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大单元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大单元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新课标】
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朝文学艺术的特色
认知提示: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明朝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知道明代文学艺术成就及特色。
解读: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为代表,既继承了前代建筑的优点,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明朝时,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技巧,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科技文化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明代科技成就,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了解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核心素养】
1.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知道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明朝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
2.运用相关图文史料,分析明朝科技名著的特点。(史料实证)
3.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4.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的时空观。(时空观念)
5.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单元整合】
明朝:科技总结传统领域,实用、实践,但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
西方:探索新领域,重理论、实验(近代科学),为侵略与(资本)扩张提供条件。
【播放视频】:《明代科技文化成就》
教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封建王朝,明代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为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朝有哪些重要的科技著作 在文学艺术上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明朝在科技文学方面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
【板书课题】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
目录:(大单元整合)
01、科技名著--------------享誉海内外
02、建筑艺术--------------恢弘气派
03、文学艺术--------------人见人爱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享誉海内外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西方学者为何如此推崇明朝在传统科技方面的成就呢?
材料1: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
目》。
——李约瑟
材料2: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材料3:《农政全书》在欧洲获得了高度评价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称赞说:“中国农业是以经验和观察为指导,长期保持着土壤肥力,借以适应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产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业耕种方法。”
据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馆藏数据库WorldCat的数据统计,美、英、澳、德40多家海外图书馆收藏了《农政全书》的历代刻本和现代版本。
2.教师讲述明代科技名著出现的背景:
提示: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巨著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4.明朝科技名著的特点
(1)内容上:是集大成之作,对历代科技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
(2)价值和影响上:虽无突破,但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5.学习与探究:《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都是我国古代的农学著作,请你对它们进行比较。
提示:
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北方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包括农、林、牧、副、渔等。
明未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采集了《齐民要术》的优秀成果,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政策和科学技术,同时还渗透了徐光启富国强民的“农政”思想。
这两部书都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做出巨大影响。
6、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提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7、【相关史实】
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另外还翻译了《泰西水法》、《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对中国当时的数学、天文、历算、军事、测量、水利和农业等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8、【知识拓展】徐霞客是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的各种特征,在世界上,他是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徐霞客游记》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这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填空,梳理相关史实;通过比较两部不同时期的农学著作,揭示其影响;通过相关史实与知识拓展,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渡】播放视频:长城,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何要修建长城?
目标导学二:建筑艺术----恢弘气派
(一)明长城
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教师对长城做简单的介绍: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盘踞在中国的大地上;雄伟壮观的嘉峪关;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蜿蜒曲折的八达岭......。
(设计意图: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通过图片和介绍让学生感受长城的磅礴气势,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教师: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下面我们来了解明长城的概况。
2.朗读课文(“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观察明长城示意图,填写明长城的起止位置,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提示: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居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4)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3、【知识拓展】长城的组成部分,说一说明长城结构、功能。
提示:
1)结构: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2)功能: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长城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提示:
1)地位:在长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
2)作用: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上促进了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政治上连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3)影响: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5.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多媒体出示问题:合作探究:长城精神是什么?
提示: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时代的国家均实行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有极高的旅游观光的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合作探究: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秦长城的修筑目的、起止点、功用,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秦明长城的异同。
教师:秦长城抵御匈奴骑兵南下,为土筑,明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南下,东段用条石青砖砌筑。明长城比较长。秦长城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全长五千多公里;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全长六千多公里。明长城还增加不少城堡和烽火台,在重要关口,修筑了好几重城墙。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既体现了学习历史知识的连贯性,便于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又考察了学生的书写能力。)
【教学过渡】长城于 1987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一年被列入的还有故宫。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过渡到故宫。
(二)北京城
1.视频展示(《故宫》等)朗读课文(“明朝北京城……”到“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本情况。
提示:
①修建: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于1406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造,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
②构成:明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设计意图:选取的是明清故宫的一段视频资料,视频资料所展示的内容更加直观,更容易吸引学生,而且故宫所展现出来的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规模巨大、雄伟壮丽,学生很难想像出来,使用视频就可以给学生视觉冲击,清楚地展现北京城的布局,让学生体会世界建筑艺术瑰宝的艺术魅力与独特风格,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2.识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说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这种结构布局反映了明清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提示:
