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Please enter the relevant text content here. Operation method: select all the text in this paragraph with the mouse, and enter the text directly to replace it. The text format will not change.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总议题:回顾法律发展历史 展示法治建设成就
正确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
2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
PART 01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
议题一:正确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中华法系
01
议学情境一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产生的法律是《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法经》是历代法典的蓝本。《法经》共六篇:《盗法》 。《贼法》,《囚法》。《捕法》 ,《杂法》等
01
议学情境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立法思想开始向礼法结合、刑德并用的方向发展。当时有许多官员不以法律为依据,直接引用儒家经典《春秋》的事例来断案判刑,称为《春秋》决狱”.
《唐律疏议》 是唐朝利律及共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
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清末修律,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帝制,仁德和祖教纲常等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指导下,他们把法律变革本身等同与制定西方化的各种法典,造就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西法文化特殊混合体。
01
议学情境一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历程。
2、分析中国法治理论的特征及其作用。
3、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01
议学问题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中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
01
议学情境一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01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形式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这是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法律发展历程中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那么,我国的法律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01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形式
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
①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②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春秋战国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唐朝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西汉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近代尝试
春秋战国
唐朝时期
西汉时期
01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形式
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2)曲折的历程——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治模式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 些仁人志土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01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形式
PART 02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
议题二: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01
议学情境二
汉朝要禁随意聚众饮酒,杀牛是犯罪;唐不准吃鲤鱼;明武宗不准吃猪肉、满清不准研究天文,聚众 20人以上斩首,维护 "主仆名分";秦脸上刺字、矮小不担贵.........
01
议学情境二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古代这些奇葩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2. 法的历史分类、特征
3.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01
议学问题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1)产生: 法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 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度产生
阶级分化
国家出现

统治阶级
奴隶主阶级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人民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 本主 义社 会
社 会主 义社 会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3)决定因素: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决定
反作用

对立统一
决 定因 素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法的历史分类
①奴隶制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
②封建制法: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
③资本主义法: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
④社会主义法:《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
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注意: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3、法的特征(作用)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基本特征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3、法的特征(作用)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体现: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我国: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3、法的特征(作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例如:成文法)
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例如:认可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4、法的职能
法的政治职能 法的社会职能
区别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联系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5、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
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01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PART 02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
议题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01
议学情境三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新中国成立前,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豆选”的情况。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用豆子代替选票,保障农民平等享有选举权。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即颁布选举法。一脉相承的做法,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法治方式保障公民各项权利,不断加强人权法治保障。
  
