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七年级下册 实验探究题 专项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七年级下册 实验探究题 专项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年浙江省中考 实验探究题 专项训练(七年级下册)
1.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英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四个烧杯分别贴上1、2、3、4号标签,在各烧杯内放入适量的泥土,分别种上20粒干燥、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在有光条件下,各实验变量及一周后种子的萌发情况见下表:
实验编号 1 2 3 4
温度(℃) 25 25 0 25
泥土干湿度 干燥 潮湿 潮湿 浸没在水中
空气 充足 充足 充足 不充足
种子发芽数(粒) 0 19 0 1
(1)实验中所用到的玉米种子应控制相同的有 。
(2)3号和2号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案设计时,基于的假设是 。
(3)选20粒种子不选1粒种子的目的是 。
2.某兴趣小组把一固态物质加热后变成了液体,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变成固体,记录开始冷却后20分钟内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温度/℃ 95 89 84 80 70 80 75 71 67 64 60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1)表格中有个别的温度值读错了。请你指出___________。
(2)请你判断该物体是不是晶体?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成员甲和乙重做实验,并画出了同一固体的熔化图象,如图。
问:图中,该物质在BC段中,处于__________状态,此时该物质要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观察并分析:乙所画图象是否错误?____造成乙图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____
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
(1)提出问题: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
(2)作出假设: 。
(3)设计实验:
①取培养皿两个,在培养皿内铺一层吸水纸。
②将 ,均匀置于两个培养皿内。
③设置对照实验:(请选择下列与假设一致的合适选项填在横线上)
甲培养皿 ,乙培养皿 。
A.水淹没种子
B.放在适温下
C.不加水
D.放在冰箱里
E.加适量水
④每日定时观察其变化情况,并记录。
(4)实验现象:甲培养皿 ;乙培养皿 。
(5)实验结论: 。
4.马路边、公园里、河水中到处都会见到废塑料袋和塑料瓶的踪影,它们破坏城市的景观、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另外,塑料袋、塑料瓶所含的增塑剂和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探究塑料瓶所含的增塑剂和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对生物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 1:用剪碎的塑料瓶制备塑料浸出液。
步骤 2:取三个相同的培养皿,编号 A、B、C,分别在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放入 20粒大小和活力相同的小麦种子
步骤 3:每天向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喷洒适量和等量溶液为:A 喷洒清水、B 喷洒浓度为10%的塑料浸出液、C 喷洒浓度为 30%的塑料浸出液。步骤 4:观察小麦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
(2)若 B、C 中萌发的种子数量明显比A 中_____(填“多”或“少”),说明塑料浸出液抑制种子的萌发。如果三个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未萌发,你认为缺少的环境条件是_____。
(3)请你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通过认识塑料袋、塑料瓶随垃圾扔掉或随地乱丢对环境的影响,提出解决这类污染的建议。_____。
5.如图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
(1)学习探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
时间/min 体积/mL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造成实验所测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2)用点燃的火柴接触a管,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____;
(3)水电解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6.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2SO4、CaCO3、BaCl2、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有如下现象:
(1)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足量水中,搅拌、静置、 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滤液;
(2)向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3)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试推断:该粉末一定含有 和___ _____,一定不含有 。
7.蚕宝宝是我们熟悉的昆虫,正常情况下,蚕宝宝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喝,每个蚕宝宝都能结出一个厚薄均匀的茧。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蚕茧分类时发现,有个别蚕茧是由两个蚕宝宝共同结出的“双宫茧”,属于劣质茧。因此想探究“双宫茧”的原因。他们在5月份进行了实验,将刚成熟的蚕宝宝以不同的密度分为三组(如130条/米2是指每平方米放的蚕宝宝数量为130条)进行实验,7天后统计“双宫茧”的数量。为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在9月份又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蚕的发育过程为 。
(2)该小组提出的假设是 。
(3)这一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8.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 _____ 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_____ 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乙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改变量的方法则是 _____ .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 _____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 )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9.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他分别取等体积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装在三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并分别记为A、B、C;如表所示是他的实验方案:
花盆 植物名称 放置地点 浇水量(毫升) 每天浇水次数
A 郁金香 窗台 200 l
B 小雏菊 窗台 100 2
c 小雏菊 窗台 200 l
(1)请指出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 。
(2)根据你修正后的方案,你预计种在 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10.下表为“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培养皿A与B进行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 .
