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该诗是部编版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该诗描写的景物浸透着作者感情,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生命和世界的感悟。【学情分析】经过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古诗自学能力,所以本课不讲解诗歌大意,而是重在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得所感。并且学习朗读诗歌的技巧。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与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读中悟情,学习朗读诗歌的技巧(语气、语速、停顿、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敢于面对人生的困难。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教学难点 在朗读诗歌、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赏析古诗,理解哲理句子的涵义。课前:自主预习、初读课文。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 前 预 习 (20分钟) 教师播放朗诵,指导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播放PPT上的导学卡内容。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点拨学生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并标注好字音。 2、再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并标注好节奏。 3、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好字词温习,为第二天上台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学情 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情 境 导 入 (5分钟) 你是否有在乡村生活或游玩的经历?那里是否景色宜人,那里是否民风淳朴?请说说它们给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经历和感受。 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律诗相关知识。文 本 研 读 (35分钟) 任务一 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 活动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齐读、个人读、男女搭配读)。 考察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对诗歌情感的初步理解是否到位。任务二 你从诗中都读出了哪些物、哪些景?哪些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活动二 学生再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诗歌时的语气、感情。 物、景:丰收之景、乡民好客款客之景、优美的山水风光、热闹的乡俗民事...... 情:乡民的热情好客之情、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美之情、对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柳暗花明处重见村落的欣喜、激动、豁然开朗之情、对热闹民俗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不舍、留恋、向往之情。 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从关键字词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能力。任务三 三读课文,我们在读每一联诗时语气、语速、节奏、轻重音、情感应该是怎样的?请你为我们朗读示范。 活动三 学生再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每一联的情感和变化。思考以后在朗读诗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明确:节奏、停顿、语气、语速、重轻音、感情......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学习朗读诗歌的的技巧,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思考:你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提示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来理解。 明确:内容上: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花团锦簇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又蕴含哲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遇到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新的出路。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让学生学会从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中探究诗歌或文章主题,理解诗歌感情,理解哲理句的深层涵义。课 堂 总 结 (5分钟) 陆游面对人生困境不抛弃、不放弃、乐观坚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勇敢的面对、克服人生的坎坷,遇见人生的惊喜。 学生聆听总结,当堂背诵、默写全诗。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板 书 设 计 (对乡间风光、淳朴民风民俗的赞美、喜爱之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对人生前路充满希望。)首联:热情好客 颔联:山水风光 颈联:喜迎春社 尾联:月夜回访课后:作业布置、总结反思。课 后 作 业学 生 表 现教 后 反 思 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存在问题:后期改进措施:知识链接: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陆游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代表诗作《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他的全部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创作背景:陆游坚持抗金主张,屡受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他矢(shǐ)志不渝(yú)。1164年,陆游积极支持抗金将领张浚(jùn)北伐,后北伐失败,陆游因此获罪,被罢官放归故里,居三山村。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把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此诗即此时在其故乡山阴所作。对照诈伪的官场,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令作者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