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第1节 力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第七章第1节 力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学习课题:力
学习目标:1.知道力、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能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相关现象
3.会用力的示意图来作图
学习内容:
知识点(一)力的作用效果
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能知道力的存在呢?仔细分析下面几种现象,总结规律:
①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 ②将弹簧压缩 ③一脚将足球踢飞
④足球在草坪上越滚越慢 ⑤刹车 ⑥将塑料瓶捏瘪
力有两个作用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前者的是:_________属于后者的是_________
【随堂练习】
1.用羽毛球拍打羽毛球时,羽毛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这个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羽毛球的_______,击打时,球拍上的会向一边凸出,这说明力还能使物体发生_______.
2.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可以改变物体的质量
C、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D、可以改变物体运动方向
3.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开动汽车从静止变为运动 B.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
C.降落伞从空中匀速降落 D.汽车匀速转弯
知识点(二)力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力的单位___,简称___,符号___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4)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同样也可以产生力
2.力的三要素:___、___、___
【小资料】
牛顿Newton( 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基督徒,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
【随堂练习】
1. 人推车时,是 _______和_______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______,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______ 。
2.判断正误:
(1)只有接触的物体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
(2)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 )
3.如图所示,使用一薄钢条的下段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甲、乙、丙、丁各图中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 , 那么: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 和 。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和 。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和 。
知识点(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用两只传感器连在计算机上探究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 ,方向 。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物体接触时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不一定要接触
2、用脚踢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脚是施力物体,所以它不受力 B.脚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C.脚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足球 D.脚踢足球的力和球对脚的作用力同时发生
3、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
A、桨对水的推力 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 D、水对桨的推力
4.解释一下:为什么游泳时,手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
知识点(四)力的示意图
我们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一个力,这是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是一种形象化的物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形象地表示出来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线段的起始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画力的示意图,一般步骤如下:
(1)首先根据要求确定受力物体,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在没有明示的情况下,一般选物体的重心为所画力的作用点;
(2)力的作用点为起始点,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根据力的大小适当确定线段的长度;
(3)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将表示力的符号、数值和单位标注在线段末端的箭头旁边。
(1)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2)向右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3)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到的所有力。 (4)水平向右推小车,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画出小车的受到的所有力。
巩固练习
一.填空
1.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______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______。
2.力的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够影响力的________
3.手用力拍桌子时,手感觉较痛,这个现象表明_ ,作用于手的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
4.两个物体,不管接触不接触,只要发生形变或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就一定有_______。
5.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了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 变为 ;
(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 ;
(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 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 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
6.图甲是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图乙是守门员奋勇地把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图丙中,运动员在用头顶球时,对头的施力体是_____,人头对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
7.如图所示,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请作出足球受力的示意图。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B.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
C.施力物体施力在前,受力物体受力在后
D.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变化
B.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3、对于力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B.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力的三要素
C.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下列几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 )
A.跳伞运动员由高空匀速竖直降落 B.长跑运动员沿着圆形跑道匀速跑动
C.火车在平直的铁轨上匀速行驶 D.一氢气球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
5、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力的作用效果来解释的是( )
A.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 B.钢尺受力后变弯了
C.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行速 D.从空中下落的雨滴越落越快
6、在下图所指的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7、“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下列各图能生动地体现这一规律的是( )
课后作业 第七章 第1节 力
一、选择题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C.发生力的作用,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
D.马拉车前进,马先拉车,车后拉马
2.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住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水桶 C.绳子 D.手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可以改变物体的质量
C.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D.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4.“脚踢足球”,脚疼,受力物体是( )
A.人 B.脚 C.足球 D.手
6.我们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对立双方的势力悬殊非常大,鸡蛋(弱者)很容易被碰得“头破血流”,而石头(强者)却完好无损。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
A.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鸡蛋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石头受到较小力的作用
C.它们是相互作用力,大小一样,只是石头比鸡蛋硬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 ② B.① ④ C.② ③ D.② ④
12、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某人要去南方办事,却赶着马车往北方跑,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它说明了(  )
A. 力的大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B. 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C. 力的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D. 以上三个方面均有
二、填空题
14.运动员用球拍击球时,球和拍都变了形,这表明力的作用是 的;同时,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改变.
16.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如图)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 ,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 .
17.关门时发现,用手拉门的地方不同,关门的难易程度会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其作用的位置有关,这个位置物理学中称为 .
三、实验题
20.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轻按桌面能使桌面发生形变吗?
猜想或假设:________.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器材:刻度尺一把、两个平面镜、光源.
(2)装置如图所示.
(3)步骤:①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N和M,让一束光线依次被这两个平面镜反射后,射在平面镜N后的刻度尺上,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斑亮点;
②用力压桌面,并观察现象
分析与论证:如果猜想正确,则在上述的实验中我们会看到: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