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15《分享真快乐》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15《分享真快乐》 教案

资源简介

《分享真快乐》
课题: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
第15课《分享真快乐》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从学生的个人认知来看,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独立性差,容易自我,个人主义明显。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喜欢包办,很多孩子对生活和事务过于依赖家长,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校内、外的活动中,很难保持遇事自己想方法解决,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本着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本课通过粗浅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分享,并引导孩子合理的分享,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感受和分享可以减少忧伤情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分享,结合自己有过的分享经验来发现分享带来的收获。
2、对分享的进行具体分类,体会分享的带来的喜悦。
3、掌握几个分享的技巧与方法。
4、一起解决分享中遇到的各种麻烦和困难:同学们要客观地看待他人的“吝啬”行为;反思自己的分享行为;知道自己在分享的过程中有拒绝的权力,知道乐于分享并不是强求与他人分享一切。
5如何通过分享来化解糟糕的情绪。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在校内、外的生活中分享物品和喜怒哀乐各种情绪。
2、分享的不同类型,用心感受分享带来的乐趣。
3、学习正确的分享方式,培养自己乐于分享的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珍惜,尊重,感恩他人的分享,并传递分享的行为,让学生真正感受分享后获得的收获。
教学策略:
教学中,提倡学生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新教材从以往单纯规定和建议教学方法,发展到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想,那就是主体性教学思想和反思性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新课:道德与法治《分享真快乐》
什么是分享?
分享就是很多的物件,可以几个人一起享用,这样可以节省资源,以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大部分作用于社会公共资源里面。
什么是快乐?
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比喻人的一种开心、高兴的状态。
为什分享会使人快乐?
1.因为分享是一项传统美德,是一项生活技能,与人分享快乐,能使别人更快乐,自己也快乐。
2.关于分享的好处:分享会使烦恼减半,快乐加倍。在分享的同时,性格会得到锻炼。分享有助于做更明确的决定。
分享如何分类:
分享分类非常多,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的各个方面。
分享的具体措施:五个字: 问、想、仿、改、善。
1:第一个字:问。当你听到了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好经验时,首先要尽可能地去了解跟这个经验有关的种种细节,越详细越好。我要求同学们写作业也是希望尽可能地把那些细节介绍得详细些?因为细节越多越详细,越有助于我们判断这个经验或者这个好做法的适用条件,看它是不是适合你现在所处的情况、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以后选择留言都会按照一个标准,就是要有细节,有分析,有做法。这是第一个字——“问”。
2:第二个字:想。问了以后,要思考的就是“想”。想的目的,就是要在你的头脑中,尽可能地提炼出某一个做法,或者经验的核心特征,找到隐藏在这个特征背后的逻辑。比如某一个人说炒某个菜好吃,他要能用几步特征来概括出他做这个菜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你在学习他人经验的时候,要注意试着用几句话、几个词来概括出别人经验的样貌。那这几句话或几个词就是别人做法的模板。
3:第三个字:仿。请记住,所有的经验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核心就是要基于前面你所总结出来他人的模板。很多模仿,最开始都是学不像的,因为毕竟还是人家的东西,所以,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注意修正,注意调整。
4:第四个字:改。因为你遇到的问题一定具有你的特殊性,所以,你一定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情况来不断修改经验模板,在别人的模板上增加一些你自己认为必要的因素,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因素,使得这个经验变成你的东西,对你解决问题有帮助。
5:第五个字:善。当你看到你通过模仿他人的东西,来解决你的问题,取得了效果之后,其实你就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完善的境界。因为完善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新的更加简化的适合你自己使用的经验模板。
图3
活动一
图2
图A
提问
老师:同学们在图中看到什么?
学生:两个同学分享自己快乐的事情,他们一起快乐!
老师:非常好,快乐的事情说给好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不会变少,还多了一个人和你一起快乐。那么难过的事情说给好朋友听,是变得更难过呢?还是心情会好一点呢?
学生:老师,我每次和好朋友说完后,感觉心理没有那么难受了,感觉更加舒服,生气的事情也不生气了。
老师:是的。因为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个不错的排解方式,如果心事总憋在心里,肯定会特别的痛苦难受。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们诉说。
小结:分享快乐会使快乐加倍,分享忧愁会使忧愁减半。
活动二
图4
提问
老师:图4中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分享什么?
同学:图4中几个小朋友分享彼此的美食。
老师:那么他们分享美食吃的更开心还是更难过?
同学:他们分享美食后都更加快乐!
老师:1分享美食有助于沟通。如果你遇到新朋友,或者聚会冷场了,美食是可以迅速引起兴趣,引发话题的。在分享美食的同时,也从则面反馈出,你热爱生活,易于接近的一面,有助于打破隔阂。
2分享美食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3有时分享美食还可以带来新机遇。
活动三
开展阅读分享会
播放视频或图片:
图5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开卷有益”,读书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应多读好书。因为书中有伟人的谆谆教导,书中有历史的滚滚车轮,书中更有人类历史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校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全面提高我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在全班开展“书香班级读书”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老师选读儿童报刊一段示范。
同学自由选择朗读内容,选定后全班同学一人一句流水式读完选定题材。
朗读注意事项:
1停顿: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
2重音: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3语速: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4语调: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
图7
导入故事:《蚂蚁的故事》
今天,小蛐蛐非常高兴!原来小蛐蛐今天早上在小路边捡到了一颗又大又圆、美味多汁的葡萄。
可是因为葡萄太大,小蛐蛐力气太小,它根本拿不动,也推不动。这时候,树上的一只小麻雀叽叽喳喳给它出主意,它说:“你一个人搬不动,何不叫你的朋友们来帮帮你呢?”
