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教学设计课题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日期 设计人 节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3.3 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理解、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义。 3.学生怎么学 (1)根据初入学校,对学校的最初印象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感性具体。 (2)根据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更加体会到了学校的校风校情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抽象。 (3)根据分析自身的高中经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具体。教材 分析 本框内容为“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发展历程。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必修中学习了哲学的相关内容,加上这一单元开始,从辩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讲起,介绍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介绍了适度原则和适度的思维方法,在辨析简单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危害基础上介绍了辩证否定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框阐述认识的途径为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围绕本校学生的切实经历,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根据初入学校,对学校的最初印象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感性具体。 (2)根据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更加体会到了学校的校风校情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抽象。 (3)根据分析自身的高中经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具体。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明确内涵的方法,明确外延的方法评估任务 (1)根据初入学校,对学校的最初印象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感性具体。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2)根据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更加体会到了学校的校风校情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抽象。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3)根据分析自身的高中经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具体。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3)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根据初入学校,对学校的最初印象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感性具体。 (2)根据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更加体会到了学校的校风校情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抽象。 (3)根据分析自身的高中经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具体。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讲授新课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 (1)含义: (2)局限性 议学情境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到我们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最初的印象。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初入我们学校,你对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呢? 议学提示 我们对学校的初次印象有的是对它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等某一方面具体认识,有的是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就是感性具体,这些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未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是一种不完全的认识。 议学小结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 (1)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2)局限性: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议学评估 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的。下列对感性具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 B. 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某种共性的本质的认识 C. 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的整体认识 D. 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 根据初入学校,对学校的最初印象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感性具体。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讲授新课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1)含义: (2)目的与内容: 目的与内容: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环节都可能出现)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议学情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也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作为高二的你,你对学校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议学提示 经过几年的校园生活,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体会到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接近学校的本质。从最初的印象到现在的看法,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1)含义: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2)目的与内容: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①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 ②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议学评估 面对新兴品牌冲击、消费习惯转变、产品创新竞争等,创新求变成为摆在老字号面前的必答题。在数字化时代,老字号企业需要数字化转型,要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采用新技术,积极拥抱新零售,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重塑产品形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老字号因数字化转型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②老字号的数字化转型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彻底否定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④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例如:小明同学学习很用功,可在历次考试中得分总是不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原因:审题不准确。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小明重抓审题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的成绩有了起色。小明重抓审题关,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分离。 ②提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属于思维抽象环节中的提纯。 ③简略化:——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 ④理想化:——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环节都可能出现)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4)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①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②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议学评估 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装饰纹样、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等经反复修改,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从认识发展的历程看,这体现了( ) ①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②提纯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③最终完成的思维抽象就是认识飞跃的终点 ④辩证的否定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段话说明了( ) A.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B.认识要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质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根据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更加体会到了学校的校风校情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抽象。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 思维具体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 (2)表现: 2.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议学情境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我们不仅熟悉了校风校貌,也发现了校园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加入维护美丽校园的志愿活动,自觉做文明校园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我们校园变得越来越有品味。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分析自身的高中经历,体会认识是如何发展的。 议学提示 感性认识校园——发现校园的不知——自觉做文明校园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校园变得越来越有品味。 议学小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 思维具体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表现: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2.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起点 (2)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桥梁 (3)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和规律的认识。——终点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2)理解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议学评估 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我们却说“水果”,甚至说“植物的果实”;看到“水果”一词,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柑橘、香蕉、菠萝……这说明( ) A.感性具体要高于思维抽象 B.感性具体是思维抽象的前提 C.思维抽象是思维具体的指导 D.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相互联系 古人遥望月亮,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周朝初期,古人尝试根据月亮的圆缺规律编制历法。2004年,中国启动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的月球探测工程,逐渐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中国人的足迹必将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古人遥望月亮抒发的感情,只停留在表象,没有揭示月球的内部联系与本质 ②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③科学思维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我们对月球的认识经过实践的反复和严格的检验 ④探月工程中渐进性、连续性的积累,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性、间断性创造条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根据分析自身的高中经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维具体。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3)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作业布置 必做: (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 (3)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下节课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板书设计复盘反思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