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功》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功的计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含义。(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3)知道功的单位。(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件设置情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逻辑思维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图片(功夫)展示,由生活中的功引出物理学的功1.通过人使用滑轮拉物体上升动画说明:1力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引导出功的定义二、课堂内容讲解: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功的理解,①人推着小车向左运动②火箭在推力作用下升起3、观察课本想一想议一议分析前两副图与后两幅图的共同特点、物体是否做功 讨论归纳总结出做功的2个必要条件: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4、利用做功的2个必要条件,判断下列动画和图片事例中力的做功情况,(1)手将球推出去,离开人后继续滚动一段距离,问人对球做功?重力对球呢?(2)一人将桌子上的书拿起后在将书沿水平方向移动书本,整个过程人对书本做功?(3)运动员从地上举起杠铃,然后保持3秒不动,整个过程运动员对杠铃做功吗?(练习巩固,加深理解2个必要条件。)由功的影响因数引出功的计算公式5、用动画让学生明白功也是有大小的,引出功计算的公式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符号表示: W = Fs两个变形式: s=W/F F=W/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1J = 1 N·m1J”的物理含义:1N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1m,则该力对物体做的功为1J介绍焦耳的人生事迹6.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课堂训练加强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理解。三.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重难点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和训练四、板书设计:(一)、功的概念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二)、做功的两个必备因素1.有力的作用2.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三)、功的计算及单位W=Fs单位:1 J=1 N·m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