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目标 1.能够在知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进行的早期革命运动,并在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史料解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运用时间轴的形式,感受孙中山等早期革命党人进行革命的复杂的社会背景,感悟革命党人舍身忘死、救国救民的精神品质,进而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运用记录历史年代的基本方式,将正确的历史事件、人物置于正确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史料阐释三民主义的重要意义,并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与现实的角度理解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4.能够从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中感悟其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和决心。(家国情怀)
重难点 重点:孙中山思想转变与早期革命活动。 难点:三民主义思想内涵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导学卡 【独学】1、组长检查独学情况(导学案预习填空部分)的和书本的p38-41页需要划的重点。 2、课代表进行加减分并给予评价。 3、朗读精学精练知识点 【讲授新课】全班认真聆听老师讲授重难点,并且做好详细笔记,标出疑难点。 【对群学】结合老师所讲的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5分钟完成【课堂展示】,完成后,站起来首先与对子进行对学,然后小组间进行群学,归纳总结答案,并进行分工准备展示。 【展示】上台展示小组讲解题目,并解答其他同学疑问(学生按照安排的位置站好,并做好笔记) 【检学】学生完成练习册 (当堂练习1—4题)
教师活动 【导入方式】 导入:通过“由诗猜人”引入新课 学生结合诗中人物评价与历史史实,猜测纪念的人物是谁。 【独学】学生阅读书本时巡查学生笔记,并适当提示圈出重难点,记录发现的问题 【新课讲授】对新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精细分析和讲解 一、弃医从政 救国之志 1.走进孙中山:少年立志 结合时间轴讲述孙中山少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孙中山出生时值太平天国结束两年后,并且孙中山从小自诩“洪秀全第二”,表现出其自小就不凡的志向。 【材料1】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结合材料感受孙中山年少时便立下崇高的志向。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晚清发生的历史事件,思考孙中山从事革命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状况。 2.第一次改变:医人?医国? 结合时间轴,介绍孙中山学生时代的社会背景,孙中山在澳门香港行医时,切身体会到政府腐朽无能,由此产生思想的第一次转变。 【材料2】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结合材料分析孙中山最终选择了怎样的道路? 答:弃医从政 3.第二次转变:改良?革命? 【材料3】 1887年10月孙中山进入西医书院学习时,正是何启为改革大声疾呼的时候……何启的改良主义思想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孙中山更是影响不小。——杨世宁:《略论港人何启对孙中山早年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9期。 阅读材料,了解孙中山早期受到老师何启的影响较大,思想偏向于改良主义。于是有了上书李鸿章之事。 【材料4】 “欧洲富强之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然而李鸿章并未给予回复,此事成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第二次契机。 【材料5】 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伦敦蒙难纪》,黄季陆编:《总理全集》,第3页。 兴中同盟 三民主义 创立兴中会 教师展示表格。 2.广州起义 【材料6】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教师补充广州起义之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发生的事件。如伦敦蒙难事件。并补充孙中山三民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有了框架。 3,中国同盟会 依据时间轴,展示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社会背景及。 并展示表格: (1)提出问题: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在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 (2)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内容: 展示材料与图片: 【材料7】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成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2月) 将材料内容与三民主义内容依次对应。 进步性: 学生结合教材,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进步性。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 【材料8】 同盟会初成立的时候,孙中山就拟定了一个预定在起义成功后由军政府发布的对外宣言,武昌起义的第四天,就由黎元洪把这个宣言送交各国驻汉口领事。宣言中声明承认,以前清政府和各国所定条约继续有效,表示了向帝国主义妥协的外交方针。——丁晓先:《中国近代简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第46页。 【材料9】 同盟会的民生主义,主观上想防止贫富不均。它认为,社会经济组织不完善是贫富悬殊的原因,主张用平均地权的方法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此外,民报上又提出“土地国有”的政策。——苏寿桐 编著:《中国历史》(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68页。 总结三民主义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未明确提出反帝纲领,具有软弱性。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志同道合 共举革命 1.通过图文展示晚清革命志士第相关事迹与遗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描述,创设情境。 教师简单介绍从广州起义开始到辛亥革命之前发生的10多次的革命,重点指出萍浏醴起义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从1895年建立香港兴中会,至1911年辛亥革命16年间,孙中山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每次起义都经历了筹款、起义、失败、流亡、宣传、再筹款、再起义的过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材料10】 于是中山在槟榔屿,约党人集议重起事,民国前一年,阴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等在广州举事,径攻督署,死者甚众。最著者72人,事后丛葬黄花岗。这72人多闽粤留学外国的青年,皆革命党里的精英,死事时从容义烈,尤足动中外人的同情,不期然而然的都趋向革命党人了。——傅纬平编著:《本国史》(第四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65页。 提出问题:这些革命实践具有怎样的意义? 革命实践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小结】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并展示孙中山对未来少年们的期望: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 【群学】巡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点拨,并且记录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或者普遍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且注意本学科群学时学生不需要移位,学生站在座位上完成),安排小组展示 【展示】认真聆听学生展示,适时点拨,避免学生偏离题目范畴;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问题详细分析,并且设疑追问,延伸知识。 【检学】巡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点拨,并且记录发现的问题,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 板书设计: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弃医从政 救国之志 二、兴中同盟 三民主义 三、志同道合 共举革命 1、二次备课: 2、课堂问题记录:
小组表现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