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唱歌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唱歌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雨和小雨》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大雨和小雨
学科 音乐 学段 低年级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内容 核心内容: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相关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判断、表现音的强弱。
是否已实施 是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歌唱与欣赏领域的相关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注重过程性评价。
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 。新的课标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采用多种评价的形式,体现评价的层次性;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
(一)作品分析
歌曲音域六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富有儿童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
《大雨和小雨》旋律比较单纯,这首歌是一段体,由五个乐句构成。本课歌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掌握力度的变换,其中凡“大雨”都用强的力度来唱,”小雨“都用弱的力度来唱。总的来说,这首歌在训练声音、提高歌唱的表现力方面颇有价值的。
1、关于音乐中的力度
力度是音响强弱的程度。它和音区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物理学中的分贝单位标准来衡量。
力度标记通常采用意大利语的音乐术语。作曲家在乐谱上标有详细的力度标记,从最弱的到最强,通常可分为十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力度都是一个相对值。piano,是弱的意思,缩写为P,P越多就越弱,最多可有5个P,那就是极弱极弱。forte,是强的意思,缩写为f,f越多就越强,假如乐谱上标有五个f,那就是相当强,演奏者必须竭尽全力地演奏。除了这些记号以外,还有很象是数学中的小于号和大于号的渐强和渐弱记号,以及突强突弱记号等等。
2、关于音乐中的力度变化
在音乐中力度的变化是非常细致而复杂的,繁琐地把一切细微的力度变化都标记出来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每个演奏家都会在作曲家的提示下,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做出具体细致的力度变化。
力度变化是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并造成音乐的对比和发展。一般来说,力度越强,音乐越紧张、雄壮,力度越弱,音乐越缓和、委婉。如表现万众欢腾,胜利凯旋,要大型乐队全奏、强奏(全奏是指整个乐队都演奏,音区从低到高都包括在内),而鸟语花香、花前月下,当然就不会使用很强的力度了。这里还要强调一下,音乐要素的互相配合会造成丰富多样的效果,因此有时候弱的力度不一定柔和委婉,它也可能是令人紧张的。
对力度这个要素的运用,作曲家们都非常精心,所以演奏和演唱者也都要十分注意把各种力度层次做出来。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初学乐器者在力度运用上要么是能力有限,控制不了乐器的力度,要么就是对乐谱上的力度标记视而不见,以为只有音符才是音乐,结果演奏得毫无趣味可言。人们通常说的"缺乏乐感"常常就是指演奏上缺少力度变化和丰富的力度层次。
总之,通过力度变化产生的音响可以表达愤怒呼号、急风骤雨、雄伟悲壮、奔腾豪放、果敢刚烈等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表达低声倾诉、喃喃细语、安慰爱抚、叹息抽泣、甜蜜幸福等内心的微妙感受,还可以表达空谷回声、黄昏钟鸣、高山流水、小溪潺潺等大自然的奇观美景甚至阳光、月色、云彩、微风等看得见摸不着的物体。总之,力度的表现力是相当丰富的,可以说它是一种富有"魔力"的音乐要素。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天真活泼,在课堂上已经能大胆地唱歌、跳舞、表演,师生间也能互相配合。
2、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本课中我便设计了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学好音乐、表现自我的欲望。
3、因一年级的学生有很多字不认识所以采取教师范唱等方式教授。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育方式:启发想象、引导参与、过程体验。
教育手段: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引出教学话题,通过聆听、演唱、舞蹈表演、探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聆听音乐,提高音乐听觉思维能力。通过教师有效的示范、启发,指导学生聆听、思考,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
(四)技术准备
用coolpro编辑声音文件,用MicrosoftPowerPoint编辑课件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表现歌曲,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喜欢歌曲,乐于参与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活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自然的声音流畅的演唱歌曲并能通过拍击节奏、说节奏、唱歌曲等方式表现出声音的力度强弱变化。
3、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感受、判断声音的强弱并能控制住演唱的力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材重点
1、运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感受、判断声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
控制住演唱的力度,进而生动的演唱。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环节目标:创设音乐环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问好歌
(二)情景导入、引情激趣
一、考一考
导入语:同学们,欢迎来到音乐课堂!今天,张老师给您们请来了一群朋友。但是,在见到朋友之前,老师想先考一考你们的小耳朵!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考一考这一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鸟叫声、狗叫声、雷声和雨声并出示相应图片。
二、拍一拍
衔接语:“你们的小耳朵真灵敏!下面,请你们听老师拍击第一条、第二条节奏,听完之后举手回答这两条节奏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1、节奏相同。
力度强弱不同。
(引导学生从“声音大小”到“拍击强弱”再到“力度强弱”)
【设计意图】初步接触并了解力度强弱。
师生一同用不同的力度拍击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强弱不同的拍击,感受音的强度变化。
三、读一读
用“哒”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强弱不同的读节奏,感受音的强度变化。
唱一唱
“让我们将两条节奏放在五线谱上,形成两条美妙的旋律,你听!”
