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 综合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赵才,字孝才,张掖酒泉人也。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悍,无威仪。周世为舆正上士。高祖受禅,屡以军功迁上仪同三司,配事晋王。及王为太子,拜右虞候率。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帝以才藩邸旧臣,渐见亲待。才亦恪勤匪懈,所在有声。岁余,转右候卫将军。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候卫将军。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回避。在途遇公卿妻子有违禁者,才辄丑言大骂,多所援及。时人虽患其不逊,然才守正,无如之何。十年,驾幸汾阳宫,以才留守东都。十二年,帝在洛阳,将幸江都。才见四海土崩,恐为社稷之患。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亡败,于是入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臣虽愚蔽,敢以死请。”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帝意颇解,乃令出之。帝遂幸江都,待遇逾昵。时江都粮尽,将士离心,内史待郎虞世基等多劝帝幸丹阳。帝廷议其事,才极陈入京之策,世基盛言渡江之便。帝默然无言,才与世基相忿而出。宇文化及弒逆之际,才时在苑北,化及遣席德方矫诏追之。才闻诏而出,德方命其徒执之,以诣化及。化及谓才曰:“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为怀。”才默然不对。化及忿才无言,将杀之,三日乃释。以本官从事,郁郁不得志。才尝对化及宴饮,请劝其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化及许之。才执杯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节选自《隋书·赵才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B.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C.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D.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邸,是藩王或诸侯之宅第,文中指晋王的住所。邸,泛指王侯的住宅。B.驾,可特指帝王的车乘,也借指帝王;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驾幸,指天子驾临。C.东都,指复都制体系下位于东方的都城,隋朝时都城是长安,东都指开封。D.弑逆,古代指下杀上、臣杀君的忤逆行为,文中指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才英勇善战,深得倚重。赵才骁勇英武,擅长骑马射箭,高祖时屡立战功;因是王府旧臣,深得炀帝赏识,多次升迁,官至左候卫将军。B.赵才粗鲁耿直,言语无忌。在随场帝巡视途中遇到公卿的家人违反禁令,他都恶语斥骂,毫无顾忌;尽管有些人对他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C.赵才忠于炀帝,直言进谏。赵才对炀帝极为忠诚,恭敬勤垦,毫不懈怠;他冒死劝阻场帝驾幸江都,结果惹怒炀帝,被交给执法官吏处置。D.赵才明悉国势,深谋远虑。赵才洞悉国家危亡之势,劝炀帝返回京城安抚百姓,为此与虞世基产生争执,因炀帝犹豫不决,两人互相怨恨,退出朝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回避。(2)化及遣席德方矫诏追之。才闻诏而出,德方命其徒执之,以诣化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临安春雨初霁陆 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发出感慨,并以问句发端,使诗歌的情绪在开篇达到了高潮。B.颔联诗人通过自身所闻,用细致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光图。C.颈联中诗人以闲作草书、细乳分茶打发时光,表达出欣喜愉悦之情。D.尾联与首联相互照应,化用典故,暗指不必担忧会被不良风气污染。6.《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创作于同一年,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 来李 贺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①啼寒素②。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露?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③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④,恨血⑤千年土中碧。【注】①络纬:名叫纺织娘的小虫。②寒素简陋的院落,也指清贫的人。③香魂:指前代诗人的魂魄。④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⑤恨血:《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诗人以“壮士”自称,表达了高标自许的情怀,一个“苦”字,为全诗诗眼,奠定了感情基调。B.纺织娘的啼叫声声入耳,衬托出秋日夜晚的荒寒冷寂,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C.诗人担心自己用竹简辛苦写成的书受人嫉妒而遭毁坏,因为像蠹虫一样粉噬贤者的坏人太多。D.诗人的思想在这样枯寂黯然的夜里被牵扯着,他的肚肠都快要因此而愁直了,悲情溢于言表。8.请参考情感抒发、手法技巧和意境风格三个角度,谈谈本诗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释:①鲍照:南朝宋诗人,出生于低级士族家庭。当时实行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社会上遭到不公平待遇。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泻于地而东西南北各自流,其命运的走向并不能由水自己来主宰。B.与水一样,人亦各自有命,诗人认为对此只能“行叹”而“坐愁”。C.诗人心有激愤,欲借酒自宽、以歌抒怀而皆不可得,可见忧思之重。D.诗歌前六句五七杂言,欲说还休;末两句连用七言,情如洪水奔涌。10.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请具体说明诗中不曾说破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快阁①黄庭坚【北宋】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⑤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快阁:在今江西泰和县,黄庭坚时任知县。②痴儿:作者自比。③朱弦:《吕氏春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④佳人:美人,此处引申为知己、知音。⑤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比“痴儿”,办完公事后登阁,沐浴在晚晴的余晖里,倚栏远眺,体现了轻松舒畅的心情。B.颔联描绘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净,月色清明,营造了一种高远壮阔的意境。C.颈联借用典故抒情,既使诗歌语言精练,又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含蓄隽永,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D.尾联点明全诗意旨,“与白鸥盟”表明诗人想与白鸥结盟,一同高飞,从而获得功名利禄的政治追求。12.请简要分析颈联中两个典故“朱弦”和“青眼”在文中的抒发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当时诗人寓居于此,此诗为诗人在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而作。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B.颌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14.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注】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脊令:鸟名,即鹡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侧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B.