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大单元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二、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元核心目标及其分解四、教学过程分析系统五、教学评价分析系统壹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1.课标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要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本单元通过战争这种独特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按照古代战争、近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展现世界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理解战争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识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2.教材依据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地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交流与传播途径的交互性人类文化的传承性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2.教材依据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亚拉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蒙古西征与东西交流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3.学术依据(西方学者)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普鲁士]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同产生它的社会文化交互作用。——[英]查尔斯·富勒《战争指导》战争的精华却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与战争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并不是政治,而是文化,战争其实是文化的体现。甚至在某些社会中,战争就是文化本身。——[英]约翰·基根《战争史》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3.学术依据(中国学者)从历史上看,文化交流形式主要有:迁徙、贸易、传教、殖民、战争、旅游、留学、图书往来、外交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代,文明的传播只能通过战争征服和强迫认同来实现,有时甚至是通过赤裸裸的野蛮侵略和血腥镇压来实现的。尤其在古代,战争曾对文化交流产生过特殊的积极作用。——黎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彻底了解一种文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须深入考察其中的战争行为,考察其中一切与战争有着直接、间接关系的事物。因为一种文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许多重要的特征和秘密都隐藏在战争行为中并且也往往只有在战争状态下才显现出来。——倪乐雄《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3.学术依据这些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确定本单元主题的重要理论依据。战争就是这样一个怪物:它既孕育着文明,又能毁灭文明;既受文明发展的影响,又深刻影响文明的发展;既催生出人类的技能和智慧,又不断挑战着人类的理智和良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二)单元教学主题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2018年版):碰触相撞。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2020年版):锋刃相接,指双方交战。文化的碰撞与破坏文化的互鉴与重构战争——文化的碰撞与互鉴贰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二、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1.从教材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通过八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共13课的内容学习了本单元相关的基础知识。在高中阶段也已经通过《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学习过中与本单元相关的内容,对本课涉及的几次近现代战争已经很熟悉,但是对古代战争尤其是蒙古西征相对较为隔膜。2.学生很容易理解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性作用,但是却很难理解残酷的战争又在客观上加速了文化的碰撞,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发展。另外,从教材编写来看,第12课突出强调了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扩张,与课标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3.本单元为选择性必修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高中教材在“战争与文化交锋”这一新的主题下对原有内容进行了重构,并进行了延申、拓展和深化,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学习要求。4.学生在初中相对缺乏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相关能力的训练,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现代战争与人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难度。二、学情分析系统: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战争史是高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很明显,学生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01020403如何理解战争是一部巨大的文化搅拌机?如何认识战争在制造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怎样形成对战争全面公允的评价?如何理解战争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二、学情分析系统:初高中教学衔接分析如何解决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矛盾?(1)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涉及到同一个历史知识时,如何区别对待?(2)选择性必修如何在必修的基础上再上层楼,进而达到高考的要求?(3)如何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统筹在一个体系内,各守边界,浑然一体?叁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元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元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一)单元核心目标在“战争——文化的碰撞与互鉴”的单元主题引领下,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和相关史料,知道亚历山大远征、蒙古西征、美洲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鸦片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古代、近代、现代战争,了解战争发生前这些地域的文化特点,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对比战争前后某地域的文化变化,认识战争造成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断裂与破坏,同时又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提供契机,从而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变化与发展,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提升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全面、客观地反思战争的危害,形成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正确文明观。(共18张PPT)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01学情分析系统: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02教学目标分析系统: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03教学过程分析系统04教学评价分析系统05主要参考书目与论文06壹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单课教学主题:古代战争对区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破坏与重塑作用依据1:课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首先课标蕴含一对核心关系,即“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本课以古代战争史中的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为例,亚历山大远征对西亚、北非地区的文化造成巨大碰撞与破坏,但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和碰撞中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生成了一种融合性的新文化——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而蒙古的三次西征,虽然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却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亚洲与欧洲的国际交往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基督教甚至远东地区的接触。这次文明交流对此后欧洲的社会发展,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甚至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势力,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依据1:课标其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这就暗藏着文明与战争的辩证关系,战争既毁灭文明,又能孕育文明;既受文明发展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文明的发展。战争带来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为文明交往提供契机,这种文明交往通常拥有某种重塑意味,即对被征服地区原有文明的破坏和重塑,例如希腊化文明是一种融合了希腊和东方因素在内的新文明,既是希腊文化对东方的延伸同时也是古希腊文明完美传统的延续。正是这种希腊与东方因素的融合,使希腊文明也能从东方文明那里汲取到丰富的养料,因此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战争与文明的辩证关系,了解战争具有破坏与重塑文明的双重特征,又要突出战争对文明的重塑具有深远影响。依据2:教材首先,从本单元各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本课是第五单元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下接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起展现了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和对地域文化的重塑。