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大树有多高》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大树有多高》说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的实践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大树有多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的实践活动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围绕大树有多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亲历 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延伸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测量、比较、计算等活动中,初步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2. 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
3. 通过探索、发现、经历实验、比较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
教学重点
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教学难点
四、说学情
前面学生学习了正、反比例,但主要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的学习,对正、反比例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缺少实际经验的帮助,他们大多仅仅是记住了一个概念,急需实例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概念。
五、说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本课的实践操作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深刻理解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知识,同时学生对于实践类课程也是很喜欢的,他们对此类课堂充满了兴趣,喜欢去尝试,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现象中深究出数学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提问:
1)、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
2)、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
3)要解决这些问题,看来我们应该通过实验,看看其中究竟有没有规律 有什么规律呢
提出问题后,
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通过比较和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揭示课题)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板块二、探究新知
(一)量量比比(小组合作完成)
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4)、得出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到用估计的方法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二)议议做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
(1)学生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想到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大叔的高度,但是影子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如果能知道大树的高度和影长的关系,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3.实验操作。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实验进行活动。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要求,注意安全。(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结果取整厘米数)
(2)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3)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并计算比值。
(4)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在阳光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相等;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
4. 解决问题。
师:你能应用实验活动中发现的规律,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大树的高度吗 怎么做呢
生:能。我们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直立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度,就能根据“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进行计算,得出大树的高度。
请大家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吧!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设计意图:发现规律后,小组讨论,明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比值不变,因此,此时,物体的高度和影长 成正比例的关系。】
板块三、课堂练习
1.填空题
成语“立竿见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是应用了比例知识当中的( )关系。
比较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时,要在同一( )、同一( )进行。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 )比例。
2.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如果量得甲乙两地相距1.3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答案
1.正比例
时间 地点

2.240÷3×1.3=104千米
板块四、课堂延伸
同一棵大树,在不同时间测量它的影长,结果相同吗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还能想到什么
·同样高度的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影长是会变化的。
·比较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时,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测量和探索,找出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趣味性】
板块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们运用了哪些知识来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说说你在解决问题时的体会。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经验介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六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