颔联诗人抒发了自己报复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悟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他善用典故,经过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真所谓“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16.本诗的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②处,松煤浅染饱霜兔③。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黄斌老画竹的心情,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郁愤不满之情。B.黄庭坚作诗善炼句,“卧龙偃蹇雷不惊”一句,表现了横竹苍劲挺拔、处变不惊,传神逼真,也是黄斌老个人品格的写照。C.第三联宕开一笔,由眼前之竹想象斌老作竹之景,虚实相生。D.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斌老之竹的夭矫、灵气,颇具栩栩如生之感。18.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斌老画竹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夜偶诗客操公作①韦应物尘襟一潇洒,清夜得禅公。远自鹤林寺,了知人世空。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多谢非玄度②,聊将诗兴同。[注] ①偶,遇;操公,僧人名。②玄度,东晋许询,字玄度,善谈玄理。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清夜偶遇操公,诗人沾染尘埃的襟抱一下子如受洗礼,变得超逸脱俗。一个“得”字,写出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欣喜和快意。B.颔联写操公来自遥远的鹤林寺,并且精研佛理,“了”字写出了操公对人世万物皆空的大彻大悟。这种通达的人生态度,给了诗人很多启发。C.颈联写栖息枝头的禽鸟受到惊吓,在密林中翻飞;流水注入幽暗茂密的草丛。“翻”和“注”两个字,衬托了诗人与操公清夜交流时欢快热烈的场景。D.诗歌在刻画操公形象时主要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首联以诗人偶遇操公时的反应从侧面衬托,颔联写操公的所来和佛学造诣从正面刻画。20.尾联中“谢”“聊”二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王之道【注】半年不踏轩车路。仿佛过、长桥去。贴水行云风送度。两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尝游处。黄鹂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凝寒和气,沉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注】王之道,宋宣和六年进士,因触怒秦桧而沦废20年,后累官至湖南转运判官。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对眼前景物感到格外亲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美好的过去。B.“长桥”“行云”“高柳”“修竹”等一系列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优美意境。C.本词“黄鹂休叹青春暮”中的“青春”与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含义相同。D.“出谷迁乔”为用典,本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后比喻地位上升。22.有些诗词不仅饱含诗情,还暗含哲理。请简要分析“凝寒和气,沉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三、选择题2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老学庵笔记》乃陆游晚年所作,所记内容多为其亲历或亲见、亲闻之事。难能可贵的是,此书迥异于仅记述事实或转抄他书的丛札性汇编,具有鲜明的识见。除评判性的断语外,___________,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立“大节”、辩邪正的思想倾向。A.并无透露出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哪怕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B.还有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无不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C.处处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包括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D.即使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也都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24.下列对陆游六十二岁时写的《临安春雨初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写出了这位长期宦海沉浮,命途坎坷的老人的悲叹,说出了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B.颔联点出“诗眼”,写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那远远传来的如断如续的卖花声,带给他抚慰,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C.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指品茶。D.陆游的众多诗篇,大多为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而该诗没有豪唱,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2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清代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把辛酸泪。都云怍者痴,谁解其中味!”②此后,诗人杜甫也叹息“百年歌肉苦,未见有知音”。③宋代的黄庭坚则慨叹“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④东汉诗人曾悲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荇稀”,说出了没有知音的苦闷。⑤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焦急地召唤着“知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人们的赏识。A.④③②①⑤ B.④②③①⑤ C.⑤④②③① D.⑤④③②①26.下列各项文学知识表述中有误的是( )A.《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B.《史记》与《汉书》虽都是纪传体,但二者在体裁上也有差异,《史记》是“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C.鲁迅先生一生著述甚丰,他的小说作品相对集中地收集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册之中。D.词牌是我们辨认词的格式、音韵、节奏的重要依据,词牌与词的内容往往并不相关,如“桂枝香”“登快阁”“望海潮”都是如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 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82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 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中,( )。 , 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悲壮的一段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2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显示 幽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聚B.