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2023中考历史复习——新视角一、复习的基本视角目标视角:应对什么样的考试(考试的类型与水平)学情视角:服务什么样的学生(学生的身心与认知)2023届学生:深受疫情影响的一届策略视角:囿于什么样的学科(学科的逻辑与特色)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考试的时段与要求)长于什么样的方式(复习的工具与手段)……◆历史学的时间,它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整饬秩序。◆历史的时间是有结构的。◆历史学,是从痕迹得来的认识。——《历史学十五讲》二、历史复习的基本视角历史学科主要工具——时序与史料;历史发展行进特点——点与线;(历史阶段性;多维性)历史史事联系方式——时间、空间与内容领域等;……二、历史复习的基本视角三、2023中考历史复习新(侧重)视角(一)基于特定的背景1.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的颁布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分科为主兼顾综合(跨学科)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评价依据(内容与水平)增强了指导性——要求、提示、建议(命题考试)加强了学段衔接——连续性和进阶性(初步)2022版义务段历史课标三、2023中考历史复习新(侧重)视角(一)基于特定的背景1.2022年义务段新课标的颁布2.第一届使用新教材的中考现实从综合课程到分科课程从中外混编史到中外专题史从教学资源与学习要求基本相配到较大相异……三、2023中考历史复习新(侧重)视角(一)基于特定的背景1.2022年义务段新课标的颁布2.第一届使用新教材的中考现实稳定性与过渡性并重地方特色与省域实情相宜……3.(可能)最后一届宁波自主命题的实际三、2023中考历史复习新(侧重)视角(二)学生学科学习的疑难内容学习问题:基本历史史事记不住历史史事、现象之间的关系理不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观点得不出解题学习问题:材料看不懂、问题与知识点对不上、答案(尤其是分层评价类)写不好学习协调问题:学科多,选择有偏颇;时间紧,投入相对少……三、2023中考历史复习新(侧重)视角(三)立足教学新实践1. “一致性”尝试新课学习与检测学为先——教依学——评检测统一大规模测评评是准绳——学求进步——教来辅助掌握重要史事了解各种联系认识基本规律和大趋势(1)看学业质量要求10. 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地域特征,了解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百家争鸣)29.了解古代亚非文明(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30.了解古代欧洲文明(古希腊 古罗马)政治体制及文化成就时间:古代空间:亚非欧内容领域:文明多元(共性与差异性)时空综合——同一时间阶段下,空间的联系——聚焦共性与个性——认识多元发展前2500年左右——对应的文明遗址与成果?从公元前3000年起,克里特进入早期青铜时代,深受埃及、西亚文化的影响。到了公元前 2000年代初,克里特进入中期青铜时代,国家也在此时开始产生。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早期文明中国尧帝时期(相传前2447-前2307)东西文化双峰的共同点及其繁荣的经济、政治根源1.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成果2.都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本区域文明的基础,影响深远3.都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景(都是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希腊雅典——政治民主制(民主制不断改革);奴隶制工商业经济;中国周朝——政治分封制;奴隶制农业经济(社会转型变化时期)(2)看宁波指导性条目(历史26/35社会)类别 条目数量 涉及主题古代部分 中国史 8条 中华早期文明;王朝时序;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巩固;民族交融;文明交往等世界史2条 古代欧亚非的文明成就近代部分 中国史6条 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党史世界史3条 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外交的三大典型事件现代部分 中国史5条 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世界史2条 二战;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少数相对综合、中观——如:了解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感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大多数比较明确、微观——如:描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理解其意义大多数不变少数增加——如世界亚非文明、雅典罗马政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空综合——同一空间下,时间的联系——聚焦主题内容及其演变——认识规律性二、中国古代史主题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11.了解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感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和中华文明的传承。12.知道秦汉两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贡献13.了解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唐朝盛世、宋朝经济中心(重心)南迁、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元朝的统治)14.了解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举措,理解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危机。 三、中国古代史主题 2:民族交融与文明交流15.整理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若干事例,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16.探寻丝绸之路,感受中外文明的交流。17.列举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体会宋元科技的深远影响,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时序与阶段——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领域与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外等联系:历史史事的因果联系、不同领域的横向联系、同一阶段的中外联系等(3)看学生迎考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历史点为主——历史史事的要素(人物、事件、现象)第二阶段:历史线为主——历史史事的结构(时序与空间;联系与比较)第三阶段:历史面为主——跨学科的综合(社会性、时政性)——条目单位的历史基础性知识学习——主题、单元为统领的历史关系理解——多维情景为背景的问题解决、价值认同学习案例:关于“党史与党建”主题整合教学的实践◆条目综合:(跨学科)历史+法治+人文地理(全球性问题)——学、教、评的重点;课程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社会意义重点(为党育人)1921年——至今,百余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政性——党的20大这一社会热点党20大报告的新提法十年三件大事跳出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两个行三个一……以时序为工具——从党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会议角度阐述党一贯善于“自我革命”(自我纠正)的历史以问题为情景——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行动来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历史功绩。以宗旨为根本——理解党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奋斗目标、根本任务等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程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案例——现代化、中国式概念理解:◆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有怎样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如何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有何挑战?……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们源于同一单词“modernization”,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百度百科,现代化范围更广,包含近代化)◆标志:经济的 工业化和政 治的民主化 。◆过 程:发 生在封建社 会后期,贯 穿于现代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发 展和确 立的 整个历史过 程。◆实质:以科 技为动力, 工业为中 心,机器 生产取代手 工业劳动,并引起经 济制度,政 治制度,生 活方式乃至 思维方式全 方位变化的 一场社会变 革。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开始现代化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特点:从内容看——从开始学器物到中期学制度后最后学思想文化从程度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作用看——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近代化)《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集中论述了知行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文化建设计划;《实业计划(物质建设)》是一个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计划;(如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民权初步(社会建设)》关于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力作。孙中山在1917-1920年间所著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国方略》一是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实现中国现代化。