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阿Q正传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学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要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单元导读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2.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3.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4.理解作者意图,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学习目标
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
小说集:《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 朝花夕拾 》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社戏》选自小说集( )
《祝福》选自小说集(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
知人论世
鲁迅思想的四次转变:①在日本从医学转为文学;②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慷慨悲歌转为彷徨状态,此时(辛亥革命失败后)在陈独秀、胡适引导下开始创作小说;③五四运动落潮期,《野草》创作于当时,里面的文章都较沉重;④十月革命后,他的心态开始“左倾”,倾向于共产党,并参加“左翼”联盟,他否定了前期文学的希望,他相信只有武力可以改变中国面貌,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
知人论世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者并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是把革命政权拱手让给了原来的封建统治势力。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这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华盖集·忽然想到》
阿Q——主人公名字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正传。
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阿Q正传》的问世
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 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 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姓名籍贯皆渺茫 闲话休题言正传
《阿Q正传》内容简介
1

自尊自负癞疮疤 即使挨打也优胜
2
优胜纪略
耸肩等候哭丧棒 欺软淫辱小尼姑
3
续优胜纪略
土谷祠里想孤孀 无处立足因吴妈
4
恋爱悲剧
生计无着恨小D 静修庵里偷萝卜
5
生计问题
风风光光回未庄 敬而远之一小偷
6
从中兴到末路
独自投身革命党 手执钢鞭将你打
7
革命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8
不准革命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嚓嚓
9
大团圆
姓名 籍贯
年龄 婚姻状况
身份 工作
口头禅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
性格特征 生平最得意的事
30左右
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妈妈的
喝酒、押牌宝
未婚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不详
阿Q
精神胜利法
欺负小尼姑
自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
处在社会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思考: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研习“优胜记略”(开头——“他睡着了”)
找出这部分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的情节
闲人嘲讽癞疮疤 ,反抗被打
参与赌钱被打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见识高 看不起未庄人: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鄙薄城里人: “这是错的”“可笑”
“真能做” 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然而阿Q很喜欢。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病态的自尊、
自欺欺人
“癞疮疤”
挨打的荣耀
遭劫的安慰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癞疮疤”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挨打的荣耀”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遭劫的安慰 自打嘴巴,转移痛苦。
敏感禁忌,
内心脆弱
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
自轻自贱、
自我麻醉
闲人们取笑欺负阿Q之后“心满意足”,而阿Q也很快就“心满意足”。两种“心满意足”有何不同?
“心满意足”是指闲人在欺负阿Q之后得到的一种卑微的精神愉悦,揭示了愚昧的民众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心满意足”则是指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阿Q实际上是失败了,但是又不愿意面对失败,只得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甚至不惜自轻自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闲人们心满意足
阿Q心满意足
结合上面第二章中的人物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小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性格特点。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
狭隘保守
欺软怕硬
愚昧麻木
懦弱卑怯
“优胜”,用可怜而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虚幻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现实处境糟糕,被人取笑甚至被人打,但用这种荒唐的方法,阿Q屡屡转败为胜,傲视任何人。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可悲奴相
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蛮横霸道
麻木愚昧
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憎恶权贵
奴性十足
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欺凌弱小
研读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作者记叙阿Q哪几件事?
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
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续优胜记略”中的这几件事,说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有哪些?表现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精神胜利法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蛮横霸道
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
卑鄙无赖
总结
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负
自轻自贱
自打嘴巴
忘却失败
欺凌弱小
性格特点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争强好胜,懦弱卑怯
蛮横霸道,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卑鄙无赖
阿Q的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精神胜利法”具体的体现:
阿Q站了一刻钟
然而不到十秒钟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
胜利满足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政论文
实 质: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
什么样的人才会使用精神胜利法呢?
前提是,你必须身份卑微、经常尝到屈辱、有着经常失败的事实,却愚昧麻木、不觉悟,加上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心理只有尊卑观念,而分不清敌与我,混淆了是与非。然后你才会使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解脱,也就是说,精神胜利法是弱者的逻辑。而这也就是阿Q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却成了替死鬼白白送掉性命的原因。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一、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二、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三、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主题:喜剧的外衣,悲剧的内核
人们读《阿Q正传》,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因为他得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令人唏嘘。
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
思考: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示例:
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根据课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析。
认同第一幅,则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
示例: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解析: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政论文
请联系阿Q的“精神胜利法”,谈谈:你对张三、李四有什么看法?
张三
考试又失败了,六科里五科亮红灯,张三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考试能决定我的命运吗?考不好老子以后照样能挣大钱!”
李四
宿舍里有同学丢了手机,怀疑是李四偷了,于是对李四大骂一顿。李四深感委屈,但他没有报告老师家长,以为清者自清,很快忘掉了这件事。
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处事方式,偶尔用之,也许可以缓解压力,平衡心理,甚至暂时摆脱绝望的处境。但是,如果把它当作一贯的行为准则,而不敢于直面现实,不善于总结教训,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阿Q和一切的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你是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
小品演员潘长江,身材矮小,但不自卑,自称“袖珍男子汉”,常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自信自强
苏格拉底很善于自嘲。他有位悍妻,曾当众痛骂他,还把冷水浇到他的头上。苏却说:雷声过后,必有大雨。后来他还进一步总结道:一个男人如果娶了个又丑又恶的妻子,就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乐观豁达
观点一:需要的,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