(2)若需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 和 两组培养皿做对照实验
(3)如果用培养皿A(有空气)和D(无空气)进行对照实验,结果发现A组种子能正常萌发,D组种子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 .
(4)若要探究光照对该种子的萌发有无影响,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和结果分析.
第一步: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滤纸,并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取等量的两份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温度控制在20℃);
第二步:将一组培养皿置于 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
结果分析:如果两组培养皿中种子萌发的结果基本相同,则说明光照对该种子的萌发 (填“没有”或“有”)影响.
11.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1)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_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填序号)_ 。
①温度 ②溶剂种类 ③溶剂质量 ④固体种类 ⑤固体质量
(3)在第二组实验中,该同学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假设溶液损失不计)
①用电子天平称取10.0g硝酸钾,放入烧杯中;
②量取10.0mL水,倒入上述烧杯中,称量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 g;
③搅拌至硝酸钾不再溶解为止;
④过滤,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g;
⑤计算:m1-m2=_ g(结合第二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将溶质改为食盐,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由实验可知,20℃时食盐的溶解性_ (填“>”“﹦”“<”)硝酸钾的溶解性。
(4)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
C.第三组实验中的硝酸钾溶液为80℃时的饱和溶液
D.20℃的任意一杯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一定相等.
12.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
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
1 壤土 +++ +++
2 壤土 +++ ++++
3 砂土 +++ +++
4 壤土 ++++ +++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3)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花盆。
13.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种子萌发后可长成成熟的植物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农民播种要选择合适的季节、播种前要进行松土、播种后要适量浇水。据此,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
(2)生活中常有过期药品随意丢弃的现象。某同学以“过期的板蓝根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是否产生影响”为研究课题,进行了有关实验,两组种子数量均为20粒,定期观察种子萌发的情况,结果如下:
观察时间 处理方式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加入水的油菜种子萌发数量(粒) 1 6 11 14
加入过期板蓝根溶液的油菜种子萌发数量(粒) 0 1 1 3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___________。
1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状况相同且完整的30粒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如下列表格所示)最先发芽的应该是装置( )
装置 种子所处的环境
A 干燥的棉花,置于25℃的黑暗环境中
B 潮湿的棉花,置于25℃的黑暗环境中
C 潮湿的棉花,置于4℃的黑暗环境中
D 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10℃的黑暗环境中
15.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是( )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乙 暗室 一 二
A.20℃ 不充足
B.20℃ 充足
C.30℃ 不充足
D.30℃ 充足
1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某生物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对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三人分工合作,都以大豆种子为材料进行了实验探究.现将他们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结果整理于下表.请认真分析表格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表中未说明的环境因素,均认为条件适宜)
学生名称 装置标号 温度(℃) 湿度 光照 种子数 发芽率
甲 A 25 潮湿 有光 100 96
B 4 潮湿 有光 100 0
乙 C 25 干燥 无光 100 0
D 25 潮湿 无光 100 98
丙 E 25 潮湿 有光 5 100
F 25 潮湿 无光 5 100
(1)甲同学实验设计的目的是______.
(2)丙同学设计的实验与甲乙两同学的相比,明显不足之处是种子数量太少,这样做不科学的原因是_______.
(3)从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4)在适宜的条件下,A.D二组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5)一般来说,种子吸水萌发时自身有机物的总重会逐渐减少,是因为______.
17.为探究植物的生理作用,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并实施了以下三个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一中,A瓶装有萌发的绿豆种子,B瓶装有煮熟的绿豆种子,把A、B装置同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A、B瓶中燃烧情况。该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气体是________。
(2)实验二中的C和D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
(3)在实验三中,同学们将装置放在光下几个小时后,发现E装置的塑料袋内壁有较多小水珠,说明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从________散失的。
18.某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采集重金属污染液500mL,用蒸馏水将其分别稀释10、100、1000、1000倍,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②取4只相同培养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垫上纱布,加入等体积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
③挑选籽粒饱满、大小相似的水稻种子200粒。随机均分成4组,分别均匀放入上述4只培养皿的纱布上。
④将4只培养皿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每天补充等量、相应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
统计和分析: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
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还需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该实验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周末,小明发现爷爷果园里的苹果树、梨树、桃树都开花了。小明发现许多蜜蜂忙忙碌碌地采蜜,他好奇地跟踪了一只小蜜蜂,发现它从苹果花飞到了一朵桃花中,一会儿又飞到梨花中。小明想:这样苹果树上是不是会结出桃子,桃树上会不会结出梨呢?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于是他产生了疑问:植物体要结出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呢?
