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8.3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8.3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三课时 教案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课题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三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对比初步了解民主与专制的区别,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道德修养:通过了解民主共和渐入人心的过程,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作出的努力。 法治观念: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树立为振兴中华接力奋斗的信念。 健全人格: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的新风尚。 责任意识:知道辛亥革命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重点 通过了解民主共和渐入人心的过程,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作出的努力。
难点 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树立为振兴中华接力奋斗的信念。
导入新课
回忆在电视上看到演清朝的电视剧里面男人们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男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剪短发的呢
师:对,就是在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的那个时候,中国男人们开始剪发辩、穿西装的,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讲授新课
话题一: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播放视频《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亚洲建立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那究竟什么是民主呢 什么是民主共和呢?说说你的理解。
3.民主一词源于希腊,意为人民。民主是思想理念,简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共和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务”。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共和是政治概念,简言之就是“共同和谐地管理国家”的意思。
4.孙中山担任大总统时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听懂这句话的含义了吗?
5.孙中山这句话清楚表明中华民国政府之设立,完全是为了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应该属于全体国民。
话题二: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政府又是怎样实现民主共和的,做了哪些积极地探索呢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资料一:阅读资料,填写学习单。
学习任务清单
中华民国成立时间
临时大总统
临时政府所在地
出席会议有( )个省的( )名代表。
2.资料二:阅读资料,试着理解文中内容。
3.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很多法令,书中提到的是哪部法令?这部法令都提出了哪些规定?你能理解大概意思吗?
4.“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个规定的提出和封建王朝时人们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5.资料三:阅读资料,小组交流讨论。
6.小组交流:什么是从“头”到“脚”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哪些新风尚?
7.民国初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男人的剪辫和女人的放足。
延伸拓展
话题三:辛亥革命不算是一次彻底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但并能说它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什么原因呢?课后查阅资料,同学间讨论,找出原因。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结束封建帝制
中华民国成立
(第一个共和制)
民主
民主共和理念 共和
一律平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