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4全民守法导学案[课标要求] 搜集材料,阐述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全民守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因、要求。3.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4.公共参与: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新知导学】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含义:是指所有社会成员__________和________、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必要性: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具体要求(1)依法____________。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依法____________。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3)依法维护自己的____________。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____________。二、推进全民守法1.要着力增强全民____________,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________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________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____________和自觉行动。3.要不断加强公民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____________。【易错提醒】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状态。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加以维护。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学法和用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用法、遇事找关系、解决问题靠政府。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学法懂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一姓名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但对于男孩小天(化名)而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写在户口本上的名字,却一直是个奢望。出生至今,亲生父母都不愿意给他办理户籍。小天养父母也曾多次联系其生母,希望她给小天落户,但她一直拖着,不愿出现。因为没有户籍,他无法办理社保、正常看病,也不能买票出行、参加比赛……由浙江省常山县检察院支持起诉的小天被侵犯姓名权民事诉讼案一审宣判,法院判决支持小天的诉讼请求,要求他的亲生父母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为他提供出生医学证明办理户籍,并将户籍落户在他的生父处。(1)孩子能状告父母吗?你是否支持小天的做法?(2)小天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权的?合作探究二城市居民魏某丽花费16万元购得刘某云一处农村老宅院。15年后老宅院所在的区域被列为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至少能够拿到419万元的拆迁补偿款。为此,刘某云将魏某丽告上了法庭,诉求是,她与魏某丽签订的房屋及宅基地买卖合同无效,同时请求法院判令魏某丽返还房屋宅基地及相关证件。魏某丽认为,自己当年和刘某云都对相关法规(我国法律规定: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不清楚,房屋买卖合同是完全自愿、公平交易签订的,自己于情于理都是默认的户主。由于买家购买房屋后有翻建、扩建则要保护购买人翻建、扩建的利益。根据这一原则,魏某丽购买房屋后,自己出资扩建的284.81平方米的有证房屋产生的拆迁收益,应归魏某丽所有。原有交易的两栋老房子,则由双方按照过错比例进行分割,法院判定的这个过错比例是:魏某丽享有70%份额,刘某云享有30%的份额。(1)你怎样看待刘某云的做法?(2)如何避免上述案件的发生?核心归纳 正确理解理性维权(1)维权是指维护个人或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权的范围可能包括人身损害、土地纠纷、医疗事故、婚姻、家庭、继承等民事纠纷所进行的行政及司法诉讼。(2)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核心归纳 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侧重点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巩固提升】1.海南省三亚市城郊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中发现,网民“罗某平”于2021年10月6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侮辱“冰雕连”英雄烈士的违法言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决定对罗某平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违法行为展开调查。这表明( )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②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③在法治国家,英烈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保护④行政机关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实施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2022年4月15日是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通知,加大以案普法力度,深入剖析典型案例,加强释法说理,让典型案例成为全民法治公开课,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切实增强宣传实效。国家安全典型案例教育宣传( )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②有利于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③意在提高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④可以更生动地开展法治教育,维护国家安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1年4月1日是“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牺牲20周年的日子,全国人民追忆悼念英雄。嫌疑人王某却在网上发布侮辱烈士的言论,引发舆论的强烈愤慨,最终王某被依法刑事拘留。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义务②推进公正司法必须以事实为准绳、以舆论为根据③全民守法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和法治观念④全民守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4全民守法导学案答案【新知导学】 一、1.普遍尊重 信仰法律3.(1)行使权利 (2)履行义务 (3)正当权益 理性维权二、1.法治观念 基础性2.实践 共同追求3.道德建设 家庭责任【易错提醒】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2.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3.推进全民守法,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4.推进全民守法,要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5.推进全民守法,要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合作探究一】(1)孩子是否可以状告父母要辩证地分析。在我国,公民法律面前是一律平等的,公民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义务。小天的父母侵犯了小天的姓名权,小天的做法应该得到支持。(2)小天通过诉讼的方式理性维权。【合作探究二】(1)在买卖双方不清楚农村住宅不能向城市居民出售的情况下,虽合同无效,但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买卖交易,且时隔15年之久,卖方刘某云违背了契约精神,有悖公序良俗。(2)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②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巩固提升】1. B [①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行政机关严格执法,确保法律实施,而是强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2. C [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①错误。国家安全典型案例教育宣传主要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维护国家安全,而材料未涉及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 A [②不选,材料主旨没有涉及公正司法,且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④说法错误,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