(1)假如他要用实验解决自己的疑问,应该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 小明选择了一些还没有完全盛开的苹果花,将这些花平均分成了A、B两组,又将这些花的雄蕊去掉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3)然后,小明又分别采集了一些苹果花花粉和桃花花粉。将苹果花花粉涂在A组花的柱头上,将桃花花粉涂在B组花的柱头上。根据假设可以预期,能够形成果实的一组应该是_______,设计另一组的意义是_______。
(4)这种实验不能只用两朵花,也不能只做一次实验,还不能只限于用一种植物进行实验,其中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
20.针对如图(A)所示的制取二氧化碳(少量)的简单发生装置的某些缺点,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B)的改进装置(铁架台略去).
(1)与(A)比较(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加入药品之前,检查(B)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按图(B)所示将大理石装入塑料隔板上,打开橡胶导管上的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使酸液恰好浸没大理石,此时稀盐酸和大理石开始反应,过一会儿再夹上弹簧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上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如图是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纬度变化的图像,请回答:
(1)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分布规律是 。
(2)针对我国北纬40°附近严重供水不足的情况,请你提出一条解决的方法: (合理均可)。
22.下面是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有关资料中查到的在不同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曲线及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某种对人体有害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成活情况的图线。根据图像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杀死这种细菌,应将它们放在120℃环境中 B.这种细菌最适合于50℃的环境
C.随着气温的转暖,该细菌对人体的危险增大 D.细菌的环境因素仅跟温度有关
(2)某同学想采用高压锅煮沸杀菌,高压锅的气压应不少于____________帕。
(3)你认为对这种细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杀灭?___________________。
23.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鲜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______.
(2)设置乙组的作用是______.
(3)该实验的变量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4.小科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
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究步骤:
Ⅰ.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 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 70%、40%的浸出液。
Ⅱ.取 4 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 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 20 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其中第 5 天的数据如下表: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 5 天的平均芽长和萌发率
芽长/cm 萌发率
1 0% 10 100%
2 40% 4 95%
3 70% 1.2 65%
4 100% 0.5 35%
(1)本实验中编号为________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_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25.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后,小明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吃西瓜时为什么没看到过萌发的种子,而扔在地上的西瓜种子却会很快萌发呢?于是小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分析,大家首先根据书本知识,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温度。
假设二: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水分。
假设三: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空气。
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认为上述假设中有两个难以成立。你认为假设________不成立(写出一个即可),理由是___________。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了解到许多植物的种子成熟后都有休眠现象,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仍不能萌发,这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而导致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西瓜内种子不能萌发是由于果实中存在抑制物质。
为了验证上述资料是否可信,他们决定对此展开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①将一个成熟的西瓜切开,取出里面的种子并洗净,将瓜瓤捣碎后过滤,西瓜汁备用。
②取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写有A、B的标签,每个培养皿中均放入多层滤纸,滤纸上各放10颗西瓜种子。
③在培养皿A中的滤纸上滴加一定量的清水,在培养皿B中的滤纸上滴加________。
④将两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每天添加水或西瓜汁,以保持滤纸湿润。连续观察多天,种子萌发数量如下表(单位:颗):
培养皿 第1天 第2 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A 0 0 1 5 7 7 9
B 0 0 0 0 0 0 0
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他们找到的资料是否可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近年来,某市发生多起造纸厂废水灌溉事件。农民用未经处理的造纸厂废水灌溉菜地,导致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发生变化。小明为了探究造纸厂废水是否影响菜豆种子的发芽率。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1)作出假设:_____。
(2)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标号A、B,每个培养皿底部垫有两层纱布,将200粒大而饱满的菜豆种子平均放入A和B培养皿中。
②向A培养皿中倒入适量不含造纸厂废水的清水,向B培养皿中倒入_____。
③将A、B两个培养皿放在适宜种子萌发的相同环境下培养,每天观察1次,连续观察7天,记录菜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④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的菜豆种子发芽率:A培养皿中的菜豆种子的发芽率是93%,B培养皿中的菜豆种子的发芽率是34%。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3)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
(4)小明将该实验重复做了多次,其目的是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6)根据上述实验,请你给造纸厂提出治理建议: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7.甘草是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资料显示甘草的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1)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2)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Ⅰ.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Ⅱ.实验中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Ⅲ.实验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28.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同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芽所在位置),将这6块马铃薯分别处理后埋进6个花盆的沙土中5厘米深。
③把6个花盆执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花盆编号 培养条件
1号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号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号 室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号 室温(20℃),光照较暗,适量浇水
5号 室温(20℃),光照较暗,大量浇水,并将盆底的排水孔堵死
6号 室温(20℃),光照较暗,不浇水
(1)该实验探究___________这些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___________是这组实验的变量。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该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_____________.
