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
猜一猜: 图中人物是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
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一、明朝的建立
1. 背 景
2.建立政权
3.完成统一
4.明朝疆域
材料一: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① 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
② 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③ 江淮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① 时间:1368年
②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③ 都城:应天府(南京)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材料二: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磺,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研读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 “(行省长官)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元朝灭亡的原因: 朝臣权力过大,地方分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措施 影响
中央
地方
军事
特务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建立内阁。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加强了君主专制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专制皇权。
军政大权悉归于皇帝,加强皇权。
影 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应集权于皇帝一身。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丞相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中央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1.在中央
材料一:胡惟庸进左丞相。...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 ——《明史》
知识拓展
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材料研读: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胡惟庸
中国最后一个丞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想一想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有什么弊端?
据统计,洪武17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明代政治史》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前)
明代政府构架(改制后)
设置内阁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措施:2.在地方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机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中央分权于地方。
互相牵制,互不统属
直接由朝廷指挥
一家独大
一分为三,权力分散
掌民政
和财政
掌司法
掌军务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目的: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前军
都督府
皇帝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只有统兵权
只有调兵权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3.军事上
设立厂卫机构,实行恐怖统治
(1)内容:
(2)目的:
(4)特点:
(3)职能: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表现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锦衣卫印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措施:
明朝
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强化皇权使政治制度走向专制、僵化,君主专制弊端更加明显。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权力分散 相互制约
加强皇权
想一想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在《朱元璋》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实质:反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科举考试的变化(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一.考试性质:
二.考试内容(变化)
1.考试范围:
2.答题标准 :
3.答题格式:
三.命题指导思想(目的):
选拔官员的考试
“四书”、“五经”
尊孔崇儒,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可能录取。
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于皇帝的人
八股文
明朝科举考试说明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
《春秋》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科举制的发展史
朝代 阶段 贡 献
隋朝 创立
唐朝 完善
宋朝 发展
明朝
僵化
八股取士
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材料研读
根据下述材料归纳,八股取士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件) 62﹪
隋唐 45(件) 32(件) 71 ﹪
宋元 67(件) 38(件) 57 ﹪
明清 472(件) 19(件) 4 ﹪
材料一: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朝人徐大椿
材料二: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对皇帝和上级官僚越卑躬屈节。这一切软骨症,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影响1:禁锢思想,扼杀人才,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但是有利于加强皇权。
影响2: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创造精神,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思考:为何明朝得以引进美洲作物?
从作物名称上能发现什么特点?
甘薯(番薯、地瓜、甜薯)
玉米(苞谷、番麦)
马铃薯(洋芋、土豆)
西红柿(番茄、洋柿子)
辣椒(番椒)
花生(番豆)
新航路开辟
农业 引进原产 的农作物,如 、 、 、花生、 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是制瓷中心,所产的 畅销海内外。
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出现 和 两个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出现了 、 等有名的商帮。
南美洲
苏州
景德镇
青花瓷
晋商
北京
南京
徽商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向日葵
四、经济发展
苏绣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南京城《南都繁会图卷》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南京)
疆域: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商业:商业城市、商帮
政治
军事:设立五军都督府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文化:八股取士
明朝的
统治
明朝的建立
经济
发展
朱元璋
强化
皇权
农业:引进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丝织业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王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内阁
建立者:朱元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