显示 黑暗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会聚C.昭示 黑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聚D.昭示 幽暗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会聚2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B.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C.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D.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悲壮的一段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达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B.以悲壮的一段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C.以一段悲壮的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D.以一段悲壮的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只有因为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遗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的笔法充满律动和涩势,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这个阶段不再是 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 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 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 )。30.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审视 生吞活剥 卓尔不群B.审查 生吞活剥 出类拔萃C.审查 亦步亦趋 卓尔不群D.审视 亦步亦趋 出类拔萃3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B.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只有因为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C.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D.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只有因为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3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从而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B.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从而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C.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D.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从而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 ),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但凡艺术莫不如此。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33.依次替换文中加点处的成语或俗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B.捕风捉影或向壁虚构C.劳而无功 D.概莫能外3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要修炼学识,必须先对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全面了解B.必须先对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全面了解,即要修炼学识C.即要修炼学识,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D.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炼学识35.正如陆游所说“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结合你的体悟,对下列诗句中划线的意象进行品鉴,选出内涵或寄托的情感相同的一项()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C.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D.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四、语言表达3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一篇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①____。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所写的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有了这一点,文章无论是义正词严,还是轻松活泼,都会使人体会到内在的思想威力。这是文章生动的基础。没有这一点,仅仅在文字上变花样,②____。但是,仅仅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还不够,写文章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在这个表达过程中,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③_____。从这一方面说,生动的文章就是富有想象力的文章。3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唐代韩愈提倡“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为汉语贡献了如“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井下石”等生动的成语。宋代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分析材料,请说说关于文学的创作韩愈和黄庭坚分别提倡怎样的观点?韩愈提倡:黄庭坚提倡:五、小阅读-课内38.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照的《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比兴,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B.杜甫的《客至》颈联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C.黄庭坚的《登快阁》描写了自己在日出之际登阁游赏的情景。在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幸有美酒相伴,期望坐上归船,与白鸥订盟,永诀机心。D.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9.A.诗人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通过“屋舍、春水、群鸥”等意象,营造了一幅萧瑟凄凉、孤寂冷清的意境。B.“但见群鸥日日来”,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诗人盛情款待,频频劝饮,竭诚尽意,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心生歉疚之情。D.诗人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和人情味。六、微写作40.阅读下面陆游晚年居家山阴时作的一首小诗,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柳桥晚眺陆游【南宋】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七、材料作文4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网友发文称:“成都杜甫草堂遍地竹林,这有违历史原貌。