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教案设计第三课时 甲午风云课题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 第三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道德修养:了解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事迹。 法治观念: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认识清政府的无能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 健全人格:梳理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责任意识:学会鉴别正义和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认识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本质。树立自己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重点 梳理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难点 学会鉴别正义和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认识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本质。树立自己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教学过程(一)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1.学生自由学习书50页上的内容。2.学生交流甲午战争的起因3.师小结: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由来已久,到19世纪末,更是凭借国力的不断强盛,加紧扩军备战的步伐,妄图称霸亚洲。1894年,日本海军偷袭中国运兵船只和护航舰,从而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一年正是中国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二)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1. 听民族英雄的故事——民族英雄邓世昌邓世昌是清朝北洋舰队致远舰舰长,他曾说过:“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日规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危急时刻,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舰同归于尽。日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其射击,致远规不幸中弹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2.思考:为什么邓世昌的故事至今依旧被人们传颂 3.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还有很多为国捐躯的将士,请查找资料,说一说他们的故事。(1)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2)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4)老师拓展介绍民族英雄丁当昌的故事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合肥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祖先明初从凤阳迁居庐江,同治四年(1865年)迁居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归顺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光绪七年(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三)甲午战争的结局1.猜猜甲午战争的结局。2.了解甲午战争的结局黄海海战失利后,旅顺、威海等地也被日本攻占。由于清政府避战求和,北洋水师遭受重创,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在马关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3.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想一想:这些条约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可以不签吗?5.议一议:翻开中国近代史,从中英《南京条约》的民族屈辱,到中日《马关条约》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饱受磨难而不断抗争。历史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1)《马关条约》真是亡国的条的啊!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损害。(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伦为丰封建丰殖民地社会。(3)历史上的屈辱,我们永志不忘,屈辱中的抗争精神,我们要永远继承!(4)中国之所以受欺负,主要是我国太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只有让自己不断强大。三、总结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磨难。面对外国侵略者的轮番欺凌,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英勇顽强地斗争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它警示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拓展延伸查阅资料:在签订《马关条约》时割让的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是何时回归祖国怀抱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