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初中八_年级_历史_学科教案
备课人: 修订人: 审核人:
单元章节 第四单元 授课时间 执教教师
授课班级 本课共 1 课时 第__1__课时
课题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型 新授课
素养目标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理解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増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责任感。
预习作业 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及其实行的意义;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采取的措施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及其实行的意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讲授法 阅读法 练习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重难点的学习突破 与教学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铺垫抽查背诵,复习导入第二板块—合作探究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2.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对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是如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被载入宪法)(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哪些成就 (5)学生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二、共同繁荣发展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如何 (2)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国家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有那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政治: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经济:技术、资金、物资支持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兴边富民行动,2000年正式实施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兴边富民行动。国家通过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对广大边民的帮扶,帮助边境地区尽快发展起来,边民尽早富裕起来,在十三五计划中也将兴边富民行动摆在了重要位置,同心协力建设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讨论: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第三板块—当堂训练学案“课堂达标训练”第四板块—课堂小结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份子。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繁荣的重要保证。 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学生分组讨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目前,全国已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学生分析材料回答,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作业布置 必做: “对接中考”部分
选做:学案“素养提升”部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