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课时练(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熔化现象 B.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化现象 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2.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一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3.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了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如图所示节气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雨水”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霜草苍苍虫切切——“霜降”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燕山雪花大如席——“大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4.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太阳出来,雾气散开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D.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5.如图所示,下列情景中所描述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屋檐上的冰柱——凝固吸热B. 冬天结冰的衣服冻干——升华吸热C. 秋天地上的霜——凝固放热D. 夏天冷的饮料瓶外部流汗——汽化吸热6.“霜满枝头”是霜降时节中的常见现象,该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7.2022年11月初,三明市开展了人工降雨作业以缓解严重旱情。将固态干冰打入云层实现人工降雨,这一过程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属于(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8.关于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正在熔化的蜡块,吸收热量,温度不变B.隆冬时节,用水壶烧开水,壶嘴有“白气”冒出,它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人运动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D.元旦时节金佛山上一宾馆的窗户玻璃结有冰花,冰花在玻璃的外侧9.电影《长津湖》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0℃的严冬,与美军在冰天雪地里殊死战斗的英勇事迹。志愿军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结满了霜,以下现象中和其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冰雪消融 B.树上的雾凇 C.大雾弥漫 D.湖水结冰10.宁夏西海固地区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按预期脱贫摘帽,但是部分山区还是常年干旱少雨,有时要人工降雨,人工降雨要选择在阴天进行,阴天时天空中的水蒸气比较充足,将“干冰”打向天空,干冰会迅速变成①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有些水蒸气会变成②水,有些水蒸气变成③冰;冰在下落过程中变成④水。有关人工降雨中的四个“变成”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升华,吸热 B.②凝华,吸热 C.③液化,放热 D.④熔化,放热二、填空题1.歌曲《天边》中有句歌词“山中有一片晨雾”,其中“雾”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中国谚语“霜前冷,雪后寒”,霜形成过程中需 (填“吸热”或“放热”)。2.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3.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会变黑,是因为玻璃泡内的钨丝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4.秋天的早上小草叶尖上出现的“露珠”或冬天早上树叶出现“白霜”。“露珠”形成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白霜形成的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平时我们说霜冻损害农作物,并不是结霜时发生的,而是在霜 时吸热造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5.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此过程要 热(选填“吸”或“放”)。6.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则如图所示,(a)应填入 ,(c)应填入 ,(d)应填入 ,b虚线框内应填入 。(图中括号内填物态变化名称、虚线框中选填“吸热”或“放热”)三、实验探究题1.冬天给道路上的积雪撒融雪盐(如图甲所示),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发生。为了解“融雪盐”的作用,小明用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盐冰(浓融雪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雪将盐冰放入易拉罐中,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发现有白霜产生(如图丁所示)。(1)在组装图乙中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应是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盐冰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原因是 ;(3)通过上述实验可知,融雪盐能有效 (选填“提高”或“降低”)道路上积雪的熔点;(4)丁图中,易拉罐外部的白霜是空气中的 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2.李明在“探究碘升华”实验中用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A.用水浴法,将碘锤放入酒精灯加热的水中,看到碘锤中出现紫色碘蒸气;B.用酒精灯直接对碘锤加热,碘锤中出现浓重的紫色碘蒸气;同时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大约为800℃,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1)A方案中碘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2)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你认为 (填“A”或“B”)方案好,因为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李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再放入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的气泡内是 (选填“二氧化碳”或“水蒸气”),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若放入温水中的干冰较多,还能看到靠近干冰的部分水 。四、综合题1.如图所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地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箭离开地面时,发射架下的大水池周围腾起了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由水池内的水先 成高温水蒸气,水蒸气再遇冷 成小水滴而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航天器外壳材料应选择熔点 (选填“高”或“低”)的材料,同时在航天器表面有一层固体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在高温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3)分析“大水池”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的道理 ;(4)太空中,宇航员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为什么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雪的形成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在低于﹣10℃的云层里先形成晶核,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蒸气;三是云层下面的气温低于0℃,靠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高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的温度在0℃以上时,会使一部分雪熔化成水,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2月24日某地区迎来了今年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有关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 _____(填选项前字母):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中水蒸气充足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撒盐使雪的熔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4)形成“雨夹雪”的原因是 。答案一、1.D 2.C 3.C 4.C 5.B 6.D 7.C 8.C 9.B 10.A二、1.液化;放热 2.吸;汽化;液化;凝华 3.升华;凝华4.液化;凝华;熔化 5.室内;凝华;放 6.升华;凝华;液化;放热三、1.(1)自下而上 (2)是;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3)降低 (4)水蒸气;凝华2.(1)升华 (2)A;更好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熔化(3)二氧化碳;液化;凝固四、1.(1)汽化;液化 (2)高;升华;吸收(3)当火箭升空向后喷出高温的气体时,水池中的水被加热沸腾,水汽化(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不至于过高,防止了发射台熔化。(4)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1)凝华 (2)D (3)降低(4)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于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