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第四课主要是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第四课第二框上接第一框的物质概念,下接第五课意识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和本课第一框已经初步了解“物质”的概念,本框内容看似简单,却比较抽象,学习时需要认真仔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教学目标:①通过自主预习,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②通过互动探究,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通过互动探究,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通过学习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增强在实践中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2、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懂得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反对避免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公共参与: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增强在实践中认识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政治认同: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实践。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的含义。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知识补充属性、特性、根本属性知识准备: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教学过程【导入】展示PPT“今天你运动了吗?”设计意图:学生的运动多半指的是“机械运动”,由此用“生活中的运动”和“哲学上运动”的不同导入本课。既节省时间,又贴近生活。展示课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展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新课学习】议题一、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展示图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2)慧能承认运动是合理的,但他认为“心”是运动的载体,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属于唯心主义错误。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主要是学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以及做“评析类”题目的方法。议题二、运动是有规律的展示图片:通过学生讨论发言,得出以下结论:①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嫦娥五号和组合体对接的过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设计意图:学生在分析嫦娥五号与组合体交接瞬间的运动与静止状态,从而来体会“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议题三、规律的含义展示图片:小结: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而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本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联系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确定不移的稳定的——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具有重复性问题:请用规律的含义来说明左边的例子为何不是规律,不符合规律的哪些特征?学生答(略)设计意图:规律的含义是个难点,让学根据含义去解释那些看起来像规律,却不是规律的观点,加深对规律含义的理解。议题四、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问题1、下面的规律哪些属于自然界?哪些属于人类社会?哪些属于思维领域?新陈代谢(自然界)万有引力(自然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类思维)小结:规律的特点之一: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问题2、面对新冠肺炎,如果不听从专家的意见,能得到积极有效的控制吗?我们的社会发展着,还会回到原始社会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如果不复习,到高考的时候还记得清楚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规律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小结: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师再次总结:规律的特点设计意图:规律的特点设计相对简单,想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规律的特点。展示图片:中美抗击疫情的态度和数据问题3、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中西方尤其是中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学生回答(略),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小结如下:美国:不尊重科学规律,将疫情政治化,政府抗疫态度消极,很多民众对新冠病毒态度傲慢,甚至否认新冠病毒的存在。(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中国:尊重规律,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设计意图:中国和美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态度和结果有很大不同,通过原因分析,来让学生感受尊重规律和违背规律的不同结果,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提升“四个自信”。师小结:中西方在抗击疫情方面结果的不同,除了尊重规律,重视生命这一原因外,也能看出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得力而正确的领导,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抗击疫情,作为一个中国人,真心感到骄傲和自豪!【本框小结】设计意图:1、将物质一词加粗,将运动写成流动型是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2、将第一框的内容也写进来,让学生对马哲的物质观有整体概念。课后反思:经验体会:(1)整节课仅仅围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来设计,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2)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具体,要贴近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改进提升:(1)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是不够,主要是口头回答问题,形式单一,课前预习的形式也单一,主要就是完成导学案。(2)教学的方式和形式不够多样。(3)在一些措辞上不够严谨,在材料的展现上,文字性材料不够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