29.大雪过后,人们常在道路上撒大量的融雪剂以加快积雪熔化。为了研究雪水中的融雪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情况,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收集纯雪水(不含融雪剂的雪水)和融雪水(含有融雪剂的雪水)。
(二)测定融雪水中融雪剂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16%。
(三)准备五个相同的洁净培养皿,各铺上一层棉花,并标记为A、B、C、D、E。取200粒大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五组,每组4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
(四)用纯雪水和融雪水按下表比例配置溶液,并全部加入相应的培养皿中。
七年级科学问卷(第5页,共6页)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纯雪水质量/克 20 17.5 15 10 0
2.16%的融雪水质量/克 0 2.5 10 20
(五)将各组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适时补充水分,4天后统计各组的种子萌发率。
(1)上表中C组缺少的数据应是 。
(2)经过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统计如图,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本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已足够,但在种子的选择上还存在不足,请提两点改进建议: ; 。
30.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说明此时气压____(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3)分析图丙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种子的大小、饱满程度等
(2)种子的萌发与温度有关
(3)避免偶然性
【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小组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1与2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与3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与4以空气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详解】(1)为了控制变量,实验中所用到的玉米种子除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外,还应相同的是颗粒饱满程度(或成熟程度或结构完整性)。
(2)2与3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本实验可以做出假设是种子萌发与温度有关。
(3)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需要选20粒种子。
2. 第8分钟时70℃这个数据 是晶体 6min—10min该物质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它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固液共存 吸收 不是 乙物质的质量比甲物质要少
【详解】(1)从第 6 分钟到第 10 分钟,是物质的凝固过程,温度应保持在 80 ℃不变;而 8min 是 70 ℃,故错误;
(2)由于该物质在 6 10 分钟的冷却过程中放热,而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的特点,故该物质是晶体。
(3)由图知, AB 段冰还没有熔化,所以是固态; BC 段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态; CD 段冰已完全熔化完,是液态。
(4)根据公式 Q吸=cm△t 可以知道,当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比热 c 和升高的温度 △t 成反比。固体段的温度升高的快,是因为该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小;而图中没有体现固体段的温度升高的快,造成乙图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海波的质量较少。
3.(2)水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水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或种子萌发需要水)
(3)②饱满的大豆种子各20粒(或取一定数量的、饱满的大豆种子随机分成均等的2组)③E C
(4)种子萌发种子不萌发 (5)种子萌发需要水
【分析】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实验探究的步骤,实验探究的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我们根据研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假设故假设为:水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水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或种子萌发需要水等.又由于对照试验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设计实验时惟一变量应是水分,所以可使甲(或乙)培养皿“不加水”乙(或甲)培养皿“加适量水”,而为了避免实验时由于自身因素而引起的偶然性我们取饱满的大豆种子各20粒,数日后,我们可看到甲(或乙)培养皿“种子萌发”乙(或甲)培养皿“种子不萌发”,从而可得到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
故答案为(2)假设:水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水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或种子萌发需要水)
(3)②饱满的大豆种子各20粒(或取一定数量的、饱满的大豆种子随机分成均等2组)③实验:甲:E乙:C(顺序可颠倒)
(4)实验现象:甲:种子萌发乙:种子不萌发(注意前后对应,不一致不给分)
(5)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水.