据此可以看出,战争对文化的双重性涵盖了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发展的全过程,为大单元教学凝练了一条重要主线。其次,从单课的教材内容编排来看,本课共“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两个子目,以西方和东方发动的两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战争为例展现战争对区域文化的破坏与重塑作用。第一子目“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主要介绍了亚历山大远征对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大碰撞,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第二子目“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主要介绍了蒙古人进行的三次大规模西征将一个草原汗国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在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依据3:学术关于古代战争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齐世荣在《世界史·古代卷》一书中认为,亚历山大东征打着解放希腊、报复波斯的旗号,其扩张领土的实际目标得到了希腊奴隶主阶级的普遍欢迎,实质上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同时远征在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明与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等东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东西文明的第一次大碰撞中产生了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因此,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亚历山大远征“像一部巨大而血腥的文化搅拌机”,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文化的交流融汇。杜君立在《历史的细节Ⅱ》一书中认为,蒙古对欧洲的征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文明交流对此后欧洲的社会发展,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甚至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势力,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蒙古西征在文化传播上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与之比拟。依据4:单元教学主题战争——文化的碰撞与互鉴贰学情分析系统: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二、学情分析系统: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初中版课标要求掌握的必备知识为高中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准备。从课标内容上看,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课标具有承接性和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性,教师应仔细研读课标,深入了解学情,才能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法技能,提升关键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从教材内容来看,可知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初步学习了蒙元时期、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相关史实,了解如元朝建都、元朝统一、亚历山大东征等相关历史事件。初中教材对元朝统治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蒙古西征的内容几乎没怎么涉及,学生对蒙古西征这部分内容缺少认识,但亚历山大东征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有完整一个子目进行讲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认识相对比较完整,当然,对“希腊化时代”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中外历史纲要》也对元朝统一、亚历山大东征等史实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基于分析,指导梳理整合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体系,着眼于“最近发展区”,进行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建构,引导学生达成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要求,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叁教学目标分析系统: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一)课时核心目标深入挖掘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影响,从战争破坏与重塑双重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古代战争对区域文化发展演变的双重影响,通过战争带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深刻理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必要性。古代战争对区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破坏与重塑作用战争与文化破坏【关键问题1】古代战争带来的文化破坏【关键问题2】战争是不是只会带来文化的破坏?学习任务一战争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关键问题1】“希腊化世界”与“希腊化时代”【关键问题2】“黄祸”还是“黄福”?学习任务二我们的选择【关键问题1】战争是否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最优选择?你的选择?为什么?拓展任务(二)单元目标分解1.必备知识了解亚历山大东征与蒙古西征的史实,认识这两场古代战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影响。2.关键能力(1)获取历史信息能力:通过相关史料的阅读提取,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过程,并以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为例,了解古代战争对文化破坏的表现。(2)历史阐释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历史术语总结和概括古代战争对文化破坏和重塑的表现,说明战争对区域文化演变具有双重影响,进而能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性角度出发阐述维护和平的重要意义。(3)历史探究能力:从战争对文化的破坏与重塑的角度出发,探究战争是否一定带来文化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文化重塑是否受到征服地区与被征服地区双方文化的影响。(二)单元目标分解3.核心价值通过对本课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引发文化冲突,造成文化断裂,我们要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史学品格上,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民族交融形式、内容、特点、本质、影响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培养求真求实的精神、融汇贯通的意识和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战争是不是只会带来文化的破坏?并说明理由。教师分析:材料一认为战争是文化对抗最激烈的形式;材料二认为战争是用暴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的行为;前面的导入材料认为战争“既孕育着文明,又能毁灭文明”。引导学生认识:战争是文化的征服,因此一定会带来文化的破坏;战争又能给文化带来重构和新生,推动文化的发展。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阶段,战争成为协调文化间矛盾的主要手段。战争能够毁灭文化,使得落后文化被淘汰,不断萃取更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使人类文化由分散走向统一,用消灭和征服的方式解决文化间的矛盾。(共14张PPT)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教学设计20230403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第12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二、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三、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四、教学过程分析五、教学评价系统六、主要参考书目与论文壹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1.课标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单元课标具体到第12课来说,学生在近代这一特定时空框架下:了解拿破仑战争、北美独立战争、列强对亚非拉的侵略等近代著名战争在文化碰撞方面引起的一系列“冲击”与“反应”;辩证认识西方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碰撞产生的差异化结果;最终基于充分的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文化观:战争虽然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但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文化的交流有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因此,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是世界不同文化实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更好出路。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2.教材依据第一子目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第二子目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第三子目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3.学术依据视野宽度19世纪末,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囊括在西方经济秩序、政治模式和文化系统之中,这个“泛西方化”潮流把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使人类历史成为统一的世界历史。这个“泛西方化”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文化也对西方文化扩张有不同的反映。——姚登权《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的“泛西方化”》理论高度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法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二)单课教学主题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强势扩张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西方文化在美洲的不同发展路径西方文化与亚非传统文化的碰撞(以中国为例)①战争手段的强力助推③现代化赋予的先发优势②政治经济的增益叠加拿破仑战争本身归于失败却成功重构欧洲文化一方面借鉴先进文化一方面坚持民族主义美国文化对英国清教文化的路径创新和超越式发展拉丁美洲相对落后与西葡文化的关联结合国情、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文化不应是简单的移植和复制近代国人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出现的不同态度与做出的最终选择讨论:文化交流是否有可能摒弃战争方式?