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五年级上册语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2.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3.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那么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回顾学习古诗四步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二、解诗题
1.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你读懂了什么?
2.师板书课题,解诗题。
瞑,日字旁,秃宝盖在古代表示山峰,下面是日,六在古代表示农舍,农村的房屋。太阳落到山峰下紧挨着房屋,想想这是什么时候?傍晚、日落、黄昏。逐一解释秋暝,居:居住。我们居住在哪里?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城市,居住在山里?为什么称为师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
三、知诗人
1.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师佛的诗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
2.读诗句,体会情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王维中年的时候特别喜欢佛教,晚年就把家安到了终南山上。通过读他的诗,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他的诗里充满了佛性佛理。
四、赏诗读
1、师佛的诗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教师范读。“学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读,读,就像练武功,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2.一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读,重在停顿。画出节奏读。大家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就要这种状态。带着停顿读,诗的韵味就出来了,
三读,贵在节奏。古人是怎么读诗的吗?当他们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了古诗的味道,可以拖一点音,你真是个小诗人……)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每两句为一联,八句四联,每句5个字,所以称为五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颈就是下巴下面)、尾联。每句最后一个字,平声长,仄声短。
明诗意人们常说,诗词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其实有时候,诗词就是一幅画。《山居秋暝》就是这样的—幅画,请你找出画中都有哪些景物?
新雨、明月、松树、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花、渔夫
2.学习第一句: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和王维起去看看山中的美景。
(2)一起一场新雨后,你走在山里会有什么感受?
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中,月光洒向松林间,斑斑驳驳。
(3)王维漫步其中,是多么心旷神怡,多么自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板书:清新)
(4)他怎么舍得离开呢?他走呀走,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起来了,山村里的月亮和我们城里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读第二句
3. 学习第二句:
是啊,多么美的诗,多么美的景,太有画面感了。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解释句意,诗中有画,读诗时就要联想他的画面,思考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一轮清月洒在松林间,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着,若隐若现,斑斑驳驳。既有画面感又有音乐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闭上眼睛读,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感?
(3)这首诗如果让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换成“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有什么区别呢?
引语:一轮明月悬挂天空,透过密密的松间倾斜下来,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宁静,那样的幽静。(板书:清幽)
一轮清月洒在松林间,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着,王维继续往山林深处漫步,他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喧闹声,原来是洗衣的姑娘回来了,荷叶在摇摆,原来是渔夫捕鱼回来了。
(4)如果把“喧、动”隐去,还可以换成哪些动词?你的答案我喜欢,给这个小才子来点掌声
(5)竹林里传来了喧哗的声音,你觉得这是什么声音?
是一群姑娘,洗衣女子的欢笑声、清泉声、虫鸣声。
(6)这是一群怎样的姑娘?山里的和城里的姑娘有什么不同?清纯、天真无邪,清闲。
引语:王维漫步在山林里,空气是那样的新鲜,环境是那样的清幽,姑娘是那样的清纯,他再也不想离开了,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学习第四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大家都喜欢春天,他为什么不在意呢?因为秋天也很美,我们一起来吟诵:空山------,明月------,清泉-----,竹喧----,美不美?王孙自可留。
五、悟诗情
1.他为什么要留在山林里?不愿回城里当官?
2.那王维留在山林里想过上怎样的生活呢?用一个词语概括(清静、清雅、清淡)
3.小结: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空气之清新,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环境之清幽,第三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出了浣女之清纯,第四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留下来想过清雅的生活。真不愧是诗佛,写出了诗中有画的意境,我们黑板上只有诗,没有画呀,谁愿意来补充?真厉害,你现在可以成为画家了,要向王维学习,再多写写诗,做一个能诗善画的人,好吗?
3.配乐闭眼背诵古诗。
4.王维一生写的诗里经常会出现空字,一共有86个空,36个和山水诗有关,这么多空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太美了,这么多年人们一直传颂它,吟唱它,我们一起来听听,一起来唱唱。
5.师再次配乐诵读王维的古诗《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么美的境界,周老师也心驰神往,沉醉其中,不想上课了,那我们就下课吧。
六、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王维其他隐居诗读一读。
3.想象:请你把《山居秋暝》中你喜欢的画面动笔画出来。
4.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