【点睛】对照试验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4. 塑料浸出液 少; 适宜的温度 对塑料瓶和塑料袋进行分类回收(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塑料瓶所含的增塑剂和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对生物的影响,所以塑料浸出液是实验变量,A中喷洒的是清水,所以种子萌发的数量要比B和C多,种子萌发的条件除了有水和空气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如果三个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未萌发,那么可能是缺乏适宜的温度,因为塑料袋、塑料瓶随垃圾扔掉或随地乱丢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人类,所以我们要少用甚至不用塑料袋和塑料瓶,对塑料袋和塑料瓶进行回收等。
5. 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分析】水电解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详解】(1)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造成实验所测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的可能原因是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
(2)水电解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用点燃的火柴接触a管,a管生成的是氢气,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6.CaCO3、BaCl2、Na2SO4
【分析】碳酸钙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氯化钡和硫酸钠可以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利用这些物质的性质,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详解】根据(1)的现象可以知道在该混合物中能够产生的沉淀为:碳酸钙以及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而实验(2)中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溶解并有气体放出,而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所以说明该白色固体为碳酸钙,根据实验(3)向(1)中的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后生成了白色沉淀,能够和硫酸反应生成沉淀的只有氯化钡,综上分析可以得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和氯化钡,一定不含硫酸钠,由于所描述的现象中没有涉及到氯化钠,所以该物质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7.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产生“双宫茧”的数量可能与蚕宝宝的密度有关
产生“双宫茧”的数量随蚕宝宝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增多
【分析】(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you虫、成虫三个时期。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蚕是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蚕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2)从表格中看出,三组之间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密度,因此该小组提出的假设是产生“双宫茧”可能跟密度有关。
(3)这一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产生“双宫茧”的数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多,温度的升高而增多。
【点睛】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8. A 细菌 B 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 是 A
【分析】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详解】(1)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A瓶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所以肉汤仍然保鲜;而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
(2)甲图中A瓶与B瓶对照,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因此A瓶内无菌,而B瓶不作处理,没有高温灭菌,因此B瓶内有细菌,实验变量是细菌。B符合题意。甲图中的A瓶煮沸即高温灭菌,A瓶是无菌的,所以甲图控制该变量的方法则是高温灭菌。
(3)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增加实验的重复次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所以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4)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因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A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9.(1)植物种类、浇水量、浇水次数都应相同 (2)C
【分析】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以外,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
【详解】(1)探究实验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除探究因素外,其余因素应相同且适宜,本题探究的是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所以变量为土壤性状,其余因素应相同,此方案中存在多组变量,所以此方案的不合理之处为,①三个花盆内的植物不相同,②浇水量不相同,③每天浇水次数不相同。因此,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栽培植物的种类不同,浇水量不同,每次浇水次数不同。
(2)将花盆内都栽上小维菊,每次浇200毫升水,每天浇一次,菊花喜欢透水性好的土壤,预计在砂土类土壤中生长情况最好,即C盆。如果换成其他植物,结果不一定与该试验结果相同,因为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10.(1)温度
(2)A C
(3)空气
(4)有光(照) 没有
【分析】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本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A与B 、A与C、A与D,变量分别是温度、水分、空气。
【详解】(1)培养皿A与B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若要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该以水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中培养皿A与C是以水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
(3)本实验的预期实验结果是除A瓶中的种子萌发外其它各瓶中的种子不萌发;对比A、D两瓶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4)要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就应该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组培养皿置于有光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验结果(种子的萌发情况)推导出实验结论:如果两组培养皿中种子萌发的结果基本相同,则说明光照对该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如果有光环境中的种子的萌发数明显对于黑暗环境中的种子的萌发数,则说明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11.(1)溶剂种类
(2)①②④
(3)6.9;>
(4)D
【详解】(1)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在第一组实验中只有溶剂不同,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所以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故填:溶剂种类;
(2)根据(1)的解答可以知道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溶剂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而第二组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从而溶解的质量不同,所以第二组研究的是溶质的种类对固体溶解性的影响的,比较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数据可以知道,在不同的温度下相等质量的水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温度也可以影响固体物质的溶剂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该实验研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是温度、溶剂种类和固体物质的种类即:①②④;故填:①②④;
(3)烧杯、硝酸钾和水的总质量为m1g;而过滤后,称量所得硝酸钾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g,由于烧杯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会改变,所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1g,即没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g-3.1g=6.9g,从而可以知道m1-m2=6.9g;也就是说在20℃时10g水中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1g;而根据第二组实验数据可以知道,在20℃时10g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所以可以判断在20℃时食盐的溶解性要大于硝酸钾的溶解性;故填:6.9;>.