不同文化应该如何共处?具体表现历史结果主体选择贰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叁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三、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一)课时核心目标在单元主题“战争——文化的碰撞与互鉴”引领下,通过了解拿破仑战争、北美独立战争、鸦片战争等代表性近代战争强力推动下西方文化强势扩张的基本史实,认识战争对当地文化造成的破坏甚至断裂,同时又为文化的碰撞、互鉴以及最终的交融式发展提供契机。通过全面、客观地反思战争危害,理性思考文明交流的更优方式,逐渐树立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观。(二)课时目标分解肆教学过程分析四、教学过程分析情境导入:欧洲大部分国家在拿破仑战争之前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改变这种状态?思考:战争是推动文化更新的一种强力方式四、教学过程分析学习任务一: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的重构【关键问题】如何辩证认识拿破仑战争本身归于失败却成功重构欧洲文化这一看似“违和”的基本史实?材料一 他(指黑格尔)对当时拿破仑征服德国的态度,可以从他于耶拿战争的当天(1806年10月13日),写给他的好友尼塔麦信中,看得很清楚。他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贺麟等《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共16张PPT)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二、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课核心目标及其分解四、教学过程分析系统五、教学评价分析系统六、主要参考书目与论文壹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1.课标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本课主题为“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主要关注两次最重要的现代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影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接受西方民族独立思想,逐渐形成对本民族的认知,并生发出民族民主意识。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成功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建成一批新兴民族国家。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汲取本土和西方文化中的优秀精华,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使民族文化走向复兴。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2.教材依据第一目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战争与民族国家建立)第三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战争与民族文化复兴)现代战争与民族文化复兴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一)提出的依据3.学术依据关于现代战争与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徐国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亚洲“共有的历史”》一文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亚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战的发生及由此所导致的一系列国际秩序的变化,成为亚洲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里程碑和转折点。亚洲各国尽管历史各异,但一战无疑成为影响亚洲历史命运极其深远的一段共有的历史。通过“共有历史”角度透视亚洲与一战的关系,可以更为明晰地描述和分析亚洲与世界接轨及参与重建西方文明的精彩历史,让我们得以清楚地意识到亚洲与一战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亚洲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余建华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亚欧关系探析》一文中指出:“一方面一战加深了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和亚洲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一战又为亚洲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斗争创造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一、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单课教学主题的提炼(二)单课教学主题现代战争与民族文化复兴贰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二、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教材课时设置 初中教材 高中教材 高中本单元教材世界历史 九年级下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二、学情分析系统: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教学衔接分析1. 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过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进展等一系列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已有知识侧重分析战争的政治、经济影响,对战争的定性多为“破坏者”,较少涉及战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何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战争对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方面尤为欠缺。2.本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聚焦现代战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学习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围绕主题补充史料,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相关探究活动,并设计问题链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叁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课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课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一)单课核心目标聚焦现代战争与民族文化的复兴,通过探讨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新兴民族国家建立、新兴民族国家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深刻认识现代战争对文化交流碰撞提供的契机,理解现代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二)单课目标分解1.必备知识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相关史实,认识现代战争对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对新兴民族国家建立的推动作用,认识新兴民族国家在二战后如何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理解现代战争在客观上为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提供契机。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课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二)单课目标分解2.关键能力(1)获取历史信息能力:通过相关史料的阅读提取,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认识战争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直接影响。(2)历史阐释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历史术语总结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产生、发展的影响,认识新兴民族国家在进行文化建构时对本土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选择和重构。(3)历史探究能力:认识现代战争为文化交流与碰撞带来的契机,探究战争是否一定带来文化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文化重塑对本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三、教学目标分析系统:单课核心目标及其分解(二)单课目标分解3.核心价值通过对本课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认识现代战争除了带来巨大的破坏之外,还在客观上带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契机。尤其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通过战争带来的契机,了解到西方的先进文化,进而促进民族民主意识的发展,最终将优秀的本土文化与先进的外来文化融合形成新兴民族文化。世界文明是多元的,要以文明交流和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史学品格上,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求真求实的历史精神。肆教学过程分析系统四、教学过程分析系统第13课 《现代战争与民族文化复兴》 学习任务 关键问题 活动设计【任务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战如何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活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活动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其他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任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战如何促进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 活动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印度的独立活动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其他地区的独立【任务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二战后主要新兴民族国家是如何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 活动五:战争与印度民族文化的复兴活动六:二战后与其他新兴国家民族文化的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0-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第5稿-20230403.pptx 01-选择性必修3第11课教学设计-第4稿-20230403.pptx 02-选择性必修3第12课教学设计-第4稿--20230403.pptx 03-选择性必修3第第13课教学设计-第5稿--20230403.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