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公案 备课人 尚晓花课题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 1 私案 备课人课 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学目标 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解读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史料、史实的分析与整理,带领学生梳理秦建立后所实行的暴政,引导学生分析秦末社会矛盾,客观认识秦朝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过秦朝灭亡以及楚汉之争的最终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得民心者的天下。 基于家国情怀认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教学难点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教学过程【课标解读】 2017 版课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2020版课标与2017版相同。 与2003版课标相比 课标分析:未明确提对于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要求,而是说“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同时增加了“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因此,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大一统”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教材分析】 秦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时期。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又推动历史本身的发展。以 “大一统”作为中心和灵魂来统领相关的教学资源、贯通相应的教学进程,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又可以延展学生历史视野的长度,拓展学生历史认识的宽度:从横向来看,“大一统”包括地理的统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统一、交通的统一以及文化的统一,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统一;从纵向来看,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但政治缺乏弹性,平均寿命更短。 大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制度的进步已经完全摆脱和超越了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早期国家阶段,而发展到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成熟国家时代。 【内容主旨】(又名教学立意) 自秦统一中国后,统一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本课重点探究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教学思路: 一、秦之立——秦统一的条件、过程(军事统一)及意义 秦之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制度创新、经济、思想……) 秦之殇——秦速亡的原因及教训 本课核心概念: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时空坐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春秋时期共294年,打了 1211 次战役,超过 110 个政治体被灭绝;战国时期共254年,打了 468 次战役,战役的规模和时间显著上升,战役往往可持续数年,参战人数可高达 50万。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 “天下恶定乎?”对曰: “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思考: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最终为什么是秦国完成了统一,而不是其他六强诸侯?(导入新课) 二、主干知识(问题设计,引导阅读) 第一部分:秦之立——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 (一)秦的初印象 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材料,初步了解秦国的历史。 材料一:(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襄公于是始国。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仪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秦之初印象:①立国时间晚 ②地处西陲 ③备受中原各国鄙视 思考:秦这个曾经被东方六国鄙视的西陲究竟是怎么完成逆袭一扫六合的? 统一的条件(客观、主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页,概括。 客观条件:(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春秋时期,国家数量较多,各国有较大的战略缓冲空间,战争规模及残酷程度相对较轻。战国时代开始以后,国家数量大幅减少,各国战争规模及残酷程度都急剧上升。 一些大的战役常常甚至死伤数十万人,如秦楚之间的鄢[yān]之战,楚国军民被秦国溺死的就有数十万,这种战役在战国历史中并不少见。 从古至今战争年代,最悲惨的是人民,所以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到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2)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春秋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度量衡系统。比如说长度单位,在楚国一尺约为现在的23.1厘米,而在秦国的一尺相当于24厘米。所以当秦国的商人跑到楚国去买布匹,说我要一百尺的布,结果收到货一看,发现数量不对,心想这南蛮子坑我呢。这很容易引起国际间的经济纠纷。而且各诸侯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工商业,会对其他国进来的商品收税,商品收了税,成本高了,售价自然也高了,买的人也会减少,商人获得利就减少了。所以各地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主观条件: 地理: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首先就是秦国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上看,秦国地处西垂,南边有巫山和黔中地区的高山阻隔,西边有陇东高原作为屏障,北边有少数民族和广袤的草原间隔,唯一能进来的大门就是东边的函谷关,而函谷关又易受不易攻。依靠函谷关,秦国“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所以在战国时,即使六国多次联合起来打秦国,也多为秦军所败,偶尔胜秦,也只能在函谷关外,从未攻入过秦国腹地。从而可得知,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 其次,秦国的物产非常雄厚,我们以战争中最重要的农业和马匹为例,秦国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土壤非常肥沃,疏松的土质,加上前面我们讲过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应用,让秦国整体农业生产非常可观。 《史记·货殖列传》里有这么一句“关中地区从汧、雍二县以东到黄河、华山,沃野千里。且秦人善于养马,有非常悠久的养马历史。他们的始祖非子就是替周天子养马的,而马匹的饲养需要优良的饲料和大面积的牧场,这些秦国都满足。 第三,秦国两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郑国渠的修建更使得秦国耕地面积扩大,成为秦国东进的后备粮仓;偏居西陲,社会环境稳定,使其本国国土免受战争摧残,同时也能集中精力迎敌,向东扩展;国内民族成分复杂,与少数民族的长期混居交流,使其人口增加,兵源充足且士兵体格强健;广阔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域,适宜放牧,为培育优良战马提供了条件;秦国与戎狄接触较多,直面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间的冲突,统治者头脑更加清醒。