(4)A、根据第二组实验数据可以知道:在20℃时10g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所以在20℃时100g水中能够溶解36g氯化钠,但A中溶解度没有写上单位,溶解度单位是克,故A错;
B、根据第二组实验数据可以知道:在20℃时10g水中溶解了硝酸钾的质量为3.1g,所以此时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23.7%,故B不正确;
C、第三组实验中的硝酸钾全部溶解了,所以难以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在任意的相同温度下的任意一杯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2.光照时间长短 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号
【分析】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题从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长短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变量的控制,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详解】(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通过图表分析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光照时间长短。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光照时间长短和浇水量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土壤,所以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沙土比壤土保水能力差,所以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3号花盆。
13. 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过期的板蓝根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 不要随意丢弃过期药品,这些过期药品在土里将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分析】(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种子有完整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松土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空气,播种选择合适的季节,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播种后要适量浇水,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2)实验中控制其他条件相同,一组种子加水,另一组种子加入过期板蓝根溶液,形成对照,实验结果是加入过期板蓝根溶液的种子萌发量明显低于加入水的种子的萌发量,且萌发数量极少,因此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过期的板蓝根溶液对油菜种子的萌发会产生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不要随意丢弃过期药品,这些过期药品在土里将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14.B
【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详解】装置A干燥的棉花,缺少一定是水分,种子不萌发,故A不符合题意;装置B具备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故B符合题意;装置C置于4℃的黑暗环境中,缺乏适宜的温度,种子不萌发,故C不符合题意;装置D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10℃的黑暗环境中,缺乏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不萌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惟一性。
15.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逐一对照表格中的内容可做出解答.
【详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本题是为了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变量应该是阳光,即设置向阳处和暗室两种环境,其他条件则应相同。因此表格中一是20℃,二是充足。
【点睛】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对照应有两组或两组以上;二是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
16. 探究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具有偶然性,会因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 大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不需要光照 种子休眠或胚已死亡 种子呼吸作用在不断消耗有机营养
【详解】试题分析:(1)由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有唯一变量--温度,所以甲同学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有数据A中发芽率为96%,B中发芽率为0%,可知大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2)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与甲乙两同学的相比,不足之处是分别只用了5粒种子,这样偶然性大(种子已死亡或休眠),我们一般取多粒种子(如10粒以上)。
(3)所以由以上三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4)在适宜的条件下,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A、D二组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是种子(或胚)已死亡或在休眠。
(5)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氧化有机物,导致有机物的总量减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难度适中,属于理解层次。
17. 氧气 二氧化碳 叶或叶片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4)图示中的三套装置是验证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的常用的经典实验装置,甲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乙装置可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丙装置可验证植物蒸腾作用的器官是叶片。
【详解】(1)“在实验一中,A瓶装有萌发的绿豆种子,B瓶装有煮熟的绿豆种子,把A、B装置同时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A、B瓶中燃烧情况”。A瓶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氧气;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氧气没被消耗,氧气有助燃的特性,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A瓶中的蜡烛熄灭,B瓶中的蜡烛燃烧。因此该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气体是氧气。
(2)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C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D装置中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D装置中有二氧化碳。所以实验二中的C和D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将C和D中的叶片摘下用酒精脱色,然后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能证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3)在实验三中,E、F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叶片,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因此“同学们将装置放在光下几个小时后”,发现E装置的塑料袋内壁有较多小水珠,说明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从叶片散失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探究方法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8.统计和分析:萌发率
预测结果:丁丙乙甲四组,种子萌发率依次降低
反思与评价:(1)避免偶然性
(2)设置戊组,加入等体积蒸馏水,放入与其余四组等量类似的水稻种子,在相同条件下培养
