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语文参考答案(2023.4)1.C【解析】错在“并不赞同”,文中认为是“稳妥”的,但还要进一步探索。2.B【解析】目的在于促进文艺典型再构型,承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3.D【解析】材料一的观点主要是“典型人物”要能代表时代高度,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代风貌,塑造典型人物要源于生活。A项为塑造人物的方法;B项为典型人物要凸显个性;C项塑造典型人物时脱离生活实际。4.(1)重视典型人物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需要;(2)重视典型人物的创作,有助于提升作品艺术高度;(3)重启典型人物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推动人物理论的复兴、文学创作的发展。(1点 1分,2点 3分,3点 4分)5.(1)满足了观众求真、求实、求是的呼唤(强烈的求解欲望),对社会贪腐黑暗的敏感话题进行探讨,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揭露。(2)满足观众寻找公平与正义的需求,以安欣为代表的人民警察与黑恶势力二十年生死搏斗的故事,引领人们追求公平与正义。(从揭示“社会的深刻矛盾”角度分析也可得分)(1点 2分,2点 4分)6.D【解析】错在“情节突转”。突转强调的是笔锋陡然一转,情节、情感发生急剧变化,偏离读者的预期和惯常思维。小波罗的心理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推动情节的突转,情节发展是渐进的。7.B【解析】“目的在于强调邵伯闸设计的巧妙”错误。第一次是小波罗的耳闻,是略写,意在解释邵伯闸船只积压,过闸等待之久的原因。第二次以小波罗的视角详写,重点展开对邵伯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8.(1)写船就是写邵伯闸,写船的数量之多,船的种类之多,突出了邵伯闸运河重镇的地位;(2)写船的数量之多,船的种类之多,体现了以邵伯闸为代表的大运河的重要性和水运的发达;(3)写船的种类、造型和船上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写出了邵伯闸的运河文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意蕴。(每点 2分)9.(1)用小波罗异域的视角审视邵伯闸以及大运河,通过中西方船队的对比,把以邵伯闸为代表的大运河放在世界的视野中去理解,突出了邵伯闸(大运河)的价值,更好地表现作者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自豪和赞美;(2)用小波罗异域的视角,可以更客观、更真实地展示邵伯闸的三闸两室的运作方式,展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3)通过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视角审视邵伯闸,给读者带来一种文学上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有助于引发读者思考,关注以邵伯闸为代表的运河的文化和价值。(每点 2分)10.D11.B 【解析】“所以生者”的“所以”表原因,“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为“用来……的(事物)”。12.D【解析】“主动把齐国乱政归罪于自己”理解有误,文中虞姬说自己有罪是正话反说,目的不是“归罪自己”,而是为自己辩解。13.(1)齐威王即位后,九年不治理朝政,而将政务委托给朝中大臣,诸侯一起侵犯齐国。(治:治理、管理;委:委托、交给;句意 2分)(2)(我)遭难后,主管官吏接受贿赂,(我)最终被诬陷,不能为自己辨明。(见:被;明:辩明、澄清;句意 2分)14.用瓜田李下的典故,表面上主动揽罪,认为自己的罪是没有避嫌;实则说明自己是因为揭发奸佞,举贤荐能而被诬陷,从而为自己洗脱罪名。【参考译文】虞姬,名娟之,是齐威王的妾。齐威王即位后,九年不治理朝政,而将政务委托给朝中大臣,诸侯一起侵犯齐国。当时齐国佞臣周破胡独揽大权,独断专行,嫉妒贤能。即墨大夫很贤良,却常常诋毁他;阿大夫无能,破胡反而常常称赞他。虞姬对齐威王说:“周破胡是一个专进谗言、阿谀奉承的臣子,必须罢免。齐国有一位北郭先生,为人贤明有道德,可以安置在身边。”周破胡知道这件事后,就诋毁虞姬,说:“虞姬年幼生活在乡里时,曾经与北郭先生私通交好。”齐威王对虞姬产生了猜忌,下令将虞姬幽禁在九层高台,命有关官员马上严加追究查问。周破胡贿赂管事的官员,让他追究虞姬的罪责,主管官员捏造了供词呈给齐威王。齐威王看了供词,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就召见虞姬,亲自问她。虞姬便对齐威王说:“妾娟之有幸承蒙父母赐予身体,生于天地之间,离开简陋的草庐,侍奉圣明大王您的闲居,像泥土一样亲附在大王身边,为您铺床,擦拭坐席上的灰尘,打扫房间,侍奉您洗漱,至今已有十多年。妾一片诚心,希望有幸能为您补上一句话,却被奸邪之徒排挤,被埋没在多重牢狱之中,没有想到今天大王却再次召见我,而且跟我说话。妾听闻玉石掉在泥土里也不会被玷污,柳下惠为寒苦的女人添衣,也不会被扰乱心志。这是他们平常一直都积累着清誉,因此不会被别人怀疑。经过瓜田不应整理鞋子,经过李园不应整理顶冠,但妾却没有避嫌(直接向您进言),这是妾的第一桩罪。妾遭难后,主管官吏接受贿赂,我最终被诬陷,不能为自己辩明。妾听说寡妇在城边大哭,城墙也会为之崩塌;流亡的士人在市集叹息,市集也因而停业。真正发自内心的诚意,连城墙和市集都被感动。然而妾所受的冤屈如同白日一样明显,虽然独自一人在九层高台号哭,但众人却不能了解我丝毫的冤屈,这是妾的第二桩罪。既然妾的名誉已受到污损,又背负著这两个罪名,在道义上不应再苟活于世。妾之所以苟活,是因为还没有洗脱污名。冤屈之事自古已有,尹伯奇被放逐乡野,申生遭受祸患,他们的孝顺非常清楚明白,却反而遭到残害。妾既然必须要死,就不再重复陈述,只愿大王听取妾最后的劝诫:目前群臣之中的奸邪,以周破胡最为突出。如果大王仍不亲自主政,国家形势实在是岌岌可危。”于是齐威王恍然大悟,下令释放虞姬,将虞姬的事情在朝中及集市宣告,封即墨大夫为万户侯,对周破胡和阿大夫处以烹刑。接着起兵收复了之前被诸侯侵占的土地。齐国上下震惊,人们知道阿大夫被烹杀后,从此不敢掩饰过错,一定恪尽职守,齐国得到大治。有识的君子都说虞姬喜爱良善(的人或品行)。《诗经》说“见到君子之后,我的心就放了下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15.B【解析】日出月出为诗人联想之景,并非深夜所见16.(1)诗人为自身的处境而彷徨。今时是何时,我非往日之我,诗人对自身被贬谪的处境及前途感到彷徨不安。(2)为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压抑和黑暗而彷徨。凛冽的风声、黯淡无光的日月,密布的阴云和寒云暗喻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环境的险恶。(3)为人才被迫害、辗转流离而彷徨。