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材来源 部编人教版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课时 一课时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内容要点: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认知提示:理解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宋词、元曲兴盛的关系。 课标解读: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大城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这一时期城市的代表,他们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宋元时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围扩大,市场扩充、教育发达,文化生活丰富。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宋词元曲等新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课标分解:1.学生学什么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2.学到什么程度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对宋词和元曲代表作的赏析,体会其风格特色。感受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对我国文化宋词、元曲的文学艺术的热爱。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倒数第二课,相当于对是对前几课的一个总结性的课,它属于文化类。本课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与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都市生活推动着宋词、元曲的发展演变,使之成为时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而宋词、元曲又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各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二者之间相互关联,雅俗之间互动促进,共同勾勒出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本课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总体年龄大约在12-13岁,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由于学生都处在农村,还有单亲家庭、留守学生较多,优质生源缺乏,所以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书写较差、识字水平有限、综合能力及概括能力比较差、语言表达也差。不过,有了一期的历史学习,初步有了分析、比较等能力,历史的核心素养正在养成当中。
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1: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学习目标2: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学习目标3.: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学习目标4.: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评估任务 评估任务1:通过苏轼这个名人进行游览,图片展示,学生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评估任务2:由诗词来猜测节日,从而知道节日的习俗。评估任务3:给出诗词曲,学生通过语文知识来判断,能说出词曲作者及词曲作者的特点。评估任务4:通过回忆《史记》引导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能初步知道两者的区别。
活动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一、引起注意 以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引入。 引起注意
二、呈现目标 出示本课标题及学习目标:1.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2.知道宋朝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3.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4.知道史学家司马光和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明确学习目标
三、激活旧知 简单回忆前面几课内容,引出对本课学习内容
四、提供情境 文字呈现习主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体会文化的意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
五、指导学习六、引出表现 分小组进行:PPT呈现图片,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片了解宋元大都市(一)游京都——品盛世繁华1.宋元大都市游京都:跟着名人游京都国际大都市:开封、临安、元大都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看图并讨论)赏析《清明上河图》,由细节现繁华十千脚店、外卖小哥城门及骆驼正店、王员外家、香饮子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大相国寺瓦子、勾栏戏曲、杂剧3.传统节日展示与节日相关的诗词,由学生猜测是中国哪一传统节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陆游《乙卯重五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二)赏经典——传不朽风骨宋词:苏 轼李清照辛弃疾宋代主要文学成就——词展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词,由学生通过教材分析判断哪句是谁的,其风格又是怎样?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再展示经典语段: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②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学生诵读辛词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说出词的魅力。元曲组成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窦娥冤》整体感知教材,浓缩提炼精华元曲:元曲的组成:元杂剧、散曲和南戏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元曲的结构:楔子——序幕第一折——开端第二折——发展第三折——高潮第四折——结局4.看《窦娥冤》片段,感受元曲魅力史学两司马史书:1.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对比《史记》,加深记忆呈现《史记》、《资治通鉴》目录书名作者成书时间体例内容评价《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探究:纪传体与编年体优缺点。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体现了史料实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建构。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增强爱国情感。感知宋词之韵味,体会苏词、李词、辛词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理解纪传体、编年体的不同所在,进一步分析其各自优缺点,提高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七、反馈评价 出示小检测(五道选择题) 学生能通过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八、本课小结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以图文现繁华:大都市、瓦子、勾栏二、以宋词鉴韵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三、以史书明得失: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清楚本节课讲述的内容
九、作业布置
十、教学反思 对本校学生的学情分析,然后设计了这堂课。设计简单,考虑到大部分同学基础薄弱,增加图片、歌曲、竞赛,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上通过引导,学生们大部分能掌握书上的知识,而对于能力方面,如:比较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等能力与前后知识联系有一定的训练。存在问题:少了能力提升训练,教师教授较多。我想,要达到学教评一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体现出来。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关汉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