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婆的澎湖湾》教学设计——选自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荡漾的深情》学情(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歌手潘安邦小时候的真实故事,作曲家叶佳修得知这个感人的故事,立马为他写下了这首《外婆的澎湖湾》。故事讲述了潘安邦的外婆住在澎湖湾边上,潘安邦小时候每天都到外婆家跟外婆聊天、帮外婆干活、挽着外婆的手到海边看夕阳,这种祖孙深情打动了叶佳修,为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有一定的能力,他们可能在生活中也会听过类似这样的校园歌曲,所以我这节课主要围绕情境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亲情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轻巧明亮、富有弹性、悠长连绵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对音乐有一定的表现力。2、对比前后两个部分并掌握对比性和有一定控制力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提高歌唱能力。3、拓展欣赏合唱版本的《外婆的澎湖湾》,让学生也尝试一小段改编以后的合唱。教学重难点:1、音乐节奏灵活多变,音域较宽,多让学生模唱歌谱,体验细腻的歌声以及情绪的变化。2、合唱部分的加入,让歌曲增添色彩,学生们学会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课前发声练习:用“wu”哼唱音阶。一、情境导入:1、出示美丽的海滩画面,师说:呼呼的海风吹来,我们听到了海的声音……播放音效。2、老师指导学生模仿:拍腿由弱到强再到弱,控制音量,让学生体验力量的变化。3、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台湾的澎湖湾聆听最美的声音吧!”(出示课题)二、新歌教学:1、第一遍播放音乐,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拍。听完学生回答:轻快活泼,优美动听,对外婆的思念,回忆美好的童年等等。2、第二遍播放音乐,师范唱,学生开口默唱,如果第一遍没有听出节拍,这一遍可以看着歌谱再次熟悉节拍。学生跟随音乐一起用声势动作去拍节拍,老师加以引导。3、寻找歌声比较激动的地方在哪里?为后续的学唱部分作铺垫。学生找到前后对比的两个部分,教师用不同的表情记号标注。4、分段学唱歌谱:出示第一段歌谱,师带着学生一小节模唱(如果识谱比较好的班级可以两小节模唱);找出相似的乐句,并轻快有弹性的歌唱。出示第二段歌谱,两小节模唱,学生唱出优美连贯的声音。5、加入歌词,速度稍慢,处理整个歌曲的强弱变化。6、加快速度,跟钢琴伴奏完整演唱,难点处加强练习。7、跟上音乐伴奏一起完整演唱歌曲。8、创作背景:老师介绍原唱潘安邦和作曲家叶佳修: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歌手潘安邦小时候的真实故事,作曲家叶佳修得知这个感人的故事,立马为他写下了这首《外婆的澎湖湾》。故事讲述了潘安邦的外婆住在澎湖湾边上,潘安邦小时候每天都到外婆家跟外婆聊天、帮外婆干活、挽着外婆的手到海边看夕阳,这种祖孙深情打动了叶佳修,为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三、拓展部分:1、合唱部分的加入,选择一两个同学领唱第一段的前半段。其他同学练习后半段的合唱部分。(每一个乐句的开头第一个音保持四拍,分出一小部分人担任这个声部)2、学生完整表现经过改编以后的版本。3、拓展欣赏其他合唱版本:黑鸭子合唱组合《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听辨演唱形式。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台湾校园歌曲并在今天学唱的《外婆的澎湖湾》的歌声中结束本课。课后反思:《外婆的澎湖湾》选自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首曲调既优美抒情又轻快活泼的歌曲,在80年代台湾校园民谣中深受大家的喜爱,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充分感受到了课前深挖教材的重要性,课堂中巧妙构思,灵活多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最后合唱部分的加入,为学生的歌声增添色彩,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二是抓住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唱准有难度的节奏型,分段学习,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演唱要求来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地方,逐个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的,有感情的唱完整首歌曲,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课堂教学气氛也较活跃,充满激情的演唱也感动着我,学生们在本课的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虽然本堂课教学环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还是有颇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精炼丰富,与学生的互动还是欠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男生,G大调的歌曲音似乎高了一点,教学前没有及时意识到,应该可以再降一个调演唱。在演唱过程过,只注意到了节奏要把握,情感要把握,却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歌唱气息,学生后来气息不够也没有及时给与纠正。总之,本课教学环节较流畅,目标明确,但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改正,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上的“调味师”和“魔法师”,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