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编花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独立自信的演唱《编花篮》。2.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3.通过对河南地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对河南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1.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2.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教学道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出示屏幕中的节奏律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 × |× ×|× ×| |×××|×××|×××|×××|2.出示地图,请你找出河南的位置,它在地图哪里?是什么形状的?你可以画出来吗?3.通过图片展示河南地方特色: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关于你所知道的河南特色。(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通过动思考、动手画,激发其学习本课的兴趣。)二、学唱歌曲《编花篮》1.听录音完整的播放一遍,说说歌词中的花朵指的是什么花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国花?2.请用河南方言大声朗读歌词,你觉得那些歌词最有特色?3.接下来我们再来听听音乐,用“啦”的形式小声的哼唱,大家做着你们喜欢的动作。4.听老师弹唱一遍歌曲,并说说哪一句最有特色?(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都带有河南方言的色彩,演唱时需注意前倚音的时值很短,而方言对于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5.创新表现歌曲 。(1)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表演的积极性。)(2)声势合作为歌曲伴奏。(3)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设计意图:了解民歌的多种形式。)三、课堂总结教学反思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民歌文化。前者是编织立体形态作品的训练,这是一次设计制作编花篮并加以应用的完整体验,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享受制作成功的愉悦。用各种材料编织而成的花篮因其取材天然、造价低廉、可随意造型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编花篮编织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历经上千年的演进,不仅工艺与造型日趋完整、精美,材料加工也日益改进,新材料不断涌现,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编织机器,甚至可由电脑设计与控制生产程序。不过,手工操作仍然不可缺少,因为它是先进手段的本源。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问题导入,尝试体验,探索创新,评价拓展等教学环节,一步步逐步深入,由提出问题,演示解决或由学生解决编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再进行新课学习,从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精神.学习中学生编织方法掌握有些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出不同目标,以使他们在不同层次体验到制作的乐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