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课时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课时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课时练(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四个节气对应的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A.惊蛰冰化水 B.立秋露珠凝
C.立冬霜来降 D.大寒挂雾凇
2.如下左图所示,甲是观察冰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C.由图乙可知,冰的熔点为0℃,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
D.由图乙可知,冰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升高
3.如上右图是小慧同学在恒温封闭环境中做冰熔化实验时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线,容器内的100g的冰最终变化成100g的水,且变成水后,水的质量保持不变。相同时间内该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下列说法(  )[c水:4.2×103J/(kg·℃),c冰:2.1×103J/(kg·℃)]
①该物质在“1min-2min”段吸收的热量等于它在“20min-21min”段吸收的热量
②该物质在第7min时的内能小于它第10min时的内能
③BC段该物质吸收的热量是3.36×104J
A.只有①是正确的 B.只有①②是正确
C.只有②③是正确 D.①②③都是正确的
4.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立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白露,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霜降,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 D.大寒,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5.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下左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5题) (8题)
A.一点也不熔化 B.全部熔化
C.熔化一部分 D.无法判断
6.“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为图中的(  )
A. B. C. D.
7.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属于物态变化中熔化的是(  )
A. 河面结冰 B. 草叶上的露珠
C. 冰雪消融 D. 枝头挂满白霜
8.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上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C.0-6min内,甲物质不可能发生物态变化 D.6-10min,乙物质一定发生物态变化
9.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凝固点低 D.比热大
10.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非晶体熔化温度不断升高,内能增大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二、填空与作图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画“糖人”,如下左图所示,其作画过程是:先将白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在大理石板上绘制公鸡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热量后就凝固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2.如上右图所示,2022年“天空课堂”第二课时中,宇航员王亚平利用太空中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将金属锆熔化,其中锆金属的熔点为1852℃ ,小明将金属锆的实验与课堂上的实验进行对比:
(1)由图像可知,乙、丙中   与锆熔化图像相似。
(2)图甲为海波熔化实验,此时海波的温度为    ℃;图乙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第3min时,海波处于   态。
3.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一小块晶体处于熔化状态,温度   ,其内能   (增大/不变/减小)。
4.用如下左图甲装置做了冰熔化成水的实验。并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绘制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丙所示),其中   (选填“乙”或“丙”)图像更合理,从图中可知冰在AB过程中吸热升温用了   min。若酒精灯每分钟放出的热量是1.68×103J,冰吸热的效率是50%,则冰在AB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J。B点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点内能,如果这杯冰的质量是0.2kg,冰的比热容为   。
5.长沙的冬天气候寒冷,桥面结冰的情况经常出现,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需要   热量(填“吸收”或“放出”),为了不影响交通,我们城建工作人员在桥面上撒工业盐除冰,这是为了降低冰的   。
6.某晶体的熔化图象如上右图所示,该晶体的熔点是   ℃。在6~8分钟这段时间内,该物质处于   状态。
7.如下左图所示,某同学在家做冰熔化实验,如表是他的测量记录,请根据记录做出冰熔化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4 ﹣2 0 0 0 0 0 1 2
8.已知海波的熔点为48℃,请在如上右图中画出海波从40℃上升到55℃的熔化图像。
三、实验探究题
1.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加热至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小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A、B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入等量的硫酸铜溶液和水。硫酸铜溶液和水的分界面明显,管内液体温度与室温均为25℃。把两试管分别浸入甲、乙两个大烧杯中,如图1所示,甲烧杯放在恒温壶上,使水温保持为90℃,乙烧杯内装有冰水混合物。
(1)甲烧杯中试管内的液体在达到90℃之前的过程中,内能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乙烧杯中温度计的示数一直保持不变,冰块的体积持续减少,这是    的熔化过程(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经过10分钟后,小听记录了甲、乙两烧杯中试管内液体的情况如图2所示,则浸在甲烧杯中的是    试管(选填“A”或“B”);
(4)再经过10分钟,小听发现A试管内的两种液体分界面还是没有明显变化,她认为试管内的液体分子没有做热运动,你认为她的观点    (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四、综合题
1.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某物质进行加热,该物质从熔化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根据测量数据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中分析可知。
(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BC段所示的过程中,该物质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是    状态;
(3)由图像可知它的沸点是    ℃,它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阅读下面短文: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未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佛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   较大。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天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4)请你在图中用描点画平滑曲线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   ;
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 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
答案
一、1.A 2.B 3.D 4.D 5.A 6.B 7.C 8.D 9.C 10.B
二、1.熔化;放出 2.(1)乙 (2)38;固液共存
3.温度;不变;增大 4.乙;5;4.2×103;小于;2.1×103J/(kg·℃)
5.凝固;放出;熔点 6.80;固液共存
7.解:如图所示: 8.解:如图所示:
三、1.(1)晶体 (2)固液共存态;不变
2.(1)变大 (2)晶体 (3)B
(4)错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管内的液体温度低,分子的热运动较缓慢
四、1.(1)晶体 (2)吸收;固液共存 (3)100;不变
2.(1)比热容 (2)D (3)B
(4);120℃
(5)升高;防冻液不易挥发,减少后混合液中防冻液浓度增加,由表格可知,防冻液浓度增加会使得沸点升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