小蛐蛐一听,心里想:“这可不行,万一它们帮我抬回家了我还要分给它们吃,那我不就没的吃了吗?”
这样想着,小蛐蛐拒绝了小麻雀的主意。中午,它实在是太饿了,就打算先回家吃个午饭再过来。
小蛐蛐刚走没多久,一只小蚂蚁路过这里,看到了这颗大葡萄,它不知道这颗葡萄是小蛐蛐的,于是就想把它带回家,可是这颗葡萄很大,小蚂蚁很小,这可怎么办?
树上那只热心的小麻雀又准备给小蚂蚁出主意了,可是它的话还没说出口,小蚂蚁就高兴的自言自语:“既然我一个人搬不动,那我可以叫来我的好朋友们帮忙啊!到时候再和它们一起分享!”
说着,它就叫来了好朋友们,小蚂蚁们一起用力推,“嘿哟!嘿哟!”很快,就将这颗葡萄推回了家。它们一起品尝着美味的葡萄,真棒啊!
提问
老师:蚂蚁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太自私,要乐于分享,这样大家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活动四
播放图片
《孔融让梨》
汉朝时,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孔融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好孩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
子。”
提问
老师: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同学:我们都学过。
老师: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分享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的优良品德。分享的行为我们自古圣贤就提倡。
活动五
跟读《苏格拉底分享快乐》
苏格拉底分享快乐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到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浆,一边起身歌唱。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活动六
播放绘本《绅士的雨伞》PPT
老师:讲诉述了绘本《绅士的雨伞》
一位倔强的老爷爷,他像一位绅士一样把雨伞藏在身后。晴天时他挎着伞,下雨时他护着伞,雨越下越大,他更是全力以赴爱护着伞……直到有一天,有位男孩儿来借伞,老爷爷才终于愿意在雨中展开他那把视如珍物一样的伞,此时的老爷爷仿佛背离了孤独,被无法掩饰的快乐与内心的豁然开朗笼罩着……
老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什么事情让倔强的老爷爷最后使用他那宝贝一样收藏着的雨伞。
同学:一个女孩把雨伞借给一个男孩一起使用,他们撑着雨伞快乐地走在雨中。雨水滴答答,哗啦啦发出快乐的声音传递给了老爷爷。
老师:是的,老爷爷被孩子与孩子间互相帮助,彼此分享雨伞的行为感受到分享收获的无限快乐!
小结:这个故事老爷爷的行为看起来啼笑皆非,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做类似的傻事。有些时候,爸妈也会因为太过保护孩子,怕他们受到任何一点伤害,即使到了公园,也不让孩子爬树,去了海边,也不敢让孩子尽情玩耍……往往由于爱之深,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和故事中的绅士一样,由于过于爱惜自己的雨伞,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忘却雨伞的真实作用,而伞的用处不正是给人在雨中使用以庇护身体的吗 过于执着某样事物反而忘却了事物的本来意义。简单而幽默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只有保持一颗开放而热诚的心,生活的惊喜与乐趣才会随之而来!
随堂练习:
看一看,说一说
图11
图12
图13
提问
老师:同学们说一说图11中小朋友对其他小朋友说了什么话?
学生:图中小朋友在对其他小朋友说“兄弟,你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老师:这样分享的做法对吗?
学生:不对。
老师:为什么不正确?
学生:带有强迫性。
老师:说的非常好,分享不能带有强迫性,分享是彼此乐意接受才叫分享。
老师:图12中一个小女孩向另一个小女孩索要小兔玩偶,对方不给她就哭闹,这样做对吗?
同学:图12中其中一个小女孩要不到小兔玩偶就哭闹的做法不对。给不给是对方的权力。
老师:图12中小女孩要不到小兔玩偶就哭闹,这样做是不得当,也无用的做法。我们有想玩的玩具时可以和对方沟通,但对方愿不愿意时对方的权力,也许她自己也还没玩够。我们不能强迫别人分享,分享是自愿的行为。
老师:图13中因为不分享就被人贴上“小气鬼”的标签,小朋友你们是不是有时候也被人贴上这样的标签或给他人贴这样的标签呢?
同学:是的,有一次不给弟弟玩具,爷爷说我小气鬼。
同学:我也有因为别人不分我巧克力说她小气鬼。
老师:是的,我们生活中也时常发生被人贴标签的事情,不论是给他人贴标签还是被人贴标签,那个被人贴标签的人都会觉得很伤心,给他人贴标签这样的行为非常伤害对方,肯定是不对的行为。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重视对方的感受,不能随便就做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果做了要及时道歉。我们可以在自己不需要时,自愿分享他人需要的东西,如若对方拒绝也不要强迫对方。
小结: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分享是彼此乐意接受才叫分享。是令人身心愉快的行为。
板书设计:
阅读分享收获:
玩具分享收获:
物品分享收获:
心情分享收获:
八、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在学会做事和学会关心中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在课堂上我们班级的同学学习热情高昂,个别同学会感慨过头,因为在5-6岁儿童中“慷慨”倾向比较活跃,并逐年增加至7-9岁,在一年级阶段要注重引导,以免造成后期攀比心理的过渡发展。另有部分同学容易错误理解“不给就是小气鬼”,分享不是强行取舍,而是要对其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加强培养学生对分享的分类和判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