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秦论》教案一、教材研究《过秦论》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它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二、学情分析培养学生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是学习的难点。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他们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缺乏古语环境,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大多限于课本上的选篇,阅读量少,在文言阅读还存在很大障碍。加上文言知识琐碎,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带有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本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三、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着大纲要求,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层次;2、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从文章的布局、语言、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4、熟读并按要求背诵课文。(二)能力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对秦朝灭亡的思考,懂得“得民心者的天下”的道理。四、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文章特点,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如下:(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二)教学难点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五、教学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我确定本课教法和学法如下:(一)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的综合教学法。1、诵读法。诵读是古文教学中最基本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是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基本途径。《过秦论》文笔流畅,辞采灿然,是极好的诵读课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通过诵读体会文章气势,把握文章概貌。课堂上,学生的自读、配乐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2、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与作品意境相当的氛围,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主体感悟。3、讨论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二)学法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1、通过诵读加强学生朗读的习惯;2、通过课外预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程序配合课件课前布置预习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难而且沉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畏难心理,我采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对作者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课件图文展示)1、介绍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后,贾谊一年后也忧郁而死,时年仅33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2、文章创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三)诵读1、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检查预习情况,选个别学生试读。2、课件播放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读音,划分节奏,体会文章气势。3、为了让学生了解秦国兴亡过程,把握文章脉络。我布置与此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诵读。(课件展示)任务一:找出文中提到的秦国帝王。任务二: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秦朝灭亡的原因。设计目的:设计简单的问题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阅读兴趣。在教师点拨之前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四)导读1、解题。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解题是对诗文典籍题旨的阐释,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过秦论即论秦过。2、点拨以上两个任务,把握文章结构任务一:文章1-4依次提到“秦孝公-惠文-武-昭-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记叙了秦王朝由兴而盛,由盛而亡的过程,1-3段是写秦朝的兴盛,第4段写秦始皇死后,也就是秦二世时期秦朝的衰亡。(课件展示)任务二:第五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小结由此可以看出,全文共5段,可分为两部分。(课件展示)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3、分段导读,疏通文意。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通过疏通文意来讲述文言知识点。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五)布置作业(课件展示)1、熟读课文。2、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第二课时(六)检查作业1、挑选几个学生朗读课文。2、课件展示教师归纳本课文言知识点。(七)赏析1、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点拨:①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② 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2、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点拨: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行文骈散结合,读来很有气势,琅琅上口。(八)分小组讨论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切磋,是同龄人的平等商讨,有时候比教师与学生间讨论的效果要好。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是,要提醒学生要抱着借鉴、发现的心态来参与,求同存异,以免避免陷入偏激而影响交流效果。1、课件展示讨论题对于秦朝的兴亡,你是如何看的?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经验3、教师点拨(九)布置作业按要求背诵课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