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把握适度原则教学设计(表格式,试题不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把握适度原则教学设计(表格式,试题不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9.2 把握适度原则》教学设计
课题 9.2 把握适度原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
日期 设计人 节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3.2 把握适度原则。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理解适度的含义;理解掌握适度原则。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度的含义,理解关节点的含义,理解掌握适度原则。 3.学生怎么学 (1)根据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适度的含义。 (2)根据压力对学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把握适度原则。
教材 分析 本框题是《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第二框。本框体“把握适度原则”分为两块内容:其一是适度的含义,其二是掌握适度原则。本课的重点在于在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度”的含义,到理解适度的含义,理解适度原则的含义。本课的难点在于领会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理解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如何根据质和量的关系把握最佳尺度。
学情分析 “形式逻辑”是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中的重要内容,它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逻辑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与其他的人文学科相比,该学科在形式性、抽象性、系统性等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表现。然而,抽象思维、形式性分析,恰恰是大部分文科学生的弱项。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于本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在努力夯实一些重要概念、讲清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突出趣味性,寓教于乐,是我们中和本学科的形式性、抽象性,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
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根据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适度的含义。 (2)根据压力对学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把握适度原则。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坚持辩证思维
评估任务 (1)根据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适度的含义。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2)根据压力对学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把握适度原则。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
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根据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适度的含义。 (2)根据压力对学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把握适度原则。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
讲授新课 一、适度的含义 (一)关于度 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 3.度与关节点的关系: (二)关于适度 1.内涵:就是适当的程度。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议学情境 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 做饭:水多了——烂;水少了——硬。 养花:水浇多了——涝死;水浇少了——旱死。 喂金鱼:喂少了——饿死;喂多了——撑死。 参加考试:不紧张,不兴奋——没状态;太紧张,太兴奋——漏涂选择题了。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议学小结 一、适度的含义 (一)关于度 1.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3.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二)关于适度 1.内涵:就是适当的程度。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议学评估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凡事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符合( ) A.动态性与静止性相统一的观点 B.连续性与间断性不相容的观点 C.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统一的观点 D.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的观点 在“度"中,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防止“过“或“不及”。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 A.适可而止 B.对症下药 C.量体裁衣 D.因地制宜 根据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适度的含义。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讲授新课 二、掌握适度原则 1.防止过犹不及。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2.需要“得中”。 议学情境 正方:压力对学习利大于弊 反方:压力对学习弊大于利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提示 当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学习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学习上的动机很小,学习效率很低; 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效率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压力越大,效率越高; 而当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效率越低。 议学小结 二、掌握适度原则 1.防止过犹不及。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2.需要“得中”。 就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并不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3.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不能限于“得中”) (1)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2)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知识拓展:折中主义---消极的思维方式 (1)含义: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 (3)表现: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议学评估 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阶段。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并且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了6G技术研发工作启动会。这表明( ) ①事物总处于持续的渐进变化发展中 ②持续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遵循适度原则并不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④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①② ①③ ②④ D.③④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表明( ) A.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B.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做好量的积累才能为质变创造条件 D.适度量变有利于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根据压力对学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把握适度原则。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
作业布置 必做: (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 (3)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下节课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
板书设计
复盘反思
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