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核心概念:列宁主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关键问题:十月革命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它能够取得成功?有何历史意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如何展开的?有何启示?课程逻辑马克思主义俄国列宁主义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导入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要首先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却发生在资本主义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俄国,并取得了伟大的建设成就。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问题1:什么是列宁主义?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其形成的主要背景有哪些?有何意义?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是社会民主党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因此也称布尔什维主义。2.主要内容(1)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问题1:什么是列宁主义?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其形成的主要背景有哪些?有何意义?材料1: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工人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不过他们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材料2: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1)经济条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2)阶级条件:工业阶级力量逐渐壮大;(3)政治条件: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材料3:1870年4月22,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终年53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5)思想条件: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4)组织条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3.背景:①社会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开展有组织的工人运动;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1900年《火星报》;④主观条件: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问题1:什么是列宁主义?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其形成的主要背景有哪些?有何意义?4.意义:①历史地位: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实践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问题1:什么是列宁主义?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其形成的主要背景有哪些?有何意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新和谐公社”蓝图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3月二月革命1917年4月《四月提纲》1917年7月七月流血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倒沙皇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抛幻想1917年7月1日,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决定暴力夺权指方向任务: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方式:和平夺权现曙光攻占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1、革命进程苏维埃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尚无能力管理国家,便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处于次要地位。一个有政权、一个有军队。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内容:三个文件、一个政府。政治:《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外交:《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组织: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满足了人民的和平愿望满足了人民的土地愿望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材料1:伴随着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国开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英国的1/5,法国的1/4……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材料2:俄国在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约的同时,国内垄断资本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俄罗斯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高压统治,都使阶级矛盾和民族尖锐起来,再加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是此起彼伏……革命运动一触即发。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问题2:据教材和以下材料解释说明为什么十月革命会取得成功?①经济基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俄国处于落后地位;②政治基础: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材料3:1914年,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国家债务……猛增……由于军需供应不足,军事指挥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在战争中不断失利……国家局势的日益恶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反战、反饥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材料4: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材料5: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 ——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问题2:据教材和以下材料解释说明为什么十月革命会取得成功?④主观条件: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列宁主义指导;③国际环境: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⑤群众基础: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人民群众支持,并掌握了主要武装力量;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俄国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③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列宁主义指导;④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人民群众支持,并掌握了主要武装力量;⑤二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2、成功的原因探究:如何理解”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这句话?①结束了剥削阶级的统治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③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强国进程材料三:俄国经济实力变化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大国崛起》对俄国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3、历史意义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人民的解放斗争;对世界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探究:如何理解”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这句话?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3、历史意义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列宁:“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问题3:十月革命后为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哪些探索?有何启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国内叛军外国干涉军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1918年夏)(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政权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绞杀。(2)内容:以余粮收集制为主,全面强化对经济的控制。(3)结果: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国有化商贸上:取消商品贸易,取消货币分配上: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索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材料:1921年春,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并开始诉诸行动。俄国爆发了50多起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工人阶级也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了怀疑和失望。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罢工,骚动不断,形势尤为严峻。由于大批企业长期停工和开工不足,工人阶级人数锐减,无产阶级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阶级基础面临消亡的危险。军队的状况也十分糟糕,士兵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与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和骚动息息相关。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探索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农业上,实行粮食税;工业上,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商贸上:恢复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允许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配给,采取按劳分配。(3)结果: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国有化商贸上:取消商品贸易,取消货币分配上: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最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学思之窗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苏联地图(1940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乌兹别克 1924.10.27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塔吉克 1929.10.16 拉脱维亚 1940.08.05吉尔吉斯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格鲁吉亚 1936.12.05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联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具体特征为: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索三:苏联模式(1924--1991)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索三:苏联模式(1924--1991)材料: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材料: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全球文明史》(1)背景: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家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需要。(1)背景: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家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需要。(2)内容: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渐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世界历史》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探索三:苏联模式(1924--1991)思考: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内涵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正确评价苏联模式。(1)积极: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1: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多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消极: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③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正确评价苏联模式。前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说:“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背景: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家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需要。(2)内容: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渐形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结果: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1937年),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也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弊端: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强制农业集体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照搬苏联模式,最终造成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探索三:苏联模式(1924--1991)(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肩负的责任历史的追问: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哪些启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2)要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及时调整 。(3)改革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4)注重协调发展。(5)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小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壮大及其政党建立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苏联模式建设探索二月革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