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课标解读:1、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历史渊源,尤其是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为资本主义制度描绘了蓝图。2、资产阶级革命是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前提。3、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重要实践。教材 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讲述了英、美、法、德、日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基本史实,以及这些国家各具特色的政体。 2.本课地位: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因此本课在本单元、本册教材和高中历史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编排特点:本课内容量大,涵盖的国家很多,将诸多事件融合到一课中,但教材内容的叙述却简明扼要。所幸本课教材补充资料也较多,这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和理解。学情 分析 1.已有知识: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本课的大部分内容。客观而言,初中阶段的积累为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对世界历史并不是很熟悉,况且初中又是小科目教学和考试,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且参差不齐。 2.认知特点:在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学期的学习后,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但是学生仍然缺乏对世界历史的宏观认识,难以较好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因此,在本课设计中,将初高中教材内容有机衔接,优化组合,重视内容的逻辑梳理,注重事件的前后联系,也把本课内容与前一课相联系,形成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落实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学科 核心 素养 1.通过梳理英、美、法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了解三国革命进程以及革命成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了解19世纪资本制度在全球的扩展,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产生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史料研读,理解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初步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认清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权、自由、平等的精神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唯物史观)教学 重点 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2.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资本主义的扩展教学 难点 1.欧洲思想解放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2.英德美法政治制度的异同;资本主义扩展过程中各国体现的特点。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图示法、讲解法等课时 安排 建议3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 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出示:(法)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该画是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画面的主体为一个的年轻女性手中握着的是一面象征共和的三色旗。她就是克拉拉·莱辛,又象征着自由女神。 (设计意图:先利用名画引出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然后再关联到英、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介绍历史概念: 1.资产阶级革命 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其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2.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设计意图:明确两个本课学习频繁出现的历史概念,为展开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一、从女性参与的视角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材料:1642年1月31日,一群妇女向上议院递交一份陈情书,抱怨商业的衰退并要求结束宗教的争吵,并且在爱尔兰赦免新教徒。 1642年2月妇女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请求议会进行宗教改革。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设问:根据以上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提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王权专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设计意图:将英国妇女的请愿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量,分析归纳革命的背景) (2)过程 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样的特点?(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妥协性) 材料: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从此以后,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根据材料总结光荣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勾勒过程,揭示革命的特点;利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革命的意义。)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材料:《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力?《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设计意图:利用材料概括《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该文件的历史意义。)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展示英国政体的运行,结合“历史纵横”归纳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材料: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但工人阶级、妇女被排斥在外。1872年法案规定,实行无记名投票,取消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1885年,法案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28年,21岁以上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二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阎照祥《英国持久的议会改革》) 问题: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女性选举权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民主化的特点。(趋势:妇女的选举权从无到有并逐步普及。特点:渐进、和平和法制化。)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并结合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认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逐步 完善和英国政治民主化演进的特点(和平渐进的改革)】 二、从女性参与的视角看美国独立战争与共和制 1.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 材料一: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了步伐……资本主义经济……尽管它们尚处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厂阶段,但却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①经济(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剥削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1763年时(英国政府)宣布禁止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移民。……然后,是施行一系列财政措施,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其目的是为了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的一部分转嫁到美利坚殖民者身上上。(《全球通史》) ②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引起人们不满。 