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声音是什么(解析版)本节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特点;3.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了解常见声音的产生;4.了解声速。要点一 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要点诠释: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3.声音的产生:常见的实验验证有:(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3)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4)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5)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6)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7)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典例】(2022·山东济宁)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答案】B。【解析】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①不符合题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会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④符合题意。故选B。【变式1】(2022·南京)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答案】A。【解析】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A符合题意;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变式2】(2022·江西)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人耳 【答案】(1)振动;(2)空气。【解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此声音是纽扣周围空气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变式3】(2020 枣庄)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减弱;真空;(3)传声。【解析】(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2)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由于介质的减少,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减小;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这表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即液体能够传声。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减弱;真空;(3)传声。要点二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要点诠释: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3.人耳听到声音(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4)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4.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例证有:(1)把发声体(闹钟等)放在密闭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可以发现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声音。(2)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3)在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员与地面通话靠的是电磁波(无线电)。要点诠释:1.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2.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造成了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位。3.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典例】(2022·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C.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答案】B。【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A错;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C选项错误;噪声的控制包括在:声源处控制、传播过程中控制、人耳处控制,而禁止鸣笛是声源处控制噪声,D错误,故选B。【变式1】(2020 娄底)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答案】C。【解析】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C、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68m=17m;这17m共用了:t′=△t﹣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确;D、汽车的车速为:v′===17m/s,故D错误。故选:C。【变式2】(2022·自贡)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答案】(1)空气柱;(2)大于;(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析】(1)悠扬的笛声是由于笛子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2)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变式3】(2022·潍坊)一同学从实验室借来带密封条的玻璃罩、抽气泵等器材,分别进行了下列探究,请你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填入空格中。(1)将图甲所示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闹铃的声音________;(2)将图乙所示盛有少量热水的烧杯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杯内的水沸腾,杯内水的温度值________;(3)将图丙所示的装置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试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________。【答案】(1)变小;(2)变小;(3)变小。【解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将图甲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闹铃的声音会变小;(2)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将盛有少量热水的烧杯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杯内的气压降低,水的沸点变小,水沸腾,杯内水的温度值将变小;(3)试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是因为大气压强引起的。将图丙所示的装置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气压降低,试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变小。1.1 声音是什么(原卷版)本节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特点;3.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了解常见声音的产生;4.了解声速。要点一 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要点诠释: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3.声音的产生:常见的实验验证有:(1)敲鼓时,鼓面上纸屑的跳动;(2)敲鼓时,鼓面附近的蜡烛火焰晃动;(3)敲击音叉时,音叉附近的乒乓球跳开;(4)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5)说话时,用手按住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6)音箱发声时,用手按住音箱的纸盆;(7)确定声源:弦乐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管乐是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打击乐是由被打击乐器的振动产生的等。【典例】(2022·山东济宁)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变式1】(2022·南京)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变式2】(2022·江西)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人耳 【变式3】(2020 枣庄)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要点二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要点诠释: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3.人耳听到声音(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4)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4.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没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例证有:(1)把发声体(闹钟等)放在密闭容器中,慢慢抽出里面的空气,可以发现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声音。(2)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3)在太空中声音无法传播(太空是真空),宇航员与地面通话靠的是电磁波(无线电)。要点诠释:1.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2.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造成了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度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位。3.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我们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典例】(2022·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C.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变式1】(2020 娄底)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变式2】(2022·自贡)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变式3】(2022·潍坊)一同学从实验室借来带密封条的玻璃罩、抽气泵等器材,分别进行了下列探究,请你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填入空格中。(1)将图甲所示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闹铃的声音________;(2)将图乙所示盛有少量热水的烧杯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杯内的水沸腾,杯内水的温度值________;(3)将图丙所示的装置放入玻璃罩内,抽走罩内气体,试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声音是什么(原卷版).docx 1.1 声音是什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