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案课程名称:《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讲授课题:中国绘画艺术课题名称 中国绘画艺术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 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授课班级 课时 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第一章绘画中第一节中国绘画艺术。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脉络和经典作品的鉴赏。通过鉴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的含义和种类,艺术特征,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要素、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通过叙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赏析过程具备解构分析图像的能力。设1~2课时。教学目标 艺术感知、审美判断: 1.通过对中国绘画艺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主要类别、发展状况、突出成就和人物。 2.领会不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创意表达: 1.学会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运用美术语言创作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 文化理解: 1.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观察能力及鉴赏能力。 2.理解在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和鉴赏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中国绘画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特色。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能够识别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重要中国画作品,加深对中国绘画艺术文化理解。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绘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使学生领会中国绘画的独特的形式美法则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探究法。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选用教材 《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前探究 中国绘画鉴赏基础知识学习。 1.教师在艺术课程学习平台上传中国绘画艺术课前学习导学单,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对教材中的作品、画家以及相关概念有初步了解。 提前预习教材内容,通过网络、书籍、图书馆等手段搜索中国绘画相关知识。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环节一 情境导入 导入教学 教师提问:你在哪里见过中国绘画作品?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或者是其他地方?都见过什么样的绘画形式? 学生进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努力思考问题,表达对事物特定的看法与态度。 引发兴趣,进入情境。环节二 明晰概念 中国画的产生和内涵。 中国传统绘画的种类、含义及概念。 1.从表现技法与风格上:工笔画、写意画、白描、兼工带写。 2.从题材内容的角度: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体会绘画的功能和表现关系。环节三 脉络初探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 一、山水画 提问: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什么样的创作理念?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溪山行旅图》的视频片段,对比《万山红遍》,提问:对比这两幅作品,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吗?你更喜欢哪幅作品? 教师总结:中国山水画,并非是一时一景的自然再现,而是蕴含着画家主观感受和审美趣味的意象的景观与自然。 二、人物画 1.提问:人物画注重怎样的表现方式? 《韩熙载夜宴图》和《李白行吟图》对比:分析人物画的题材内容。 2.观看《韩熙载夜宴图》,进一步体会顾闳中高超的绘画技巧,并分析其展现的历史故事并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的神情描绘,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教师总结:人物画注重传神写照:既要描绘物象,又要体现内在精神 三、花鸟画 1.提问:由写生到写意体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怀? 《芙蓉锦鸡图》与朱耷的花鸟画作品进行对比。对比这两幅作品之间的风格,尝试描述它们的风格特点。 2. 请学生介绍画家朱耷,并请思考,他为什么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教师总结: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中国近现代绘画 一、中国画 1.提问:哪些画家的作品体现了题材和内容的现实性? 2.提问:与传统绘画相比,近现代绘画在笔墨技法上有怎样的的突破?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以后,中国画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具有创新精神的代表画家们通过从继承传统到吸收外来艺术,从提高艺术家自身修养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从劳动人民中吸取营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中国现代绘画在表现题材和内容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其广泛性和深刻性尤为突出。表现内容密切面向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感染力。 二、油画 提问:请从油画的表现风格和样式上分析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教师总结:中国油画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油画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佳作。同时,油画的表现风格和样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多样。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创作出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1.在图像理解和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建立起了基础的审美判断概念。 2.通过对比不同技法、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国绘画作品的程式与意蕴。 3.学生大胆分析,结合所学的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做到多学科综合,充分理解艺术表达的真谛。 4.学生补充列举,例如,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人民和总理》、李可染《鲁迅故乡绍兴城》、黄宾虹《万松烟霭》、张大千《山路原无雨》等。 5.学生补充列举:徐悲鸿、常书鸿、吴冠中等艺术家作品进行分析。 1.进一步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2.运用对比的手法,从作品的布局营造到笔墨技法,从形式意蕴到分析画家的创作背景,层层深入,使学生感受花鸟画的艺术特色。环节四 感受经典 深入学习中国绘画艺术作品。 展示中国绘画作品《五牛图 》、《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田横五百士》进行深入探究学习。并请学生通过鉴赏四步法对《千里江山图》进行赏析、评价。 根据任务单,完成对经典绘画的叙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赏析过程。 理解绘画作品的作家经历、绘画故事、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环节六 创意实践 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为近期身边的关于中国绘画的作品展写一篇专题报道。文字在300——500字之间,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中。 2.完成书中“艺术实践”题目,与同学分享创作感悟。 认真撰写,并相互发表自己的观点。 动手实践,展现个人想法,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 开拓学生的思维及审美想象力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培养逆向思维。环节七 价值提升 总结 教师总结 认真聆听 升华主题,潜移默化的加强情感和价值观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