一千多年前,杜甫就写下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名句。在草堂时,杜甫亲手栽植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不知今天的杜甫草堂,为何要种植大量的竹子?”你对上述材料怎么看?班级计划围绕这则材料举行“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讨论会。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 2.C 3.D 4.(1)当时皇帝常常到各地巡视,赵才经常负责警卫工作,严厉禁止邪恶不法之事,没有什么回避的。(2)宇文化及派遣席德方假传诏书追回他。赵才听说有诏书就出来接旨,席德方命令自己的手下捉住了他,把他带到宇文化及处。5.C 6.①《书愤》一诗侧重表达诗人壮心不已,鞠躬尽瘁,重新立誓报国的雄心壮志。②《临安春雨初霁》侧重表达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客居京华的孤独与无聊,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7.C 8.同:从情感上来看,都表现了作者感叹命运不济,无人赏识的悲凉和痛苦。异:手法上,鲍诗开篇以水比兴,写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着直抒胸臆和借酒与歌间接抒情相结合来抒情,而李诗通过桐风、衰灯、寒素、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兼用肠直和香魂吊客的夸张想象以及典故来抒情;意境风格上,李诗诡谲凄异,鲍诗悲慨激愤。9.B 10.①诗歌一二句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但并未说破,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水因地势而流向不同比喻人因出身而贵贱有别。②诗歌五六句不直接表达诗人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而只描写自己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的动作情态。③诗歌末句表达现实的苦闷和无奈,但并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吞声”“踯躅”两个细节婉曲表达。11.D 12.“朱弦”运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抒发了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借以表达自己寄情山水、厌倦俗务的心情。13.C 14.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15.A 16.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17.C 18.(1)“公与此君俱忘形”,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他的胸襟阔大、处变不惊,所画之竹具有了苍劲挺拔的姿态。(2)“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用斌老作画时静谧、雅致的场景,烘托出斌老画竹出凡脱俗、优雅从容的特点。(3)“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亦恐形全便飞去”用夸张手法表现所画之竹栩栩如生,突显斌老画技高超。19.C 20.(1)“谢”字表达了诗人对操公佛学与诗歌造诣的敬佩、赞美,以及与操公交流使自己得到精神的享受与洗礼的感激;(2)“聊”是“姑且”的意思,诗人虽无法与操公深析禅理,但二人诗兴相同,流露出得遇知音的欣喜。21.A 22.①严寒会退去,温暖会来临;阴云会散天会晴;久旱之后必有雨。②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困难坎坷终将过去,光明必会到来。23.B 24.B 25.B 26.D 27.C 28.B 29.D30.A 31.B 32.C 33.A 34.D 35.B36.和作者多方面的素养有关系 是很难把文章写得生动的 作者是否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37.韩愈提倡文学的创新,而黄庭坚提倡文学的模仿和借鉴。38.B A40.我站在小溪旁边,能够听到水中鱼儿的声音,身旁是纵横交错的树林,郁郁葱葱,长得非常茂盛,好像在静静地等待白鹤的到来。天上正好有几片闲云在悠悠地漂浮着,可是却难以汇集成雨,只是在贴着那碧绿的山腰,缓缓地飞行,好像在向我招手。41.例文: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班举行“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专题讨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有网友称:“成都杜甫草堂遍地竹林,这有违历史原貌。”还引用了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来佐证。按照网友的思路,杜甫喜爱松树,而不喜爱竹,如今杜甫草堂周围不应遍地竹林。我认为网友断章取义,曲解杜甫的爱好,杜甫草堂是纪念杜甫的景点,是学习杜甫精神的依托,杜甫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爱民。草堂周边有无竹林并不重要。因此我认为,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细思我国传统文化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兢兢业业、终生操劳的手艺人,因年龄而不再能工作却后继无人的冷清现状,这意味着我们这一代将会目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常听网友埋怨着年轻人怎都不去继承传统文化呢,却未思考年轻人不愿继承传统文化背后的原因。普通白领的薪水日渐升高,传统手艺人的市场却渐渐被机器生产商品而取代,生存越来越难以维系。我们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其生产出的产品,而是其凝聚的民族情怀与精神根基。传统文化要想走出日渐凋零的现状,就必须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促使他们投身其中,传承文化。历史文物界的宠儿故宫开创了结合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承的榜样。录制一期期《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国家宝藏》,开发创意文具,开设为低头族们传播知识的微信公众号……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将故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故宫顺应时代潮流取得巨大成功。美国传统快餐肯德基为顺应国人口味特设的川辣味汉堡,几分钟内抢售一空,更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应固步自封,而要在维持自己本质的基础上跟进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只是我们独有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国际友人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通过一带一路来到中国,与我们一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出力,我们理应也让他们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美好与魅力。同时,只有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更多的国际友人接受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时赢得各国人民诚挚的鲜花与掌声,真正实现中华价值观的弘扬,好莱坞制作了《功夫熊猫》,甚至于中国人民也日渐喜爱其英雄主义。而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真正与各国互惠互利,既帮助他人,也发展自身,实现多赢。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传承文化,不仅需要新一代的继承与创新,也需要与他人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新兴事物使传统文化映入年轻人与外国人的眼帘。同学们,文化传承之路,道阻且长。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