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文地理(上册)七年级复习巩固训练:02 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
A.农村 B.牧村 C.林场 D.渔村
【答案】B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的描述可知,蓝天白云、马儿跑描述的是牧村的景观,以牧业为主的地区,B正确;
农村是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林场是以伐木为主的地区;渔村是以捕鱼为主的村庄;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021年2月14日,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佤寨发生火灾。翁丁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下图为翁丁佤寨照片(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说法中,符合翁丁佤察的是( )
A.交通发达 B.高楼林立 C.农耕生活 D.工业发达
3.翁丁佤寨建寨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水源充足 B.矿产丰富 C.交通方便 D.地形崎岖
【答案】2.C
3.A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据图可知,翁丁佤寨有河流、梯田、竹林,从事农业生产,属于乡村聚落,居民过着农耕生活,这里交通不便,没有高楼,工业也不发达,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具体来讲,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翁丁佤寨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离水源较近,水源充足,A正确;
材料中不能得到翁丁佤寨矿产资源丰富的信息,B错误;
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交通不便,C错误;
根据“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图”可知,翁丁佤寨地势较平坦,D错误。
故答案为:A。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5.该聚落地处( )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
【答案】4.B
5.D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4.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该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可以判断该地的聚落类型是乡村。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该聚落有小河,种植冬小麦、高粱,因此可以判断该聚落地处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读“某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城市,这里人口密集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城市,这里建筑高大密集 D.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7.该聚落地处( )
A.雪峰连绵的高原 B.地表崎岖的山区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一望无际的平原
【答案】6.D
7.B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6.读图可知,图示聚落景观图中人口较稀疏,A错误;
图示聚落景观图中未出现河流,B错误;
图示景聚落景观图中建筑低矮稀疏,C错误;
图示景聚落景观图中建筑多为低矮的瓦房,判断为乡村,房屋前有农田,因此这里的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D正确。
故答案为:D。
7.读图可知,图示聚落景观中有山峰,因此该聚落地处地表崎岖的山区。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8.下图为“聚落景观图”。读下图,完成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图中乙和丁建筑物密集、高大。乙丁为城市景观。甲蒙古包和丙农田为乡村景观,其中甲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丙农田所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故答案为:C。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丽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四面环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在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万多勤劳朴实的村民。为了使家乡更美好,他们每天都辛勤地劳动着。终于,家乡与外界相连的公路更宽了,学校的设备更先进了,山上的树木更绿了,果树上的果实更沉甸甸了,村民们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1)李丽的家乡属于什么聚落?
(2)李丽家乡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是什么?
(3)举例说明该聚落的分布、形态等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答案】(1)乡村聚落。
(2)主要从事经济林木的生产。
(3)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村落往往建在高地上;村落多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山区村落的规模比较小,多沿着山谷呈带状分布;山上多林木,人们以林业为主。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李丽的家乡四面环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田地里农民在辛勤劳作,等等说明该聚落属于乡村聚落。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李丽家乡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从事经济林木的生产。
(3)、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村落往往建在高地上;村落多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山区村落的规模比较小,多沿着山谷呈带状分布;山上多林木,人们以林业为主。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二、城市聚落
10.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是( )
A.渔业 B.畜牧业 C.耕作业 D.服务业
【答案】D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耕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1.一般情况下,城市聚落最容易形成的地区在( )
A.山谷中 B.高地上 C.荒漠地区 D.河流中下游
【答案】D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般情况下,城市聚落最容易形成的地区在河流中下游地区。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早期的城市一般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地方。特别是世界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城市选址考虑到防卫的功能,往往利用天然的险要地形或河流作为保护城市的一道屏障。古代的城市一般都建有护城河,就有这个功能。
12.(2020七上·温州期中)下列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 ②高楼林立,交通发达
③与乡村相比,绿地面积比重大 ④居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城市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故①说法有误;
城市高楼林立,交通发达,故②说法正确;
乡村聚落面积比城市聚落大,故③说法有误;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故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城市聚落,属于容易题。
13.关于城市聚落景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楼房低矮稀疏 B.公共设施较少
C.交通网络发达 D.人口密度较小
【答案】C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景观的特色是楼房高大林立,公共设施多,交通网络发达,人口密度较大。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自然景观:乡村聚落,农田遍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市聚落高楼林立,环境污染较重。②人口:乡村聚落人口少,分布稀疏,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市聚落人口多,分布密集,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③公共设施:乡村聚落交通不便,类型单一,数量少;城市聚落交通便利,类型齐全,数量多。
14.从交通的角度看,下列各个位置中属于理想城市的首选之地的是( )
A.河流中心的小岛 B.临海的半岛
C.水陆交通的转折点 D.地形制高点的隘口
【答案】C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 从交通的角度看,河流中心的小岛,受河流阻挡,交通不便,加上面积较小,不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临海的半岛,不能肯定交通一定便利,海运发展便利;水陆交通的转折点,货物或客流需要这里中转,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地形的制高点的隘口,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的形成。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人类早期的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到了防卫和交通两大因素。河流中心的小岛,临海的半岛,地形制高点的关隘,借助有利的地形起到军事防卫的功能。
15.读“城市形成发展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 的形成过程.