【分析】首先认真阅读试题,明确题目探究的目的是: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然后仔细审查题目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初步设想一下这些材料、用具在实验中可能起的作用。接着,认识到欲使实验设计完整、无漏洞,必须设置对照组来探究,而且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需有足够多的对照实验(4组以上)。
【详解】探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因此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水稻种子的萌发数量(或萌发率),进行比较。
【预测结果】“如果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则实验结果应是随着重金属污染液浓度的升高,水稻种子丁丙乙甲四组的萌发数量(或萌发率)依次降低。
【反思与评价】(1)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在步骤③中,每只培养皿中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
(2)实验方案存在缺陷。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设置戊组,用与实验组相同量的蒸馏水代替金属污染液,放入与其余四组等量类似的水稻种子,在相同条件下培养水稻种子,其目的是形成对照。
19. 植物要结出果实和种子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 防止自花传粉 A组 对照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遵循单一变量的实验原则,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详解】(1)提出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的假设是:植物体要结出果实和种子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
(2)实验过程中,小明选择了一些还没完全开放的苹果花,将这些花平均分成了A、B两组,又将这些花的雄蕊去掉了,目的是防止自花传粉;
(3)设置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否是同种植物的花粉,分别采集苹果和其他植物的花粉。将苹果花粉撒到包好的A组苹果雌花穗上。桃花的花粉撒到包好的B组苹果雌花穗上.根据假设可以预测,能够形成果实的一组是A组;设计另一组的意义是形成对照实验。
(4)为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通过重复实验,或扩大样本,排除其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这种实验不能只用一朵花,还不能够局限一种植物进行实验,该实验通过针对不同植物的多次实验,避免各种偶然情况发生,而且实验要具有可重复性。
20. 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从而节约药品 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没过长颈漏斗底部继续加水,至长颈漏斗液面和试管的液面,形成液面差,持续一段时间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反之则不好 大理石逐渐减小,表面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夹上弹簧夹,试管中的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酸液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大理石和酸液不再接触,不再产生气泡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试管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内部压强的作用,气体导出;当关闭弹簧夹,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逸出,使试管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在试管内部压强的作用下,酸液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和大理石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1)(B)的改进装置中含有多孔塑料板,可以通过使装置中气压变化引起液体药品液面的变化,造成药品间接触或脱离,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从而节约药品。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般是根据气压原理,使用(B)装置,具体操作为: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没过长颈漏斗底部继续加水,至长颈漏斗液面和试管的液面,形成液面差,持续一段时间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反之则不好。
(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气体,按图(B)所示将大理石装入塑料隔板上,打开橡胶导管上的弹簧夹.通过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使酸液恰好浸没大理石,此时稀盐酸和大理石开始反应,过一会儿再夹上弹簧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大理石逐渐减小,表面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夹上弹簧夹,试管中的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酸液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大理石和酸液不再接触,不再产生气泡,产生的原因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试管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内部压强的作用,气体导出;当关闭弹簧夹,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逸出,使试管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在试管内部压强的作用下,酸液被压入长颈漏斗中,和大理石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21.(1)随着纬度的升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减少 (2)南水北调
【分析】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分布规律是随着纬度的升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减少。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式南多北少。
(2)针对我国北纬40°附近严重供水不足的情况,可采用南水北调解决华北平原缺水问题。
22.D、2.02×105 帕、降温至—20℃
【分析】(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如霉菌,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如甲烷菌。
(2)图中在-20℃和120℃时细菌成活数是0,在50℃时细菌成活数最多,在-20℃~5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成活数增多,在50℃~12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成活数减少。
【详解】(1)A、在120℃时细菌成活数是0,因此“为杀死这种细菌,应将它们放在120℃环境中”,A正确;
B、在50℃时细菌成活数最多,因此“这种细菌最适合于50℃的环境中生活”,B正确;
C、在-20℃~5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成活数增多,因此“随着气温的转暖,该细菌对人体的危险增大”,C正确;
D、细菌的生活环境因素不仅跟温度有关,还跟环境中的水分、有机物的多少等有关,D错误。
故选D。
(2)从图二看出,该细菌在120℃时成活率是0,从图一看出,在2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20℃,因此某同学想采用高压锅煮沸杀菌,高压锅的气压应不低于2个标准大气压(2.02×105 帕)。
(3)从图二看出,该细菌在-20℃时成活率是0,因此对这种细菌还可以用低于-20℃的低温杀菌。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以及提高学生接收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控制变量 形成对比 温度 草莓在低温下能延长保鲜时间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试验中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保证变量唯一。
(2)表中的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
(3)表中的甲和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由实验现象可见:草莓在低温下能延长保鲜时间。
【点睛】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了解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就能正确答题。
24. 1 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
