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 图形的运动【学习目标】1、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述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3、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习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学习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明确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32页,通过观察、操作,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课前热身】1.(自学课本P32页)2.想一想,填一填如果图形运动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自身方向没有变化,通过( )就可以将图形的位置还原;如果图形运动后,位置和自身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可以通过先( )再( )或先( )再( )将图形的位置还原。【自主学习】(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描述图形变换过程)1、观察上图,将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中,动手移一移,看看怎样才能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的相应位置。我是这样移的:先将图①向( )( )(填平移或旋转)( )格,再向( )( )(填平移或旋转)( )格;也可以先向( )( )(填平移或旋转)( )格,再向( )( )(填平移或旋转)( )格。2、将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中,动手移一移,看看怎样才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的相应位置。我是这样移的:先将图②向( )( )(填平移或旋转)( )格,再绕点( )( )(填平移或旋转)( )度;也可以先绕点( )( )(填平移或旋转)( )度,再向( )( )(填平移或旋转)( )格。我发现:利用( )和( )可以将图形的位置还原。【合作探究】(动脑想象,小组合作,交流画法)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想象图形运动后的位置。交流画法,并按要求将上面的图画完。讨论:画图时要注意什么?【学以致用】方格中的图形A如何运动能够得到A’。在方格中画出图形A先向下平移2格,再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3、填一填。(1)图形A向( )平移( )格得到图形B。(2)图形B绕点( )( )方向旋转( )度得到图形C。(3))图形A绕点( )( )方向旋转( )度,再向( )平移( )格得到图形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