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 高三政史地联合教研---历史课题 辛亥革命 课时 1课标要求 从历史学科特点认识辛亥革命整个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关键能力:综合利用文献、地图、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辛亥革命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对此作出解释。 核心价值: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并从多个层面探讨、分析其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重 难点 1、辛亥革命的背景以及结果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教学过程大潮起,摧枯拉朽---辛亥革命 一、概念解读 狭义的辛亥革命,单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背景: 1、政治环境: (1)《辛丑条约》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激化阶级矛盾。 (3)救亡图存运动的先后失败(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 2、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思想基础: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见课本)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思想核心——用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的提出。(1905年8月,同盟会十六字纲领;11月《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在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2)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党需具备四个条件:统一的领导、明确的纲领、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3)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努力。 6、军事基础:①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浙皖起义(秋瑾、徐锡麟领导)、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影响最大,使清朝统治基础更加动摇,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②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直接原因)。 【视野扩展】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1911年),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粵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①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③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湖北新军被调入川,却造成了武昌空虚,给武昌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④保路运动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8、新军中革命党人的果敢主动精神推动了起义的成功。 三、爆发: (一)偶然的革命,必然的选择 1.事发突然 1911年9月24日,决定中秋节起义(10月6日)。不料,南湖炮队事件突发而至,当局加强了军队管制和人员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起义日期。 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国租界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秘密暴露。清政府按照发现革命党名册,全城搜捕。 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陶启胜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金兆龙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战士程正瀛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起义不经意间突然变成了现实。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4 武昌起义事发突然。原定中秋节起义(寓意圆圆满满),却因南湖炮队为即将退伍的士兵饯行喝大了酒,在与值班排长冲突时说走了嘴,而不得不推迟。 原本按照计划紧锣密鼓积极准备的起义,却因革命党领导人刘公的弟弟刘同漫不经心地叼着烟卷看造炸弹引发了大火,起义资料和名单被俄国巡捕起获而不得不再做调整。 当湖广当局和革命党人精神都十分紧张的敏感时刻,一位值班排长呵斥晚上擦枪的战士金兆龙(革命党人),引发同为革命党的战士程正瀛率先开枪,义军误以为是起义信号,于是武昌首义,三镇光复。 事成偶然 1911年5月,谭延闿等湖南士绅递交抗议书、湖北绅商推举咨议局议长汤化龙赴北京请愿,反对铁路国有化;6月, 四川绅商联合哥老会成员把保路运动变成暴力反抗。 10月11日,进士出身的湖北谘议局长汤化龙任民政部长,湖北新军军官黎元洪任都督。 10月25日,革命党人和会党首领举行会议,公推同盟会员张凤翙、钱鼎和哥老会首领万炳南为正副大统领。 《马勇讲史·革命》新星出版社 p176--190 武昌首义事发突然,事成也很偶然。士绅、商人、旧官僚、旧军官、革命党和会党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参与其中,才使清政府统治很快土崩瓦解。革命党与社会糜烂之际底层群众自发组成的秘密互助、自救组织的会党参与革命很好理解。官僚、士绅、商绅某种程度上是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为什么也跟着“瞎起哄”呢? 3.实属必然 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并非一场持续、计划周详的政变,而应该被看做各省脱离帝国掌控的系列活动。辛亥革命是一系列始于19世纪50年代、为了回应内忧外患活动的最高潮。这些活动包括:地方武装的发展、乡村经理阶层的兴起、士绅进入地方政府等。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梅静 译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版。 P240 这种反常识的“偶然”实际上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甲午战败后的军事改革,推动中国部分军队逐步使用西式装备、仿照西式方法练兵。这就要求军人有基本的文化素养,否则操作不了新式装备,也理解不了新式条例。平均文化水平远远高于国民平均水平的新军,其判断力相对较强,不大可能简单、机械地服从。 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奔走在科举上升之路的读书人迅速分化为两大类:一是年龄大、有低级功名且转型不易的人,彻底丧失了向上攀爬的阶梯,只能想方设法转而从地方榨取资源。士绅地方化从根本上斩断了科举制所搭建的中央和地方通过精英顺畅沟通的渠道。二是年龄较小、家资殷富的读书人大都选择出国留学;年龄较小、家资一般的读书人往往选择新式学堂谋求生计(比如鲁迅)。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新式学堂的学生都更容易产生出异质思想。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1902年,设立工商部,奖励工商的主要办法就是给予投身实业的商人功名。绅商合体,利益趋同,成为立宪的坚定拥护者。“皇族内阁”让士、绅、商的政治希冀落空;铁路国有化使士、绅、商的经济利益(地方利益)落空。原本坚定的立宪派转而支持至少是同情革命。 洋务运动证明军事救不了国,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证明会党救不了国,时代也没有给教育和实业救国留下证实的机会。现如今,立宪也被认为是骗局,除了革命还能怎样? 革命党人的主张最大限度地兼容了当时中国各个层面的诉求。正是革命把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各种努力整合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崩解了昏招迭出的大清王朝。 貌似偶然的武昌起义,其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从天平天国到洋务运动再到变法维新、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救亡图存努力的必然结果。 (二)、低烈度革命,高烈度变革 1.低烈度革命 辛亥革命低烈度表现。一是真正交战的地区有限,实打实的仅有武汉地区和南京地区,其他不是很小规模就是呈现一边倒。二是时间跨度不长,前后125天,其中武汉之战断断续续49天,南京之战忽顿忽起才26天。三是伤亡不算大,以最惨烈的武汉之战为例,据统计武汉之战49天理,起义军战死4300人,受伤4100人,加起来伤亡不到8500人。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6,第379页 2.高烈度变革 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了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挠,实源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而言,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2 (三)、辛亥年革命,百余年评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风雨无阻向前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四、高考真题 1.(2021·天津高考真题)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2.(2021·北京高考真题)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3.(2021·山东高考真题)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B C D 4.(2021·浙江高考真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5.(2021·广东高考真题)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6.(2021·浙江高考真题)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