(2)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地 .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地 .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地 .
④聚落的交通设施将越来越 .
(3)城市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依据你对城市形成的理解,请说出下列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 .
A.河流附近
B.山麓地带
C.公路、铁路附近
D.高山、高原地区
E.热带雨林深处
F.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
G.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
【答案】(1)城市
(2)增加;扩大;增多;完善
(3)A;B;C;G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1)此图反映了 城市的形成过程.(2)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地增加.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地扩大.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地增多.④聚落的交通设施将越来越完善.(3)城市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依据你对城市形成的理解,请说出下列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ABCG.
故答案为:(1)城市;(2)①增加;②扩大;③增多;④完善;(3)ABCG.
【点评】此题考查了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聚落由乡村聚落发展演变而来.由四幅图可知,从①→④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群不断增多;聚落的交通越来越完善.随着各项功能的日趋完善,城市聚落将发展成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有:河流附近,公路、铁路附近,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和山麓地带.
三、区域合作
16.(2021七上·秀洲月考)“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 )
A.物产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术交流
【答案】A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物产交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17.(2021七上·诸暨月考)社区小店的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食品,在每种商品下面都贴有标签,注明了产地:西湖藕粉——杭州 鲁花花生油——山东 椰子汁——海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有各自的优势产品
②区域之间的联系,能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③区域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区域物产资源保持一致
④区域之间要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区域之间有特色食品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通过区域联系,丰富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优势互补。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物产资源保持一致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区域联系的有关内容,采用排除法,属于容易题。
家住郊区农村的王大妈种了一亩蔬菜,她每天采摘后拿到市区的菜市场售卖。市民们很喜欢王大妈种的纯天然蔬菜。据此回答问题。
18.王大妈往来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说明了( )
①城乡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②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是完全割裂的
③王大妈往来于不同的区域之间
④城市和乡村总是与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材料体现的区域联系的内容主要是( )
A.物产 B.人才 C.信息 D.资金
【答案】18.C
19.A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区域合作
【解析】【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18.王大妈往来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说明了:①城乡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③王大妈往来于不同的区域之间,④城市和乡村总是与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①③④,正确。②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是完全割裂的,说法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9.根据题意, 家住郊区农村的王大妈种了一亩蔬菜,她每天采摘后拿到市区的菜市场售卖。市民们很喜欢王大妈种的纯天然蔬菜。材料体现的区域联系的内容主要是物产交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来自西藏的小慕到宁波某校西藏班求学,宁波的青山绿水是小慕从未见过的,各类海鲜是小慕从未品尝过的,但小慕觉得吃不惯。据此回答问题题。
20.小慕异地求学属于区域交流中的_______交流……( )
A.经济 B.物产 C.文化 D.人才
21.上述材料说明了( )
①区域之间应该相互封闭
②宁波和西藏之间可以相互联系
③两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④不同的区域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0.C
21.D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20.小慕异地求学属于区域交流中的文化交流。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1.上述材料说明了: ②宁波和西藏之间可以相互联系 ,③两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④不同的区域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同。②③④,正确。①区域之间应该相互封闭,说法错误。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2.今年暑假,王鹏跟着爸爸去英国考察学习,还带去了杭州的特产,王鹏的妈妈前往新疆支教,材料依次体现了区域间的( )
A.文化交流、物产交流、人才交流
B.信息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
C.物产交流、经济交流、人才交流
D.人才交流、物产交流、文化交流
【答案】A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今年暑假,王鹏跟着爸爸去英国考察学习,属于文化交流。还带去了杭州的特产,属于物产交流。王鹏的妈妈前往新疆支教,体现了区域间的人才交流。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23.(2022七上·金华月考)仔细查看下列某超市商品和产地调查表,回答问题。
商品 陈醋 茶叶 花生 葡萄干 榨菜 黑木耳
产地 山西 浙江 山东 新疆 四川 黑龙江
(1)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哪方面的差异
(2)造成(1)中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都有哪些方面
