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
科学精神: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法治意识: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教学重点】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一轴长卷铺展百年司法历程,丹青点染描绘红色法庭样貌》
二、新课讲授
议题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议学情境:
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主要有:
(1) 神创说:这一学说认为法是人格化的超人类力量的创造物,各种各样的神为人类创造法。中世纪神学政治的鼻祖奥古斯丁提出:秩序和安排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即神法;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认识。
(2) 暴力说:这一学说认为法是暴力斗争的结果,是暴力统治的产物。中国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认为:“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有斗争有暴力才需要解决冲突的规则。
(3) 契约说〔古典自然法学者〕:人类在进入政治社会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或更好地生活,人们相互间缔结契约,通过缔结契约人们放弃、让与部分自然权利,组成政府,这最初的契约是法律。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者大部分都持此说。
(4) 发展说:具体包括两种:
① 人的能力发展说:随着社会的进化,人的能力有了发展,例如,火的作用,弓箭的发明等,财富有了增加,社会关系开始复杂,因而需要法。
② 精神发展说:黑格尔就认为绝对精神在自然界产生之前就已存在,绝对精神发展到自然界阶段,才有了人类,人类精神的发展产生法。民族精神论者提出法来自民族的精神或历史传统。
(5) 合理管理说〔法社会学者〕:许多法社会学者持此说,如美国当代法的社会学家塞尔茨尼克认为,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6)刚性规则说:《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认为,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制定刚性规则,这就是法的起源。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法律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4、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①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②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知识拓展:法治与法制
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法律的体系和架构层面,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两者联系:
①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②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
5、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
(1)含义: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特征:源远流长。
(3)发展过程: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③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④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4)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议题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议学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法律,法治是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恩格斯认为,法律直接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将法的功能作用放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中来考察,从而清醒认识剥削阶级的法与社会主义的法的本质区别。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通过对法国革命史的考察,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和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的观点出发,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决定法的现象。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对法律的理解应当建立在对物质关系的考察上,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一味从逻辑概念中去寻找。
在《经济学著作和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846年12月至1847年6月,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该书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最早作品。马克思运用其初步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法律现象,更加明确地指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认为,法并不是形而上学家们所认为的那些玄幻的东西,而是实在性的一种存在,与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法的类型:
奴隶制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
封建制法: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
资本主义法: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
社会主义法:《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5. 我国当代法的本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议学材料:
“法者,治之端也”,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此语出自《荀子·君道篇》。荀子认为,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针对荀子的这个观点,东汉王符作了进一步引申:“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习近平:“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要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议学任务: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6.基本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①体现: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②在我国的体现: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名词点击:
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还有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①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②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7.法的职能:
议题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议学材料:
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从而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索之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再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法治建设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追寻良法善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依法治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党代会的形式对依法治国进行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意义重大,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不断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基本格局。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贯彻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积极推动法治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建设勾勒出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日益深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充分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增强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材料,新中国法治建设为什么取得重大成就?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课堂小结】
【实战演练】
1. 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治国理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这表明中华法系(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
②体现了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
③具有教育功能,对法治建设具有决定作用
④是中国古代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下列选项体现法的社会职能的是( )
A.某地两名犯罪嫌疑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B.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打黑除暴有关事宜
C.某艺人因吸毒被公安机关逮捕
D.某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因合同款项支付发生争议,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3.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是( )
A.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B.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C.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答案:BD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