总之,秦国的独特地理条件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4)政治: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经济: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6)外交:远交近攻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尤其是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的人才招揽既切实务又合国情。比如要变法图强的时候,用了商鞅。当想要摆脱六国联合攻打秦国的困境时,又任用了张仪这个战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外交家。最后一个就是商鞅变法,这个战国变法运动中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加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远超东方六国。为秦国统一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据李娟娟《秦统一六国中的地理因素再论》 请学生阅读教材P15“学思之窗”,从人才角度分析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统一的过程: 教师给出四幅图,“秦灭六国示意图”、“南征越族图”和“北击匈奴图”“秦朝形势图”,让学生结合地图说明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并体会秦灭六国的策略以及了解秦王赢政灭六国、通过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最终一统天下(军事上统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形成时空观念。 顺序:中原→南方→北方——奠定基本统治疆域 (华夏族稳定的活动区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①秦灭六国: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先后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实现了“统一的第一层次”; ②控制边疆:BC 221年—BC214,征服北河和南河,实现了“统一的第二层次”; 南方:征服了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 秦朝建立: 过渡: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第二部分:秦之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面对辽阔的疆域和新生的统一王朝,秦始皇会如何巩固与治理?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16第2-3段内容和以往初中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自主梳理,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达到深度学习、拓展学习的目的。 (一)制度层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民主政治体制)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 1、皇帝制度: 古代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历2137年。 ①概念:皇是对君主的尊称,帝是对宇宙万物至高的主宰神的尊称。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并有具体规定和礼仪来突显皇权独尊。 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强调:在以后历时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凡是割据一方的统治者,不论所占地区的大小,多自称王,很少称帝。只有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或实现全国统一后,最高统治者才称皇帝。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皇帝称号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它应该是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中央:以三公九卿为轴心的中央政务系统: (君主专制) 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教材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监察文武百官;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而是由秦始皇自己将“掌武事”的军权控制在手中。 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部署,有的称“府”,有的称“寺”,政府机构比较完善。这时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还混同在一起,到汉朝国家财政和皇家财政已经分开,皇帝不用“私房钱”赏赐有功之臣。国家机构完全独立出来则是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但三公无权下令九卿,政令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九卿,然后监督其执行,体现皇帝的最高决策权。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专制时代的统治特点。 3.地方:以郡县为基础的地方施政系统:全国推行郡县制 关于秦朝建国初的国家治理问题,群臣展开了激烈辩论: 丞相绾[wǎn]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材料分析分封制的弊端,及郡县制建立的必要性。 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郡县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其结果是中央集权,官僚取代贵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权力来源的不同决定了身份的差异。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皇帝与官僚的关系,用韩非子的话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思考: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有什么特点? 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得世袭;(2)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又集中到秦始皇手 上。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最高统治者可以管理到全国各地。地。 评价: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比较郡县制和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其它巩固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行全国规范化的文字,隶书由于笔画平正、便于书写而逐渐流传。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统一度量衡。既避免经济混乱,又限定了群众如数向国家缴纳赋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统一货币。废除六国形制,国家统一铸币为圆形方孔钱,称“秦半两”。货币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 户籍制度。秦朝通过推行户籍制度,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凡是男子必须向政府报告年龄,至成年分户即录入户籍,以备国家征发徭役。人户迁居要经过官府批准,再次登记。秦统一后下令全国百姓申报土地面积,登记在户籍簿,作为国家征收租税的主要依据。征收的赋税大部分用以支付官僚的薪俸和军队的军费。户籍制度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同时全体农民也成为国家的编户民,直接受国家的盘剥。户籍制度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 秦朝要供养一支常备军,还要养一大批官僚,国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是秦朝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制度。 