【答案】(1)物产
(2)自然条件不同
(3)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写出三个即可)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 (1)、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物产差异。
(2)、造成(1)中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不同。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有 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写出三个即可)
【点评】 我国不同的区域存在经济差异,气候差异,风俗差异,人口密度差异,居民收入差异,生活成本差异,地理位置差异,水资源分部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等等。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24.下面四人的谈话,分别表示出区域之间哪些方面的联系。
(1)“下个月我们艺术团要去新疆演出。”(
)
(2)“喂,陈老板吗?我们这里需要20吨山东苹果,请问什么时候到货?”(
)
(3)“喂,是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吗?我们有一个会议,我想预定一个房间。”(
)
(4)“今年上半年,我要到四川的一个贫困县去支教了。”(
)
【答案】(1)文化
(2)经济
(3)信息
(4)人才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 (1)、“下个月我们艺术团要去新疆演出。” 属于文化交流;
(2)、“喂,陈老板吗?我们这里需要20吨山东苹果,请问什么时候到货?” 属于物产交流;
(3)、“喂,是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吗?我们有一个会议,我想预定一个房间。” 属于信息交流;
(4)、“今年上半年,我要到四川的一个贫困县去支教了。” 属于人才交流。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四、综合探究
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5.此区域聚落分布形态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 气候因素 B.团块状 河流因素
C.条带状 河流因素 D.条带状 地形因素
26.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25.C
26.A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5.读图可知,该区域的聚落呈条状沿和分布,因为河流沿岸地区水源充足,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河流。故根据题意选C。
26.读图可知,聚落分布在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便利,水源更充足。所以甲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故选A。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对完善新农村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都是有益借鉴。
材料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皖南古村落,以西递、宏村为代表,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貌,村庄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
(1)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主要形式有乡村和城市,从景观特色看,皖南古村落属于 。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
(2)乡村和城市聚落有较大的差异,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的是( )
①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②道路纵横、车辆很多③有农田、果树、池塘④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皖南古村落以 和 为代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 (一点即可)。
(4)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正在逐渐减少,面对这种状况,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原有的特色聚落,拒绝现代文明进入
B.为了招揽游客,在传统聚落附近大兴土木,建设宾馆和饭店
C.为了建经济开发区,拆掉古建筑群,用现代建筑取代那些已经破旧的聚落
D.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修缮传统聚落
【答案】(1)乡村;耕作(放牧/捕鱼)
(2)D
(3)西递;宏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适宜)
(4)D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1)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主要形式有乡村和城市,从景观特色看,皖南古村落属于乡村。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放牧、捕鱼。
(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景观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有农田、果树、池塘属于乡村景观。故答案为:D。
(3)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皖南古村落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等。
(4)一些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正在逐渐减少,要在保持原有的特色聚落,但是不能拒绝现代文明进入 ,A错误。不能为了招揽游客,而在传统聚落附近大兴土木,建设宾馆和饭店,B错误。为了建经济开发区,不能拆掉古建筑群,而用现代建筑取代那些已经破旧的聚落,C错误。应该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修缮传统聚落,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8.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1) 乡村和城市统称为 。
(2) 乡村和城市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差异,是由于 的差异造成的。城市居民主要从事 业、 业等。
(3) 简述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
【答案】(1)聚落
(2)劳动生产方式;工;服务
(3)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耕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城市中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交通等一系列的条件要好于乡村,造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 乡村和城市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差异,是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3)、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耕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城市中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交通等一系列的条件要好于乡村,造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