【分析】本体通过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认识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烟草的浸出液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本实验中编号为1即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为0%的这组未经过任何处理,是对照组。
(2)棉花不预先润湿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保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烟草浸出液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且浸出液浓度越大,种子萌发率越低,芽长越短,对黄豆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越明显。
【点睛】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5.一、二 西瓜内外的温度是一样的,同时西瓜内不缺少水分 等量的西瓜汁 可信
【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是指种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并且已过休眠期,环境条件是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充足的水分。
【详解】该学习小组最初提出的假设都是针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而提出的,没有考虑影响种子萌发的内部因素.这一、二两个假设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西瓜的种子所处的环境中包含了种子萌发所需的所有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他们应该从种子的自身方面去找原因。
③为探究种子的休眠是由于果实中存在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他们以西瓜汁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培养皿A中的滤纸滴加一定量的清水,是对照组,培养皿B中的滤纸上滴加等量的西瓜汁,是实验组。实验结果是:培养皿A中的西瓜种子能够萌发,而培养皿B中的西瓜种子都没有萌发。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西瓜的果实中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即他们查找的资料是可信的。
【点睛】该小组的同学能够多角度的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这种勇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26. 造纸厂废水会降低菜豆种子的发芽率 等量造纸厂废水 造纸厂废水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造纸厂废水会降低菜豆种子的发芽率 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或严禁向水源中倾倒垃圾等,合理即可)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探究的问题:造纸厂废水是否影响菜豆种子的发芽率,因此可以作出假设:造纸废水会降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本实验的变量是水质,所以向A培养皿中倒入适量不含造纸厂废水的清水,向B培养皿中倒入清水,形成对照实验。为了使探究实验发芽率的结果可靠,不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次实验,最后取其平均值。根据实验结果, B培养皿含造纸废水,小麦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34%。 A组不含造纸废水,小麦种子的平均发芽率为93%,说明含造纸废水的溶液会降低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根据上述实验,给造纸厂提出治理建议:严禁往水源中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等等。
【考点定位】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27.(1)抑菌圈直径
(2)避免酒精挥发改变甘草酒精浸出液的质量分数变化
(3)排除酒精自身抑菌作用对实验的干扰(写“作对照”不给分)
【分析】本实验以探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详解】(1)本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抑菌圈的直径的大小,来说明不同甘草甘草酒精浸出液的浓度抑菌作用。
(2)培养液的浓度受溶质和溶剂的变化影响,所以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培养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实验中设置第1组,其甘草溶液的浓度为0,与其他组作对照,是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8. 光、温度、水 温度 温度 扦插 死亡 缺少氧气,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是 每种条件下只提供一个材料,很容易因其他因素而影响实验结果
【详解】分析:解题时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扦插,生物的生存的基本条件等方面切入.
解答:解:(1)1号与2号作为对照、1号与4号作为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光照,探究光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1号与3号作为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探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4号与6号作为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水,探究水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扦插就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取一部分茎、叶或根插入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的方法.生物的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如果每种条件下只提供一个材料,很容易因其他因素而影响实验结果.如马铃薯块茎的活性或所用的沙土是否适应马铃薯块茎的生长等.
故答案为(1)光照、温度、水、空气;温度;温度;(2)扦插;死亡;缺少氧气,不能进行呼吸作用;(3)是;每种条件下只提供一个材料,很容易因其他因素而影响实验结果,实验的偶然性大.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扦插,生物的生存的基本条件.
29.(1)5
(2)雪水中融雪剂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对大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
(3)选择粒大饱满且大小相近的种子 选择多种植物种子
【分析】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本实验要探究的是融雪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融雪剂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中以不同质量分数的融雪剂设置了五组对照实验。
【详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加入每组的纯雪水和溶雪水的总量是20g,因此C组的数据应该是20—15=5(g).
(2)从图表可以看出,A组种子的萌发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而随着雪水中融雪剂的溶质质量分数的逐渐增大,种子的萌发率越来越低,这说明雪水中融雪剂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对大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
(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和确保实验变量的单一性,排除种子自身原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所选用的种子应该选用粒大饱满且大小相近的种子,选择多种植物的种子重复实验。
30.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98 ﹤ 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1)[1]在图示的情景中,温度计的液泡接触到了容器底,这与温度计的使用规则相矛盾。故这是其操作中的错误。
(2)[2]温度计上的示数从90℃到100℃共有10℃,两者之间有10个小格,故其分度值为1℃,结合液柱的位置,可以确定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8℃。
[3]因1个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为100℃。而此实验中水的沸点为98℃,说明此时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4]从图象可知,随着加热的进行,水的温度在逐渐上升,当加热到10分钟时,此时的水已沸腾,虽然吸热,但其温度并没有增加。由此可知液体沸腾温度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