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汽化与液化》课时练(含答案)一、单选题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戴口罩可以预防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间隙B.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的护目镜容易起雾,这是汽化现象C.闻到消毒水的味道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晨、午检用的水银体温计是运用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2.《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寒露”中“露”的形成是( )A.熔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固现象 D.凝华现象3.“元宵节”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煮汤圆的过程中涉及了许多热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锅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变 B.锅边沿冒出的“白气”实质是水蒸气C.锅中的水沸腾后的温度一定是100℃ D.锅中汤圆温度升高,它所含热量增加4.如图所示,四个节气对应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惊蛰冰化水 B.立秋露珠形C.立冬霜来降 D.大寒挂雾凇5.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6.“中国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与节气相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B.“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吸热C.“一场秋雨一场寒”,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吸热7.入冬的长汀,爸爸开车和小汀去外婆家,车开了一会儿,如下左图车前窗玻璃变得雾蒙蒙的;于是,爸爸打开车内空调,对着前窗玻璃吹风,发现玻璃迅速清晰起来。这里,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8.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域,人们会用塑料布收集露水使用,如上右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与露水的成因相同的是( )A.枝头的霜 B.河面的冰 C.山间的云雾 D.地面上的雪9.以下措施可以减慢水的蒸发的是(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B.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C.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D.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10.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温暖的房间出来后,眼镜片上会蒙一层雾,是液化现象B.夏天,往教室地面上洒水降温和用循环水给汽车发动机降温的原理是一样的C.让人感觉到非常舒服的环境温度约为25℃左右D.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具有的内能越大二、填空与作图题1.如下左图所示,空气炸锅比传统煎炸更易于清洁,既安全又经济。空气炸锅顶部的烘烤装置通过 的方式使内部空气内能 ,再通过大功率风扇使热流在食物篮内部急速循环,使食材全方位受热,这样食材表面的水分迅速 (填物态变化),形成金黄酥脆的表层。2.如上右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丙图中物质处于 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质量不变,体积会变 ,分子间作用力变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 热量。3.如下左图是我校同学在做礼花筒喷发实验时,我们看到筒口“冒烟”的情形,这实验说明了用 方法可以改变内能的,使筒内气体内能减小,温度 ,筒口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珠,成雾状,它是 能转化成 能的过程。4.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 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 侧(填“内”或“外”),使玻璃变模糊,水蒸气变成水珠会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5.如上右图是某些卫生间装的热风干手器,洗手后使用热风干手器能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其主要原因是加快了 和提高了水的 。6.做研究水沸腾的实验时,当水温为89 ℃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水沸腾后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利用记录的数据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从图像可知,从计时开始,水被加热 min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 (选填“高”或“低”)。(6题) (7题) (8题)7.如图,是某小组研究质量为200g的水沸腾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在图中画出相同实验条件下,相同初温,质量为300g的水沸腾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一实验小组用25℃的水来进行实验。在标准大气压下,请你在下面坐标中,画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象。三、实验探究题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及水的沸腾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三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停表和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99(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海波的温度达到46℃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或“液态”)在海波和石蜡中, 是晶体,它是晶体的原因是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此实验中水的沸点不是100℃,这说明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大气压强 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或“低于”)(4)烧瓶中的水沸腾(如图甲)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下左图所示),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向外抽气),看到水重新沸腾,实验表明: ;(5)若利用图乙装置来验证“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当瓶内水沸腾后,小明该如何操作: 。四、综合题1.如上右图,烧开水时,我们可以看到壶嘴会有大量的“白烟”冒出,请回答:(1)“白烟”怎样形成?(2)进一步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2.阅读:《爆米花》,回答问题爆米花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食品,它通常是由玉米加工而成。那么玉米粒是如何变成爆米花的呢?传统的爆米花机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密封盖的铁罐子,加工爆米花时,用煤炉给装有玉米粒的爆米花机加热,密封在罐里的玉米粒温度不断升高,其中的水分逐渐变成水蒸气,玉米粒内部压强不断增大,部分水蒸气从玉米粒中跑出,进入铁罐内,而铁罐内气体的温度也在不断升高,压强越来越大。玉米粒像吹足气的小气球,但由于受到罐内气压的约束,它们不能爆开。加热到一定程度时,打开爆米机的密封盖,罐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高温高压的玉米粒突然进入气压较低的环境中,便迅速爆开,变成了爆米花。(1)加工爆米花的过程中,通过 的方式使玉米粒的内能增加。(2)加热过程中,玉米粒中的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3)如果加工一次爆米花需要消耗0.5kg的无烟煤,若这些无烟煤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J(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4)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反映整个加工过程中罐内气体压强p和温度t变化情况的图象是 答案一、1.C 2.B 3.A 4.B 5.B 6.A 7.B 8.C 9.A 10.C二、1.热传递;增大;汽化 2.液;大;小;吸收3.做功;降低;液化;内;机械 4.液化;内;放出5.空气流速;温度 6.5;99;低7.解:如图所示: 8.解:如图所示:三、1.(1)温度计 (2)固态;海波;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3)低于 (4)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5)推注射器活塞里向里压入气体四、1.(1)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大量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白烟”。(2) “白烟”离壶嘴一段距离,因为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离开壶嘴一段距离后,遇到较冷空气放热液化。2.(1)热传递 (2)汽化 (3)1.7×107 (4)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