人权的法治保障
01
议学情境三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是一条以法治为准绳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以法治保障人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专章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置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中国人权法治化建设的新时代。从编纂民法典,到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从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的人权法治化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更加切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人权的法治保障
01
议学情境三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这十年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
01
议学问题
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01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01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
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01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法治建设的成就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
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
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01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法治建设的成就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
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
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
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
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饥饿的苏丹》.
饥饿阴影之下,人权是奢侈的!
叙利亚难民
在战争炮火之下,人权是空谈的
01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法治建设的新目标与新实践
(1)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01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突破提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
01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
产生、本质、决定因素
历史类型、特征、职能
法治建设启示、成就
中华法系
产生、本质、作用
我国法治
建设的历程
我国法律
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法治
建设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
法治理论
01
小结
1.(2023·重庆沙坪坝·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云梦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法律部分记载了秦朝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其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记录、世界上最早的刑事侦查书籍、世界上最早的保护环境法律条文、最早的人权法和最早的消费者保护法等。材料主要强调了(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成文法,并通过竹简发布
B.我国的法治建设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内容
C.《云梦秦简》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D.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为人类法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A排除。
B:我国的法治建设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内容,强调我国在法治建设中怎样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材料的重点,B排除。
C:材料不涉及《云梦秦简》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C排除。
D:《云梦秦简》的丰富内容,说明了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为人类法治作出了重要贡献,D正确。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2.(2023秋·四川德阳·高二德阳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 )
①反映了新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状态
②能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要求和历史趋势
③帮助人们正确看待社会、人生的变化和发展
④能正确揭示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具体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②③: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能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要求和历史趋势,帮助人们正确看待社会、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②③符合题意。
①:习近平法治思想正确反映了新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状态及其本质规律,①说法不准确。
④:习近平法治思想能正确揭示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而非具体规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3.(2023·高一单元测试)汉谟拉比法典比较有名的条文便是“同态复仇法”,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同时也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损毁自由民奴隶之眼,则赔偿其买价之半。”这说明( )
A.任何法律都不可能体现所有人民的共同意志
B.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
C.国家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D.古巴比伦时期,法治已经代替了人治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B: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同态复仇法”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损毁自由民奴隶之眼,则赔偿其买价之半。”这说明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B正确。
A: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不可能体现所有“公民”的共同意志,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的则是“人民”的共同意志,A说法过于绝对。
C: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并非所有的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C错误。
D:古巴比伦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法治并未代替人治,D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4.(2023春·重庆万州·高三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治国理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这表明中华法系(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
②体现了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
③具有教育功能,对法治建设具有决定作用
④是中国古代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中华法系蕴含古代重要的理念,是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表明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凸显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①符合题意;
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和“天下无讼”“以和为贵”体现了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的核心思想理念,②符合题意;
③:中华法系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可以指导和影响法治建设但不能对法治建设起决定作用,③说法错误;
④:中国古代人民有民主的思想,但我国古代也实行过君主专制,不能一概说中华法系是中国古代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5.(2023·高一课时练习)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强制与实施
B.颁布与命令
C.制订与修改
D.制定和认可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ABCD: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制定和认可,ABC不选,D入选。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6.(2023春·黑龙江绥化·高三校考开学考试)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B.中国移植近代国家的法治模式
C.法律为中国所特有
D.中国通过文书、竹简等发布法律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A:材料中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故A正确。
B:中国法治建设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国移植近代国家的法治模式”中“移植”说法错误,故B不选。
C:法律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法律为中国所特有”说法不符合实际,故C不选。
D:文书、竹简是法律发行、保存的形式,最重要的还是法律本身的魅力,故D不选。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下列选项体现法的社会职能的是( )
A.某地两名犯罪嫌疑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B.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打黑除暴有关事宜
C.某艺人因吸毒被公安机关逮捕
D.某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因合同款项支付发生争议,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ABCD: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ABC都是法的政治职能,D是法的社会职能。故D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8.(2023·高一单元测试)从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到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再到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定纠正冤假错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这些举措彰显了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已经结束
C.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D.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首要原则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A: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未提到不断健全法律体系,故A不选。
B: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仍然在路上,故B说法错误。
C:材料中指出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宪法和法律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表明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故C正确。
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未体现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首要原则”,故D不选。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制建设历程。
3.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党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核心素养】
1、 政洽认同:认同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
2、科学精神: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
3、法洽意识: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
自己的生活。
4、公共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
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内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教学难点】
法的产生极其本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防控疫情,法治同行》
教师:防控疫情,法治同行,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与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是分不开的,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第三元的课题,与前两个单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有机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请看知识体系图。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总议题:回顾法律发展历史 展示法治建设成就
1、如何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3、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第一幕: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议题一:如何认识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中华法系》并图文分析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历程。
2、分析中国法治理论的特征及其作用。
3、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中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
议学小结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3、中华法系
(1)形成:
(2)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3)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治模式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 些仁人志土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第二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课题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议学情境二:观看材料《古代奇葩律法》
汉朝要禁随意聚众饮酒,杀牛是犯罪;唐不准吃鲤鱼;明武宗不准吃猪肉、满清不准研究天文,聚众 20人以上斩首,维护 "主仆名分";秦脸上刺字、矮小不担贵.........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古代这些奇葩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法的历史分类、特征
3.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小结:
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1)产生: 法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 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类型的法律?这些不同类型的法律都是由谁制定的?又存在哪些特征
2、法的历史分类
①奴隶制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
②封建制法: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
③资本主义法: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
④社会主义法:《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
注意: 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法的特征(作用)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体现: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2)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二者的联系: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5、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第三幕: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议题三: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探究活动十五:观看视频《民法典时代》并阅读材料影响《人权的法治保障》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新中国成立前,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生动反映了当时“豆选”的情况。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不识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用豆子代替选票,保障农民平等享有选举权。1953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即颁布选举法。一脉相承的做法,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法治方式保障公民各项权利,不断加强人权法治保障。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是一条以法治为准绳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以法治保障人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专章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置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启了中国人权法治化建设的新时代。从编纂民法典,到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从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的人权法治化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更加切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这十年的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小结: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时代,我们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正在进行一场怎样的伟大实践
3、法治建设的新目标与新实践
(1)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3)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突破提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