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课时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课时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升华与凝华》课时练(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灯泡用久了灯丝变细是熔化现象 B.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化现象 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
2.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一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3.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了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如图所示节气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雨水”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草苍苍虫切切——“霜降”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燕山雪花大如席——“大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4.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太阳出来,雾气散开
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D.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5.如图所示,下列情景中所描述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屋檐上的冰柱——凝固吸热
B. 冬天结冰的衣服冻干——升华吸热
C. 秋天地上的霜——凝固放热
D. 夏天冷的饮料瓶外部流汗——汽化吸热
6.“霜满枝头”是霜降时节中的常见现象,该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凝华
7.2022年11月初,三明市开展了人工降雨作业以缓解严重旱情。将固态干冰打入云层实现人工降雨,这一过程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属于(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8.关于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在熔化的蜡块,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隆冬时节,用水壶烧开水,壶嘴有“白气”冒出,它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人运动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D.元旦时节金佛山上一宾馆的窗户玻璃结有冰花,冰花在玻璃的外侧
9.电影《长津湖》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0℃的严冬,与美军在冰天雪地里殊死战斗的英勇事迹。志愿军战士的眉毛和胡子上结满了霜,以下现象中和其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冰雪消融 B.树上的雾凇 C.大雾弥漫 D.湖水结冰
10.宁夏西海固地区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按预期脱贫摘帽,但是部分山区还是常年干旱少雨,有时要人工降雨,人工降雨要选择在阴天进行,阴天时天空中的水蒸气比较充足,将“干冰”打向天空,干冰会迅速变成①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有些水蒸气会变成②水,有些水蒸气变成③冰;冰在下落过程中变成④水。有关人工降雨中的四个“变成”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升华,吸热 B.②凝华,吸热 C.③液化,放热 D.④熔化,放热
二、填空题
1.歌曲《天边》中有句歌词“山中有一片晨雾”,其中“雾”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中国谚语“霜前冷,雪后寒”,霜形成过程中需   (填“吸热”或“放热”)。
2.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3.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会变黑,是因为玻璃泡内的钨丝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
4.秋天的早上小草叶尖上出现的“露珠”或冬天早上树叶出现“白霜”。“露珠”形成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白霜形成的过程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平时我们说霜冻损害农作物,并不是结霜时发生的,而是在霜   时吸热造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5.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此过程要  热(选填“吸”或“放”)。
6.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则如图所示,(a)应填入   ,(c)应填入   ,(d)应填入   ,b虚线框内应填入   。(图中括号内填物态变化名称、虚线框中选填“吸热”或“放热”)
三、实验探究题
1.冬天给道路上的积雪撒融雪盐(如图甲所示),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发生。为了解“融雪盐”的作用,小明用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盐冰(浓融雪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雪将盐冰放入易拉罐中,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发现有白霜产生(如图丁所示)。
(1)在组装图乙中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应是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盐冰   (选填“是”或“不是”)晶体,原因是   ;
(3)通过上述实验可知,融雪盐能有效   (选填“提高”或“降低”)道路上积雪的熔点;
(4)丁图中,易拉罐外部的白霜是空气中的   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李明在“探究碘升华”实验中用了两个方案进行实验:
A.用水浴法,将碘锤放入酒精灯加热的水中,看到碘锤中出现紫色碘蒸气;
B.用酒精灯直接对碘锤加热,碘锤中出现浓重的紫色碘蒸气;
同时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大约为800℃,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1)A方案中碘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2)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你认为   (填“A”或“B”)方案好,因为   ;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李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再放入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的气泡内是   (选填“二氧化碳”或“水蒸气”),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若放入温水中的干冰较多,还能看到靠近干冰的部分水   。
四、综合题
1.如图所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地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箭离开地面时,发射架下的大水池周围腾起了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由水池内的水先   成高温水蒸气,水蒸气再遇冷   成小水滴而形成的(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为了防止航天器在发射后与大气层摩擦过热而烧毁,航天器外壳材料应选择熔点   (选填“高”或“低”)的材料,同时在航天器表面有一层固体烧蚀材料,烧蚀材料在高温气流的冲刷下会发生热解,同时发生熔化、汽化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可以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起到保护航天器的作用;
(3)分析“大水池”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的道理   ;
(4)太空中,宇航员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为什么   ?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在低于﹣10℃的云层里先形成晶核,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蒸气;三是云层下面的气温低于0℃,靠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高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的温度在0℃以上时,会使一部分雪熔化成水,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2月24日某地区迎来了今年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有关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 _____(填选项前字母):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中水蒸气充足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撒盐使雪的熔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
(4)形成“雨夹雪”的原因是    。
答案
一、1.D 2.C 3.C 4.C 5.B 6.D 7.C 8.C 9.B 10.A
二、1.液化;放热 2.吸;汽化;液化;凝华 3.升华;凝华
4.液化;凝华;熔化 5.室内;凝华;放 6.升华;凝华;液化;放热
三、1.(1)自下而上 (2)是;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3)降低 (4)水蒸气;凝华
2.(1)升华 (2)A;更好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熔化
(3)二氧化碳;液化;凝固
四、1.(1)汽化;液化 (2)高;升华;吸收
(3)当火箭升空向后喷出高温的气体时,水池中的水被加热沸腾,水汽化(沸腾)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不至于过高,防止了发射台熔化。
(4)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1)凝华 (2)D (3)降低
(4)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于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