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陋室铭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 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2.学生展示朗读。师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然后师生点评。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学生在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划出老师的停顿,对比自己之前所划停顿,找出不同之处并思考不同的理由。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1)生字的读音及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字音: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hónɡ rú)调(tiáo) 素琴案牍(dú)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划分: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苔痕/上阶绿 无丝竹/之乱耳(方法指导:主语与谓语部分之间要停顿)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方法指导:“则”是连词,前面或后面部分要停顿)(2)句式特点:多为短句,句式工整,都是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提示:句尾的“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等字押韵,形成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句,富含韵律美。师:文章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文体决定的。《陋室铭》是一篇铭文,结合课下注释①和下面的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文体。注释:陋室: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2)在(zài):在于,动词。(3)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4)灵(líng):神奇;灵异。(5)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6)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8)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9)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10)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1)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3)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4)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翻译文章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五、提出问题,进行研究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六、整体把握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七、讨论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巡视)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会我再考察大家讨论的结果。 在大家的合作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并掌握它们。 第一、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劳,使……劳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释下这句。注意丝竹,这里代指音乐。 第二、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常用为:样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为:芳香。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指鸿雁,书信。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管弦乐,这里指声音。今指丝绸和竹子。 第三、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八、主题探究 通过上面的文意解读,你能看出作者借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我们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交流: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情趣、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原来刘禹锡借陋室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用陋室来表明他的情怀,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对,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