杨幸之认为,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张良辅提出,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是生产和分配方法不合理,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二是主张完全采取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中国现代化,主张这种观点的仅有唐庆增一人,他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强调生产而社会主义强调分配,在生产力落后的中国应该走更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 三是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知识分子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缺陷,他们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修补和消除资本主义弊端,实现中国现代化。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核心论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和方式。(《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由《编者之言》《编者后记》和参与争论的26篇文章组成。)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失去信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苏联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不适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政治革命:反帝反封建,建立人民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化发展)1949-1956年过渡时期——走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社会主义化、农业机械化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中:“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世纪60年代开始20世纪中叶转折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21世纪初新拓展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实践了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 “命题类”尝试(解题、析题、讲题、改题、命题)(1)素养目标——学科来支撑(2)问题设计——情景作载体(3)评分分析——水平有层次案例:关于“党史与党建”的命题教学实践◆收集整理◆归类分析◆综合改进◆盲点原创一类:党建立发展,革命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一大、建立新中国、三大改造等)二类:党自身的成长成熟(1927年、1935、1978年等自我纠正及其相关历史史事。)三类:党革命、建设问题的解决及其贡献(革命道路问题、民族解放问题、经济建设问题、全球性问题等)四类:经验启示、条件特点、观点看法(图片、年代尺、史料、教材选摘、表格) 历程 相关史实 伟大历史贡献第一个光 辉历程 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 统治等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人民民主第二个光 辉历程 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① 为新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第三个光 辉历程 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② ③(10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材料四:2017年12月,习近平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奴役弱小民族。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和中国的局势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如:政治重心转移、经济实力演变、治理体系调整、中国快速崛起等。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大变局对中国的影响极为广泛、深刻、重大,机遇和风险并存。材料一: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图1 图2 图3材料二:最初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进行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方式。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业绩情景呈现多样:图、表、文跨度设置多维:学科跨度、空间跨度、百年时间、领域内容跨内容聚焦重点:五四运动、一大、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道路、三次伟大的革命等(1)示例:图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从工人罢工到武装斗争,从城市暴动到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等。(3)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②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等。(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条件:有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有了创新的理论指导;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健全的制度保障;有了人民的强大支持;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先进的文化推动等。(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作品,介绍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 (3)依据材料三,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应对百年大变局提供的重大经验或条件。(2分) 历程 相关史实 伟大历史贡献第一个光 辉历程 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等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人民民主第二个光 辉历程 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① 为新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第三个光 辉历程 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② ③(10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材料四:2017年12月,习近平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奴役弱小民族。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和中国的局势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如:政治重心转移、经济实力演变、治理体系调整、中国快速崛起等。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大变局对中国的影响极为广泛、深刻、重大,机遇和风险并存。材料一: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图1 图2 图3材料二:最初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进行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方式。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业绩问题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与党史◆史实与历史事件◆时政材料的时间性与认知度等◆材料情景与试卷版面、卷面阅读量◆材料一与材料三问题指向的重复性(1)示例:图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从工人罢工到武装斗争,从城市暴动到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等。探索革命的形式:从工人罢工到武装斗争;探索革命的重心:从城市暴动到农村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探索策略: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造(3)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②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等。(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条件:有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有了创新的理论指导;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健全的制度保障;有了人民的强大支持;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先进的文化推动等。(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作品,介绍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概况)。(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从中获得的启示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将表格补充完整。(3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应对百年大变局提供的重大经验或条件。(2分)评价的分层与素养的综合角度是可再创新处: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谈谈你的看法。(小短文200字,有理有据)(三)创新团队协作要特别加强备课组的合作1.项目分工合作2.课堂同研共磨3.学情分析交流4.……要运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策略1.聚焦关键问题(学困生的基础问题、中等生的组答问题、教师的高质轻负问题等)2.共享解决方案3.落实教学行动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