材料三:在殖民地时期的坚实基础上,妇女在独立战争期间由于接触到当时广泛传播的自由和平等思想,已开始认识到性别的不平等。随着《独立宣言》的发表,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所留下的坚实女权基础开始影响社会,使女权运动开始萌芽。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利用史料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从妇女的视角认识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过程 (3)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再现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认识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2.美国的共和制 (1)背景:松散的邦联危机,急需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2)内容 ①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议会、政府、法院)。 ②三权分立 (3)体现的原则:联邦制;分权制衡;民主。 (设计意图:依据所学并结合图示,了解美国共和政体的特征及其体现的重要原则, 认识到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4)评价 ①性质: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美国:为美国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世界:它所创立的总统以及总统制共和国的政体,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的重要模式之一,有很大国际影响。 ④局限:单纯地强调政权组织形式,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没有充分保证人民的权利;它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和妇女与白人男子有相等的权利等。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注:宪法中所称的“人”是“man”不包“woman”,而“其他人”(other persons)实际上指黑人和奴隶。) (设计意图:依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客观评价。) 三、从女性参与的视角看法国大革命及艰难曲折的共和之路 1.法国大革命 问题:法国大革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材料一:资产阶级对旧政权极不满意。他们愤恨自己受到贵族的冷落、被王室看作二等臣民并被排除在官僚机构、教会和军队中的高级职位之外。简言之,资产阶级想要获得与他们日渐增长的经济力量相称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全球通史》) ①根本原因: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材料二:与此同时,随着美国革命走向成功,上至议会,下至城堡开始有人讨论“人的权利。”(玛丽·普拉特·帕米利《法国简史》) ②外因:受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材料三:大革命推动了法国女权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促进了法国妇女的觉醒,参与攻占巴士底狱等革命运动,使法国妇女的传统观念收到强烈的冲击,她们追求政治权利的运动越来越激烈。(刘大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性别歧视和女权运动》)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史料分析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法国妇女参与革命和在革命中发挥的作用。) 2.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探讨1:艰难的原因?(内因:①封建势力强大;②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③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或武装干涉。) 探讨2: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法国、欧洲和世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探讨艰难的原因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联结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思考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将本节课的内容和前一课的知识有机集合起来,建立起单元知识的联系。) 四、从妇女参与的视角看资本主义的扩展 (设计意图: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引出“资本主义的扩展”这一主题。【时空观念】) 1.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一:从18世纪前无人顾及,到18--19世纪受彼得大帝改革、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洗礼,俄罗斯女性世界在社会巨变之际发生了巨大转变,对俄罗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杨昕《18-19世纪初俄罗斯女性世界之流变》 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农奴反抗农奴制的暴动不断增多,1826-1861年共发生1186次。……这些暴动反映了俄国人民群众对农奴制的极端痛恨,反映出农民要以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愿望。 ——《世界史·近代史编》 【设计意图: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原因,通过内容分析改革的影响(性质、意义和局限)。】 2.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设计意图:了解内战的原因和概况,认识其影响。) 3.意大利的统一 材料:1860年,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其著作中以“人的发现”的提法精辟地概括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本思想成就。在他看来,这个时期妇女与男性处于完全的地位。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所学,了解意大利统一的原因和经过,认识其影响。) 4.德意志的统一(原因、方式和结果) 材料一: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1814年,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在19世纪初,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值。”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所以在19世纪初,德国出现了妇女运动。在这之后,参加妇女运动的女性越来越多,妇女运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壮大。 根本原因:国家分裂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君主立宪制 思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皇帝拥有较大权力(国家元首,决定对外政策,主宰议会,创制法律,任命官吏);带有专制主义色彩。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设计意图:了解统一的原因和概况,在和英国政体对比中认识德国新政体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重要影响。) 5.日本明治维新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为适应女子教育的发展的需要,政府在1871年向国外派遣了第一批女留学生;1872年颁布《学制》,赋予全国的女子同男子一样的有同等的就学机会。(胡澎《近现代中日妇女地位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和初中所学,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材料,认识明治维新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推行“文明开化”的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①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材料二: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②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其全球扩张仍带有掠夺性。 材料三: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③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设计意图:依据材料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客观评价(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对历史事件的进行评价的能力。) 历史感悟中回望现实 想一想:对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妥协中渐进、完善,不可操之过急; 尊重历史和传统; 选择符合国情的模式; 最关键的是自信 ……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设计意图:历史与现实连结,中外关联,坚持四个自信,升华思想。) 本课小结 (设计意图:构建体系,整体把握,升华主题。)板书 设计作业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