29.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聚落可分为 、 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4)城市聚落形成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乡村;城市
(2)乡村;沿河分布;河流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水运和水源
(3)B;B地面积较广且位于河流交汇处
(4)城市交通便利,生活丰富多彩,找工作容易,教育和医疗水平高。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共同点是沿河布局,原因是:河流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水运和水源 。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处, B地面积较广且位于河流交汇处 。
(4)城市聚落形成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便利,生活丰富多彩,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水平高。
【点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自然景观:乡村聚落,农田遍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市聚落高楼林立,环境污染较重。②人口:乡村聚落人口少,分布稀疏,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市聚落人口多,分布密集,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③公共设施:乡村聚落交通不便,类型单一,数量少;城市聚落交通便利,类型齐全,数量多。
30.(2017七上·常山月考)读下边两幅社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聚落的类型:
甲图、 ;乙图、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中,大致概述两大聚落存在的景观差异 。
(2)在甲图中,农业实验区位于学校的 方向,火车站位于学校的 方向。如果学校沿着公路到科技园区的图上距离大致是6厘米,则学校离科技园区的实地距离是 米。
(3)乙图中的河流走向大致是 方向,道路走向大致是 方向,
(4)由于两个社区之间的差异,它们之间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答案】(1)城市;乡村;城市建筑比乡村密集发达,完善
(2)东南;正南;900
(3)东西;南北
(4)略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 甲图表示的是城市聚落,乙图表示的是乡村聚落.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中,大致概述两大聚落存在的景观差异城市建筑比乡村密集发达,完善。
(2)据图分析,根据指北标确定方位, 农业实验区位于学校的东南方向,火车站位于学校的正南方向。如果学校沿着公路到科技园区的图上距离大致是6厘米,则学校离科技园区的实地距离是900米。
(3)乙图中,根据指北标的方位可以进一步确定河流的流向大致是东西方向,道路的走向大致是南北方向。
(4)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福利、公共资源、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文化水平等等。加强交流合作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加快经济多元化发展,比如乡村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可以享受到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优美的环境。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文地理(上册)七年级复习巩固训练:02 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 )
A.农村 B.牧村 C.林场 D.渔村
2021年2月14日,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翁丁佤寨发生火灾。翁丁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下图为翁丁佤寨照片(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说法中,符合翁丁佤察的是( )
A.交通发达 B.高楼林立 C.农耕生活 D.工业发达
3.翁丁佤寨建寨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水源充足 B.矿产丰富 C.交通方便 D.地形崎岖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5.该聚落地处( )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
读“某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城市,这里人口密集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城市,这里建筑高大密集 D.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7.该聚落地处( )
A.雪峰连绵的高原 B.地表崎岖的山区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一望无际的平原
8.下图为“聚落景观图”。读下图,完成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丽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四面环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在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万多勤劳朴实的村民。为了使家乡更美好,他们每天都辛勤地劳动着。终于,家乡与外界相连的公路更宽了,学校的设备更先进了,山上的树木更绿了,果树上的果实更沉甸甸了,村民们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1)李丽的家乡属于什么聚落?
(2)李丽家乡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是什么?
(3)举例说明该聚落的分布、形态等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城市聚落
10.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的是( )
A.渔业 B.畜牧业 C.耕作业 D.服务业
11.一般情况下,城市聚落最容易形成的地区在( )
A.山谷中 B.高地上 C.荒漠地区 D.河流中下游
12.(2020七上·温州期中)下列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 ②高楼林立,交通发达
③与乡村相比,绿地面积比重大 ④居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关于城市聚落景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楼房低矮稀疏 B.公共设施较少
C.交通网络发达 D.人口密度较小
14.从交通的角度看,下列各个位置中属于理想城市的首选之地的是( )
A.河流中心的小岛 B.临海的半岛
C.水陆交通的转折点 D.地形制高点的隘口
15.读“城市形成发展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 的形成过程.
(2)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地 .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地 .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地 .
④聚落的交通设施将越来越 .
(3)城市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依据你对城市形成的理解,请说出下列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 .
