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技二钱版三体有一种“硬核”叫中国科技必修四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202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中·易错必纠】(限时2分钟,错误的话请改正)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3.(2021·浙江6月选考)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4.(2020·天津高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5.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客观世界 物质性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错误的理论不能促进实践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主观与客观【你们的易错统计】1.实践和认识的含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目的3.真理的含义科技信息材料不难难【课中·好题必练】(限时3分钟)(2023·浙南七彩联考)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11月30日,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载人飞船来访。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2021·浙江1月选考)8848.86米!2020年12月,珠穆朗玛峰最新“身高”正式公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雪深探测雷达、重力仪等一大批国产现代设备纷纷亮相,为精准获得珠峰高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这表明( )①认识受实践水平限制 ②认识工具进步促进认识发展③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④认识产生于实践需要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课中·好题必练】(限时训练,方法积累)(2023·浙南七彩联考)201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实践)全部完成。11月30日,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载人飞船来访。由此可见( A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B.实践(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唯一)标准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考向】:实践的特点、基本形式;真理的含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解法】:直选法;排缪法;排除法注意:反对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课中·好题必练】(限时训练,方法积累)(2021·浙江1月选考)8848.86米!2020年12月,珠穆朗玛峰最新“身高”(认识)正式公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雪深探测雷达、重力仪等一大批国产现代设备(认识工具)纷纷亮相,为精准获得珠峰高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这表明( A )①认识受实践水平限制 (认识具有反复性——主体: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②认识工具进步促进认识发展③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未)④认识产生于实践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为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解法】:直选法;排除法【变式训练1】(变材料,选项不变,限时1.5分钟)(2020·浙江7月选考)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1】(变材料,选项不变)(2020·浙江7月选考)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A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从无到有)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人;未)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人;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反复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解法】:直选法;排除法(2021·浙江1月选考)8848.86米!2020年12月,珠穆朗玛峰最新“身高”(认识)正式公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雪深探测雷达、重力仪等一大批国产现代设备(认识工具)纷纷亮相,为精准获得珠峰高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这表明(A)①认识受实践水平限制②认识工具进步促进认识发展③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未)④认识产生于实践需要(为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课中·好题必练】(限时4分钟)(2018·浙江11月选考)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6分)【课中·好题必练】(规范答题)(2018·浙江11月选考)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6分)①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分,知识逻辑)我国农业农村管理实践对农业遥感监测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科研工作者研发新型农业卫星。(1分,材料逻辑)②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2分,知识逻辑)新型农业卫星的成功发射,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提高了我国农业遥感监测认识水平。(1分,材料逻辑)主体客体【考向】: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法】:体现类;知识反扣材料【变式训练】(题型不变,变知识范围,限时5分钟)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环境诱使植物种子发生基固变异,进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高新技术。2022年7月29日,水稻育种实验在问天实验舱正式启动。在中国空间站,水稻完成了从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到产生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太空环境下,水稻幼苗的生长不同于地面,茎秆不是笔直向上,而是趴在生长盒的侧壁上,叶片是螺旋状,还有很多水滴。显然,水稻种子患上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症”。本次空间环境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实验,将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解析空间环境中水稻开花的关键基因表达及变化,为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过程是怎样体现认识发展的历程。(6分)【变式训练2】(规范答题)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环境诱使植物种子发生基固变异,进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高新技术。2022年7月29日,水稻育种实验在问天实验舱正式启动。在中国空间站,水稻完成了从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到产生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太空环境下,水稻幼苗的生长不同于地面,茎秆不是笔直向上,而是趴在生长盒的侧壁上,叶片是螺旋状,还有很多水滴。显然,水稻种子患上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症”。本次空间环境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实验,将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解析空间环境中水稻开花的关键基因表达及变化,为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过程是怎样体现认识发展的历程。(6分)①认识发展要经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历程。(1分)②这体现了感性具体。(1分)③这体现了思维抽象。(1分)④这体现了思维具体。(1分)科幻都能变为现实何况你的大学梦加油吧,同学们!有一种“硬核”叫中国科技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学案——必修4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课前·时政必阅】(思考命题方向)《点赞硬核科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大国重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不少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载人航天——2022年底前完成中国空间站将完成“T字构型建造任务”。 探月探火——中国科学奖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截至2022年5月5日,“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累计行使近2000米。 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每台机组发电能力近1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超级计算机——新一代“天河”实现每秒20亿亿次高精度浮点数运算。 量子信息——“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求解特定问题比超算快10的24次方倍(亿亿亿倍)。【课前·框架必写】(单元—课—框—目—考点)【课中·易错必纠】(限时2分钟,错误的话请改正)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 2.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3.(2021·浙江6月选考)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 4.(2020·天津高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 5.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课中·好题必练】(限时训练,方法积累)(2023·浙南七彩联考)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11月30日,按任务计划,3名航天员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实现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载人飞船来访。由此可见(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2021·浙江1月选考)8848.86米!2020年12月,珠穆朗玛峰最新“身高”正式公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雪深探测雷达、重力仪等一大批国产现代设备纷纷亮相,为精准获得珠峰高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这表明( ) ①认识受实践水平限制 ②认识工具进步促进认识发展 ③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④认识产生于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 (2020·浙江7月选考)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18·浙江11月选考)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6分)【变式训练】 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环境诱使植物种子发生基固变异,进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高新技术。2022年7月29日,水稻育种实验在问天实验舱正式启动。在中国空间站,水稻完成了从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到产生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太空环境下,水稻幼苗的生长不同于地面,茎秆不是笔直向上,而是趴在生长盒的侧壁上,叶片是螺旋状,还有很多水滴。显然,水稻种子患上了“方向乱”“吐水多”“开花晚”等“太空综合症”。本次空间环境下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实验,将获得水稻培养的关键环境参数,解析空间环境中水稻开花的关键基因表达及变化,为利用水稻进行空间粮食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太空水稻从“种子到种子”过程是怎样体现认识发展的历程。(4分)【课后·能力必升】(要点落实,归纳整理)1.2022年11月3日,我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大科学工程——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工程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竣工。未来将对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地描绘与精确测量,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助力全景式研究和解析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这说明( ) ①认识工具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 ②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③认识工具可以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 ④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产生于认识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三名科学家因开创性的量子力学验证获得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在纠缠量子态中,即使两个粒子分离,它们也表现得像一个单独的单元。此研究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否认量子纠缠的观点存在错误,为当下量子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量子信息从理论走向了应用。这表明( ) 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是辩证否定的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会因实践的发展而推翻 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的真理性最终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确认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材料题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 本次“天宫课堂”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除了讲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航天员在这次天宫课堂中,还回答了地面同学的提问,满足了孩子们对空间科学知识的好奇。 太空抛物实验的冰墩墩并不会像地球上一样下落,而是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液桥演示实验则揭示了太空和地面上液体的张力是不同的,地面上因重力因素无法获得较长稳定液桥,在微重力环境下则可以形成较长液桥。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的消失。 (1)有人认为,“太空实验的结论与在地球上明显不同说明在地球上的认识是错误的。”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道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星空浩瀚,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永无止境。请你合理设想人类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并写出一个合理的哲学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5 二轮复习:有一种“硬核”叫中国科技——探索认识的奥秘.pptx 3.15二轮复习学案——必修4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