之间。
8、写作提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总是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