高飞的黄鹄不知该飞往何方,暗指人才的流失。(4)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彷徨,诗人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人才的流失感到担忧。(每点 2 分,答对任 3 点满分)17.(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18.①文治武功(丰功伟绩)②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琳琅满目)③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多姿多彩)19.B【解析】A.“秦篆”的引号表示特殊称谓;C.书名号间不加点号;D.此处应该为逗号。20.(示例)秦刻石是指秦始皇命李斯(1 分)用小篆(1 分)书写的为其歌功颂德(1 分)的刻石碑文(1分)。表达连贯 1分。21.新电脑的运行速度通常很快,但如果我们长期不清理垃圾文件,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卡顿。22.【示例】①会变得杂乱无章②这意味着大脑中的熵在不断增大③使我们的学习效率不降反升(或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每空 2分,共 6分)23.作文本题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由阅读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构成。(一)解读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摘编自《北京日报》新闻报导。材料分两段,第一段主要记叙大学生江夏“别样进京”的过程,第二段主要阐发对此事的议论。第一段有四句话。第一句话交待了事件的背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从上海到北京可以选择更舒适更快捷的交通工具。第二三句话交待了江夏乘坐公交车到北京的过程,突出了所用的时间以及期间遇到的困难。结合第一句话的背景,可以得出一个判断,江夏的目的不是北京,而是体验乘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的过程。第四句话交待江夏在此过程中得到的帮助以及由此获得的体验和感悟。第二段首先把以上事件概述为“别样进京”,其次摘引了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认为“这段历程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体验”。人们的议论把材料引向写作的主题。(二)解读写作任务本次作文试题的写作任务是: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你如何看待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1.任务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你如何看待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即将毕业的高中生”明确了写作身份, 写作要体现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对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的认识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写作任务限定了写作的主题是“过程体验与成长”。2.第二句话“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应该有以下几个含义:一是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各分论点由材料得出;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指“别样进京”,含意指“过程体验与成长”。要求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体现”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现出来。“你”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代称。“感悟”指感想与领悟,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是内在感触与体悟之结果,比如江夏的“别样进京”让人领悟到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结果,“过程”同样很重要;“想做一个能发挥专长去帮助别人的人”,江夏的成长使人明白过程体验的价值。“思考”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比如江夏“别样进京”的过程体验促进了他的成长,其他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的过程体验对成长的促进亦是如此。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契合情境。(三)立意分析写作主题“过程体验与成长”是对材料内容的凝练和深化。“过程”指的是事物发展或事情进行的经过,“体验”指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人或物或事情进行了解、感受,或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过程体验”是指在事情进行的经过中践行者的经验、认知、感受、思考、启迪或得到的熏陶等。“成长”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变得成熟稳重的过程。具体到材料的语境,可以是能力得到了锻炼、智慧得到了提升、心灵得到了滋养、品德得到了熏陶、思想得到了启迪、精神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净化等,可以是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有责任感、更懂得感恩等等。从材料出发,过程体验与成长是相承关系,考生作文既要体现过程,又要写出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更要关联过程体验和成长的关系。考生要准确把握两者内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立意,展开论证。如果孤立地看待二者,就会陷入割裂的误区。考生只要能够在理解“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联系社会生活以及自身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准确表达由此得出的思考和感悟,或自己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写出这些体验对于成长的价值,对于成长的促进,都是符合题意的。