教材P16【里耶秦简户籍簿】 2002年,考古学家在湖南里耶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了3万七千多枚秦代竹简,此发现震惊了整个中国考古学界。里耶在秦朝叫迁陵。而历史上里耶交通极为不便,但秦朝依然能对此地形成强势的管理。南方大山深处都如此,那秦朝统一的深度和广度就可想而知了。5.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秦之殇——暴秦速亡、历史反思 (一)原因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读教材P17【史料阅读】 1.秦的暴政 (1)大兴土木,征发繁重。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秦直道,为了完成这四大工程,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300万,而当时全国成年男丁也不过才450万而已。全国一大半的男人都去服役了,同学们可以想象当时百姓的负担有多重。 (2)刑法严苛,阶级矛盾激化。 死刑——枭首:将犯人斩首后,将其首级悬木示众 弃市:在闹市当众处 死斩:分砍头和腰斩两种 车裂:五马分尸 定杀:即将犯人投入水中淹死 生埋:又称活埋或坑 抽胁:可能是指抽筋拔骨 肉刑——黥刑:也叫墨刑, 是在犯人脸上刺字 劓刑:割去犯人的鼻子 刖刑:斩去犯人的左右脚,或左右趾。 连坐——一人有罪,全家、邻里或有关之人同受刑罚。 族诛——一人有罪,灭绝其宗族有时株连父族、母族、妻族。 (3)焚书坑儒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焚书”的目的与实质分别是什么? 千百年来,有关焚书坑儒的研究都承认( 史记》所记载的焚书和坑儒是可信的史实。但近年来有人则认为禁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的时间在东汉初年,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这说明 ( C ) A.作为“信史”的(史记》记载的史实是可信的 B.史书记载的事件只有经考古验证无误后才可信 C.历史研究要严格检验获取的史料并判断其真伪 D.文献记载语焉不详的事件原则上都是不可信的 秦始皇后期为追求长生不老,命方士们为其寻求丹药。后来方士寻药不成,以卢生为代表辱骂秦始皇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不配享有长生不老的权利。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于咸阳郊外渭水边上活埋了方士和儒生共460多人。有认为坑杀的主要是方士,而非儒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焚书坑儒是否可信的看法?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时代与作者主观态度对历史叙述会有一定影响,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4)秦二世昏庸无道,矛盾尖锐化,引发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 后来陈胜起义失败了,刘邦项羽反秦势力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仅当了46天的秦王便素车白马,以绳系颈,捧着御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朝自此灭亡。 治国理念失误。 “秦国和秦朝长期推行法家文化,过分强调以利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道德教化,尤其是节操教育。秦文化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秦上层的道德堕落,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孟祥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继续采取法家“暴虐”之道治国,废弃了王道治国理念,忽视了“取与受不同术”,兼并战争期间与和平治国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思想。 其他:国家认同感的缺失。 秦国到秦朝,改变的不仅仅是国土面积,更是一个政治体制的升级,但当时的人民,显然没有也不愿做好成为统一国家的思想准备,即国家认同感的缺失。几百年的独立,人们天然地把自己定性为某个国家的人,你是秦人,我是楚人、齐人等,秦和其他国家国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是侵略者,是亡我国亡我家的世代仇敌。在思想上,人民还处于分离状态,所以,当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的旗帜一竖起来,原来东方六国到处都飘扬着起义者的旗帜,旧政权纷纷恢复。 秦借统一之威将自己的文化制度加之于所有征服之地。然而,过于急促的交流原本就会带来暂时的不适,过于强势的压迫更会导致巨大的抗拒。文化上的差距越明显,这种不适就越强烈,抗拒也就越强烈。 (二)楚汉之争(BC206----BC202)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刘邦胜出,项羽失败自刎乌江。为何被大众认为是流氓的刘邦会胜利,被当作英雄项羽会失败,请同学们看教材P19两个人的对比就知道答案了(对比进入咸阳后)。 【思考点】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秦王朝灭亡后,反秦队伍中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不再是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也可以说由秦末割据战争转化为统一战争,是战国后期统一全国战争的延续。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他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 读教材P19【学思之窗】,思考“亡秦必楚”及建立“张楚”政权的原因是什么?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贵族:昭、屈、景三大姓,势大根深,忠君爱国) 楚地最广,楚人最多,此其一;楚人对秦人仇恨最深,此其二;楚人反压迫、反奴役的斗争精神最强,此其三;楚文化水平最高,气魄最大,此其四;楚人有混一夷夏的传统,容易团结东周其他各国的遗民,此其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秦朝结束春秋战国长时间的分裂实现了统一并建立了为后代所沿用制度,这应该得到后人的认可,但它没有处理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没有关注民生而统治残暴,从而为后人诟病。因此,只有“民安”才能“国泰”。 五、课后作业: 1.读教材P15【史料阅读】谈谈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历史上很少有伟人像秦始皇一样,在其身后遭受如此的争议。有人誉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为“暴君”。西方人似乎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发展的大视野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将于上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的补课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自此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通史》(贰) 答案:(1)秦始皇的功绩:他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2)秦始皇的过失:他刚愎自用、拒谏饰非;他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和万里长城,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他以刑杀为威,极其残暴。 总之,秦始皇功大于过,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做出一分为二的评价。 2.P19【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探讨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商变法废旧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支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百支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 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行政高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