A.河流附近
B.山麓地带
C.公路、铁路附近
D.高山、高原地区
E.热带雨林深处
F.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
G.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
三、区域合作
16.(2021七上·秀洲月考)“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 )
A.物产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术交流
17.(2021七上·诸暨月考)社区小店的货架上摆满了产自全国各地的食品,在每种商品下面都贴有标签,注明了产地:西湖藕粉——杭州 鲁花花生油——山东 椰子汁——海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有各自的优势产品
②区域之间的联系,能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③区域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区域物产资源保持一致
④区域之间要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家住郊区农村的王大妈种了一亩蔬菜,她每天采摘后拿到市区的菜市场售卖。市民们很喜欢王大妈种的纯天然蔬菜。据此回答问题。
18.王大妈往来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说明了( )
①城乡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②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是完全割裂的
③王大妈往来于不同的区域之间
④城市和乡村总是与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材料体现的区域联系的内容主要是( )
A.物产 B.人才 C.信息 D.资金
来自西藏的小慕到宁波某校西藏班求学,宁波的青山绿水是小慕从未见过的,各类海鲜是小慕从未品尝过的,但小慕觉得吃不惯。据此回答问题题。
20.小慕异地求学属于区域交流中的_______交流……( )
A.经济 B.物产 C.文化 D.人才
21.上述材料说明了( )
①区域之间应该相互封闭
②宁波和西藏之间可以相互联系
③两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④不同的区域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今年暑假,王鹏跟着爸爸去英国考察学习,还带去了杭州的特产,王鹏的妈妈前往新疆支教,材料依次体现了区域间的( )
A.文化交流、物产交流、人才交流
B.信息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
C.物产交流、经济交流、人才交流
D.人才交流、物产交流、文化交流
23.(2022七上·金华月考)仔细查看下列某超市商品和产地调查表,回答问题。
商品 陈醋 茶叶 花生 葡萄干 榨菜 黑木耳
产地 山西 浙江 山东 新疆 四川 黑龙江
(1)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哪方面的差异
(2)造成(1)中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都有哪些方面
24.下面四人的谈话,分别表示出区域之间哪些方面的联系。
(1)“下个月我们艺术团要去新疆演出。”(
)
(2)“喂,陈老板吗?我们这里需要20吨山东苹果,请问什么时候到货?”(
)
(3)“喂,是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吗?我们有一个会议,我想预定一个房间。”(
)
(4)“今年上半年,我要到四川的一个贫困县去支教了。”(
)
四、综合探究
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5.此区域聚落分布形态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团块状 气候因素 B.团块状 河流因素
C.条带状 河流因素 D.条带状 地形因素
26.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对完善新农村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都是有益借鉴。
材料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皖南古村落,以西递、宏村为代表,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貌,村庄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
(1)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主要形式有乡村和城市,从景观特色看,皖南古村落属于 。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
(2)乡村和城市聚落有较大的差异,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的是( )
①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②道路纵横、车辆很多③有农田、果树、池塘④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皖南古村落以 和 为代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 (一点即可)。
(4)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正在逐渐减少,面对这种状况,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原有的特色聚落,拒绝现代文明进入
B.为了招揽游客,在传统聚落附近大兴土木,建设宾馆和饭店
C.为了建经济开发区,拆掉古建筑群,用现代建筑取代那些已经破旧的聚落
D.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修缮传统聚落
28.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1) 乡村和城市统称为 。
(2) 乡村和城市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差异,是由于 的差异造成的。城市居民主要从事 业、 业等。
(3) 简述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
29.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聚落可分为 、 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4)城市聚落形成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30.(2017七上·常山月考)读下边两幅社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聚落的类型:
甲图、 ;乙图、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中,大致概述两大聚落存在的景观差异 。
(2)在甲图中,农业实验区位于学校的 方向,火车站位于学校的 方向。如果学校沿着公路到科技园区的图上距离大致是6厘米,则学校离科技园区的实地距离是 米。
(3)乙图中的河流走向大致是 方向,道路走向大致是 方向,
(4)由于两个社区之间的差异,它们之间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的描述可知,蓝天白云、马儿跑描述的是牧村的景观,以牧业为主的地区,B正确;
农村是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林场是以伐木为主的地区;渔村是以捕鱼为主的村庄;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答案】2.C
3.A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乡村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小,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社会生活单一;而城市非农业人口较多,人口密度大,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较多,社会生活丰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据图可知,翁丁佤寨有河流、梯田、竹林,从事农业生产,属于乡村聚落,居民过着农耕生活,这里交通不便,没有高楼,工业也不发达,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具体来讲,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翁丁佤寨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离水源较近,水源充足,A正确;
