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7课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结果,掌握其基本事实和历史意义。2、了解邓世昌将军的故事,认识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4、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能够通过讲述、展示和问答等方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情况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故事。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2、学生充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准备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2、教师准备案例分析的图片或故事。学情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第三课时。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后果。通过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甲午战争的情况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故事,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的影响,梳理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感悟“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甲午战争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故事。请看下面的图片,这是一张甲午战争的图片,请问,你们知道甲午战争是什么吗?(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学生:(预设回答)不知道。教师:好的。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它发生在哪一年呢?(展示PPT“甲午战争的背景”)(PPT文字内容:“甲午战争的背景”)【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二、正文(30分钟)教师:对的。那么,为什么会爆发甲午战争呢?(展示PPT“甲午战争的原因”)(PPT文字内容:“甲午战争的原因”)学生:(预设回答)因为中国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教师:很好。甲午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展示PPT“甲午战争的结果”)(PPT文字内容:“甲午战争的结果”)【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甲午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教师: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是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士,他们为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请看下面的图片,这是邓世昌将军的照片,请问,你们有听说过邓世昌将军吗?(展示邓世昌将军的照片)学生:(预设回答)不知道。教师:邓世昌将军是甲午战争中的一位爱国将士,他为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奋斗终生。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邓世昌将军的故事。(展示PPT“邓世昌的故事”)(PPT文字内容:“邓世昌的故事”)学生:(预设回答)邓世昌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将领,他为国捐躯、舍生忘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说得非常好。邓世昌将军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邓世昌将军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并将邓世昌将军的故事作为榜样,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三、总结(5分钟)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甲午战争和邓世昌将军的故事,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邓世昌将军为国捐躯、舍生忘死,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更加坚定爱国之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甲午战争及邓世昌将军的故事,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板书设计:1、主题: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2、重点:1)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故事2)《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的影响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3、难点:1)《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的影响2)“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一下甲午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并写出你的理解和感悟。请同学们阅读一篇与邓世昌将军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事迹和精神,并在下节课上做一次分享。教学反思:本次课堂通过提问、讲述和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同时通过讲述邓世昌将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内容紧凑,重点突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尤其是在问题提出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