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导学案

资源简介

《书愤》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时间
年级 课题 书愤 课型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阅读指导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一、导入新课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元——原) 意思: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第二句: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第三句: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 第四句: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中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失地的迫切愿望 钗头凤(陆游):红稣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 二、背景作者 1、背景: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2、作者: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金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能诗能词也能散文,才华横溢。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3、解题: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是书写心中的悲愤:书:写 愤:愤懑、悲愤 悲愤: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三、自读感知 1、自读后填空: ⑴、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剑南诗稿》。 ⑵、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律,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⑶、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2、自读思考(带着问题自读或听读本诗) ⑴、首联两句中“世事艰”该如何理解? ⑵、首联颔联两联侧重于描写什么?作者在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⑶、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四、品读赏析 (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洁。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悲愤?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报国之志具体化,集中回忆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而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干练、典型。 (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借用典故明志。南朝时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比,可见其年轻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白发已斑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真是“我有心,天不予”啊! (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借用典故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出师一表”——诗人借诸葛亮“出师”的伟业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融合在一起,才锤炼出尾联这样的警句。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所以,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请结合自己所学,试分析作者如此推崇诸葛亮的原因?讨论交流。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①、《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②、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③、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五)主题归纳 《书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练习巩固 ⑴、当堂背诵这首诗。 ⑵、选择完成《名师伴你行》本课相关习题。 ⑶、课后找几首陆游诗作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阅读积累陆游诗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 (85岁)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备 注
课外拓展 民族的脊梁 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 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 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珠联璧合 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诗思泉涌 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 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 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教后反思
1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