材料中不能得到翁丁佤寨矿产资源丰富的信息,B错误;
翁丁佤寨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交通不便,C错误;
根据“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民居分布图”可知,翁丁佤寨地势较平坦,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4.B
5.D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点评】(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
(2)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4.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该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可以判断该地的聚落类型是乡村。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该聚落有小河,种植冬小麦、高粱,因此可以判断该聚落地处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6.D
7.B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6.读图可知,图示聚落景观图中人口较稀疏,A错误;
图示聚落景观图中未出现河流,B错误;
图示景聚落景观图中建筑低矮稀疏,C错误;
图示景聚落景观图中建筑多为低矮的瓦房,判断为乡村,房屋前有农田,因此这里的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D正确。
故答案为:D。
7.读图可知,图示聚落景观中有山峰,因此该聚落地处地表崎岖的山区。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图中乙和丁建筑物密集、高大。乙丁为城市景观。甲蒙古包和丙农田为乡村景观,其中甲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丙农田所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故答案为:C。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9.【答案】(1)乡村聚落。
(2)主要从事经济林木的生产。
(3)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村落往往建在高地上;村落多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山区村落的规模比较小,多沿着山谷呈带状分布;山上多林木,人们以林业为主。
【知识点】乡村聚落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李丽的家乡四面环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田地里农民在辛勤劳作,等等说明该聚落属于乡村聚落。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李丽家乡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从事经济林木的生产。
(3)、为了避免洪涝灾害,村落往往建在高地上;村落多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山区村落的规模比较小,多沿着山谷呈带状分布;山上多林木,人们以林业为主。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10.【答案】D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耕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1.【答案】D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一般情况下,城市聚落最容易形成的地区在河流中下游地区。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早期的城市一般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地方。特别是世界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城市选址考虑到防卫的功能,往往利用天然的险要地形或河流作为保护城市的一道屏障。古代的城市一般都建有护城河,就有这个功能。
12.【答案】C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城市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故①说法有误;
城市高楼林立,交通发达,故②说法正确;
乡村聚落面积比城市聚落大,故③说法有误;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故④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城市聚落,属于容易题。
13.【答案】C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景观的特色是楼房高大林立,公共设施多,交通网络发达,人口密度较大。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自然景观:乡村聚落,农田遍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市聚落高楼林立,环境污染较重。②人口:乡村聚落人口少,分布稀疏,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市聚落人口多,分布密集,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③公共设施:乡村聚落交通不便,类型单一,数量少;城市聚落交通便利,类型齐全,数量多。
14.【答案】C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 从交通的角度看,河流中心的小岛,受河流阻挡,交通不便,加上面积较小,不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临海的半岛,不能肯定交通一定便利,海运发展便利;水陆交通的转折点,货物或客流需要这里中转,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地形的制高点的隘口,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的形成。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人类早期的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到了防卫和交通两大因素。河流中心的小岛,临海的半岛,地形制高点的关隘,借助有利的地形起到军事防卫的功能。
15.【答案】(1)城市
(2)增加;扩大;增多;完善
(3)A;B;C;G
【知识点】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1)此图反映了 城市的形成过程.(2)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地增加.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地扩大.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地增多.④聚落的交通设施将越来越完善.(3)城市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依据你对城市形成的理解,请说出下列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ABCG.
故答案为:(1)城市;(2)①增加;②扩大;③增多;④完善;(3)ABCG.
【点评】此题考查了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聚落由乡村聚落发展演变而来.由四幅图可知,从①→④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群不断增多;聚落的交通越来越完善.随着各项功能的日趋完善,城市聚落将发展成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有:河流附近,公路、铁路附近,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和山麓地带.