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布局严整,方城十字街,南北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君权至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既让学生掌握了北京城的构成、北京城的地位,又加深了学生对北京城的热爱。)
3.【相关史实】故宫鸟瞰图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课外拓展】什么是文化遗产?我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1)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万里长城以势若游龙的 身姿穿群山、越峻岭,蜿蜒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 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北京故宫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 宫殿建筑艺术的精髓,其建筑设计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立体轮廓、空间组织、建筑色彩,还是平面布局, 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2)申遗的意义:
精神价值:展示中华文明,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保护意识:有利于唤醒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
经济价值: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长城、故宫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国工匠的聪明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2016年 3月“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7年 10月 2日,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纪录片开播,记述当代的的能工巧匠,传承中国精神,助力中国梦,工匠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教学过渡】:除了上面讲到的科技与建筑成就,明朝时期文学艺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目标导学三:小说和艺术----人见人皆爱
1.【概括经典】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剧等有了突出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用表格来概括明朝最著名的三部小说。
书名 作者 特点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设计意图:由于这一部分学生知道的较多,又便于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学生将答案与老师的对照,读记红色字体,将课堂再次交给学生。)
2.【品读经典】
(1)教师提问:对于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出现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你能说出 2-3个吗?这三大名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
(2)结合PPT给出的经典图片,大胆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故事。
教师概括:
主题思想:古代的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平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印证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压迫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反抗,预示着中国封建制度的下坡路。
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
历史著作: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小说: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
(设计意图:本设计为跨学科学习,对于三大名著,学生了解的较多,大部分学生能说出 5—10个故事,特别是《三国演义》,我们合肥地区有较多的三国遗迹,就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阅读教材,简要的介绍:明代书画艺术、戏剧的代表作的基本概况。
提示:
①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
②明朝时,戏剧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代表: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4、明朝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原因:①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繁荣(经济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社会基础)
③印刷技术的发展(技术基础)
态度(唯物史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冷静、理性、批判的继承。
5.合作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明朝科技、建筑、文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
材料:公元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争、明初南北两京的大规模兴建、明成祖靖难、出征安南、郑和下西洋,......(明)以勃勃生机,称雄亚洲,威振世界,国内太平,经济富庶......
客观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国力雄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交往频繁等。
主观原因:科学家、大国工匠、文学家的努力。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是明朝所取得的成就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设计采用材料分析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三、课堂总结
纵观千古,回首过去,中国古代的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独具鳌头,医学、算术、建筑、文学样样领先,让世人赞叹不已。古人尚能取得如此辉煌、让世界瞩目的成就,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在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今天,更应厚积薄发,是嫩芽就要破土生长,是雄鹰就要搏击翰翔,是神舟就要九天揽月,是航母就要下水巡航。新时代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更属于我们青少年,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乘风破浪,奋勇向前,新时代去奋斗。
(设计意图:通过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学作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涵养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学习内容要根据难易程度、篇幅大小,设计环节,做到有所侧重;给学生发布的任务,一定要有指向性,最好有提示点;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以同桌互查、小组互查等形式,将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另外我也根据自己发现的不足,在反思如何更好地有序进行课堂互动,如何让教学语言更加富有激情,如何水到渠成的做好课堂总结。
四、课堂检测
1.《本草纲目》是由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这些体现了该著作( )
A.注重继承 B.宣扬迷信 C.求变创新 D.科学严谨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明代李时珍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反映了李时珍通过考古,论证以前医学界的错误,对迷信长生不老、成仙进行了驳斥,提倡科学严谨。D正确;继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亦做了驳斥”,B排除;“《本草纲目》是通过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群书编成的”没体现著作的求变创新,C排除;故选D。
2.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填
第一类:《论语》《老子》《墨子》
第二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_____①_____
A.《农政全书》 B.《大唐西域记》 C.《窦娥冤》 D.《全唐诗》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三类:《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都属于科技著作。选项A《农政全书》属于属于科技著作,符合题意;《大唐西域记》与玄奘西行相关,B排除;《窦娥冤》、《全唐诗》属于文学作品,CD排除;故此题选A。
3.下图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 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这种建筑理念反映出
A.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的
B.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C.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D.北京是由宫城、皇城、京城三大部分组成的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 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而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4.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完善的长城工程。下列说法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明长城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
②明长城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六千多公里
④明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长城的修建前后用去二百年的时间,长城的存在有效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①②③符合题意;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故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故选A。
5.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起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6.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百家争鸣 B.史学巨著 C.文献典籍 D.艺术成就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属于儒家经典,《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学著作,《大唐西域记》是根据玄奘西行天竺的见闻编写的著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我国古代的文献典籍,因此C符合题意;只有《论语》与百家争鸣有关,排除A;只有《史记》属于史学巨著,排除B;四本书籍都未反映艺术成就,排除D。故选C。
试卷第2页,共1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