(教师用强弱不同的力度随琴范唱两条旋律)
师生一同用强弱不同的力度随琴范唱两条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强弱不同的力度进行演唱,感受音的强度变化并熟悉歌曲。
新课教学
一、请小草
连接语:“刚才我们分别用拍手、读节奏、唱旋律的方式来表现了声音力度的强弱。现在请你来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强弱吧!请听第一种声音”
播放大雨声、小雨声并让学生描述声音(哗啦啦;淅沥沥)
随琴带入歌词、有强弱的演唱。
链接语:“我们用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来表现了强弱。现在就来请出我们来自大自然的好朋友吧!”
小草说:“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草。我好渴,请你们帮我喝饱雨水好吗?谢谢你们啦!”
帮小草
通过演唱的方式帮助小草喝饱雨水,小草得到帮助,“小草笑嘻嘻”。
演小草
1、师、生分角色演绎大雨、小雨、小草。
2、引出题目《大雨和小雨》
3、跟随伴奏演唱全曲。
综合活动
连接语:“下面,让我们用生活中的小物品来表现歌曲的强弱变化。”
1、加入打击乐器
2、变废为宝
用废纸和塑料袋表现大雨和小雨。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物品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学生深入感受声音强弱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创编歌词并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能够通过自己寻找到的强弱规律完成歌曲的创编,并且积累按情节有目的进行表演的经验。
(五)课堂小结
结语:今天,我们学习了《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也聆听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通过学习和表演,我们感受到了有趣的声音世界,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黯然。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够收集更多有关声音的知识,带到课堂与我们一起分享。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下课。
六、教学设计说明
1、突出学科特点,从潜移默化到实际应用
本次设计以歌曲的力度强弱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2、重细节,抓常态
音乐课堂贯穿着音高、音准、强弱、气息和情绪等内容的调理。本次设计过程主要是考虑到音乐作品内容的深入浅出、学生的理解及接受能力,换位思考力图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声情并茂的示范作品,给予学生直观的情感体验和情境互动,并可以针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并适当的调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虚夸、不焦躁,认真落实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按常态教学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实现精致的展示和高水准的吸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小结,总结梳理本课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八、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充分发挥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力度强弱变化。
九、教学反思
“玩”是每个人的天性,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高效地学习是本课的目标。因此我设计了考一考、拍一拍、读一读、唱一唱四个环节让学生完成歌曲的初步聆听及表现;又设计了请小草、帮小草、演小草、变废为宝及编一编几个看似游戏的环节。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特别是在新课教学环节,孩子们参与性很高。
但是,怎样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如在第一个环节中力度的控制,在综合活动的环节,怎样让孩子活而不乱?这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在此课堂上,我看到了自己在课堂驾驭能力上的一些欠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将继续进行探究,让自己成为孩子兴趣与快乐的引领者。
板书设计:
《大雨和小雨》
附:
大雨和小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