16.【答案】A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物产交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17.【答案】B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区域之间有特色食品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通过区域联系,丰富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优势互补。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物产资源保持一致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区域联系的有关内容,采用排除法,属于容易题。
【答案】18.C
19.A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区域合作
【解析】【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18.王大妈往来于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说明了:①城乡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③王大妈往来于不同的区域之间,④城市和乡村总是与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①③④,正确。②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是完全割裂的,说法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9.根据题意, 家住郊区农村的王大妈种了一亩蔬菜,她每天采摘后拿到市区的菜市场售卖。市民们很喜欢王大妈种的纯天然蔬菜。材料体现的区域联系的内容主要是物产交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20.C
21.D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20.小慕异地求学属于区域交流中的文化交流。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1.上述材料说明了: ②宁波和西藏之间可以相互联系 ,③两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④不同的区域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同。②③④,正确。①区域之间应该相互封闭,说法错误。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2.【答案】A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今年暑假,王鹏跟着爸爸去英国考察学习,属于文化交流。还带去了杭州的特产,属于物产交流。王鹏的妈妈前往新疆支教,体现了区域间的人才交流。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23.【答案】(1)物产
(2)自然条件不同
(3)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写出三个即可)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 (1)、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区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物产差异。
(2)、造成(1)中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不同。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有 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写出三个即可)
【点评】 我国不同的区域存在经济差异,气候差异,风俗差异,人口密度差异,居民收入差异,生活成本差异,地理位置差异,水资源分部差异,教育水平差异等等。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24.【答案】(1)文化
(2)经济
(3)信息
(4)人才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 (1)、“下个月我们艺术团要去新疆演出。” 属于文化交流;
(2)、“喂,陈老板吗?我们这里需要20吨山东苹果,请问什么时候到货?” 属于物产交流;
(3)、“喂,是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吗?我们有一个会议,我想预定一个房间。” 属于信息交流;
(4)、“今年上半年,我要到四川的一个贫困县去支教了。” 属于人才交流。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答案】25.C
26.A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5.读图可知,该区域的聚落呈条状沿和分布,因为河流沿岸地区水源充足,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河流。故根据题意选C。
26.读图可知,聚落分布在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便利,水源更充足。所以甲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故选A。
27.【答案】(1)乡村;耕作(放牧/捕鱼)
(2)D
(3)西递;宏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适宜)
(4)D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1)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主要形式有乡村和城市,从景观特色看,皖南古村落属于乡村。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放牧、捕鱼。
(2)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景观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有农田、果树、池塘属于乡村景观。故答案为:D。
(3)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皖南古村落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等。
(4)一些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正在逐渐减少,要在保持原有的特色聚落,但是不能拒绝现代文明进入 ,A错误。不能为了招揽游客,而在传统聚落附近大兴土木,建设宾馆和饭店,B错误。为了建经济开发区,不能拆掉古建筑群,而用现代建筑取代那些已经破旧的聚落,C错误。应该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前提下修缮传统聚落,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8.【答案】(1)聚落
(2)劳动生产方式;工;服务
(3)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耕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城市中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交通等一系列的条件要好于乡村,造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 乡村和城市所呈现的景观有较大差异,是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3)、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耕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城市中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交通等一系列的条件要好于乡村,造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点评】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
29.【答案】(1)乡村;城市
(2)乡村;沿河分布;河流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水运和水源
(3)B;B地面积较广且位于河流交汇处
(4)城市交通便利,生活丰富多彩,找工作容易,教育和医疗水平高。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共同点是沿河布局,原因是:河流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水运和水源 。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处, B地面积较广且位于河流交汇处 。
(4)城市聚落形成后,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便利,生活丰富多彩,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水平高。
【点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自然景观:乡村聚落,农田遍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城市聚落高楼林立,环境污染较重。②人口:乡村聚落人口少,分布稀疏,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市聚落人口多,分布密集,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③公共设施:乡村聚落交通不便,类型单一,数量少;城市聚落交通便利,类型齐全,数量多。
30.【答案】(1)城市;乡村;城市建筑比乡村密集发达,完善
(2)东南;正南;900
(3)东西;南北
(4)略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 甲图表示的是城市聚落,乙图表示的是乡村聚落.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中,大致概述两大聚落存在的景观差异城市建筑比乡村密集发达,完善。
(2)据图分析,根据指北标确定方位, 农业实验区位于学校的东南方向,火车站位于学校的正南方向。如果学校沿着公路到科技园区的图上距离大致是6厘米,则学校离科技园区的实地距离是900米。
(3)乙图中,根据指北标的方位可以进一步确定河流的流向大致是东西方向,道路的走向大致是南北方向。
(4)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福利、公共资源、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文化水平等等。加强交流合作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加快经济多元化发展,比如乡村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可以享受到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优美的环境。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