(四)关于是否符合题意1.符合题意本次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三个方面的写作任务:(1)“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你如何看待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写作要体现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对“过程体验与成长”的感悟与思考(2)结合材料: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抓住材料的重点“别样进京”内容及其含意“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来写。(3)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感悟与思考”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代精神,文风端正。全面完成上述 3个写作任务,即可视为“符合题意”。2.基本符合题意(1)没有结合材料,谈“过程体验与成长”(2)没有结合材料,写感悟与思考。(3)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过程体验与成长”(4)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感悟与思考。(5)不符合情境,任务完成得不好。(6)对材料中给定正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批评,对材料中给定反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肯定与赞扬。3.偏离题意(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4)白卷。(五)评分依据54-60分:思想好,表达好,有明显亮点。主要表现为:立意准确鲜明,思想健康向上,文体特征明确,准确把握“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行文体现思辨,认识深刻,结合材料,体现即将毕业的高中生的立场,语言流畅或有文采,结构严谨,材料丰富等,850 字以上。48-53分:思想好,表达好,有亮点。主要表现为:立意准确鲜明,思想健康向上,准确把握“过程体验与成长”的关系,认识有一定深度,结合材料,语言流畅,结构完整等。42-47分:思想好,表达一般,有亮点但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立意正确,观点态度较明确;不偏离主题,全文能围绕 “过程体验与成长”写作,但没有突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局部结合了材料;议论文写作有一定思路但逻辑思维不够强。36-41分:思想较差,或表达较差。主要表现为:观点、态度不明确,或立意略有偏差;议论文没有引材料,内容基本能围绕“过程体验”或“成长”话题来写但有所偏离;结构比较混乱;语言不够通顺或有明显逻辑漏洞;文体特征不够明显。35分及以下:思想较差,表达较差。主要表现为:立意不正确或偏题,即观点不正确,或另起一个话题,但内容与材料主题有一定关联;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无逻辑;文体不明。3.其它项(1)平均分在 45分左右。(2)1个错别字扣 1分,不设扣分上限。字数不足者,每少 50字扣 1分,没有标题扣2分。(3)残篇评定: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个字扣 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不超过 20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不超过 10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2分,不评 0分。只写标题的,给 1-2分,不评 0分。(4)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打 0分。(5)抄袭试卷的阅读材料内容,或抄袭相关文章的,10分以下。(6)卷面不整洁的,酌情扣 1-2分。启用前★绝密试卷类型:A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2023.4)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文艺界进行过持续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文艺创作的实践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创作也都认同这一创作的理念,并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创作。进入新时代,这一理论话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多次提到要重视文学典型人物的创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他从典型人物代表时代的艺术高度以及代表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的高度,指出了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习近平对典型与时代的关系、典型与创作者以及创作者与阅读生活的关系、典型与文艺作品审美感染力的关系作了更富时代性的揭示,对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摘编自蒋述卓《责任与使命: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材料二:如今,类型化和同质化的创作引起了相关领域内文艺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警惕,有鉴于此,学者们提出,应重新确立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核心创作方法与评论依据的重要地位,重启典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语文质检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语文试题(梅州二模).pdf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语文试题(梅州二模)答案(2023.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