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36张PPT+1个内嵌视频)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36张PPT+1个内嵌视频)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追根溯源,回看来时路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救亡图存,引领真理路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使命在肩,走好未来路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依法治国为什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结合视频领略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思考“法”的由来、本质、和作用。
导入新课
1.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产生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本质
作用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古代社会:
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属于人治】
(2)近代以来:
②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以理性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三国两晋六朝时期
唐朝时期
宋代时期
明清时期
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
和发展。
(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2)近代: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3、中华法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启示:一国的法治,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
(2)含义
3、中华法系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地位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什么样的阶级社会对应什么样的法律
X
回顾人类社会形态,思考:法是人类社会产生就存在的吗?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唐律疏议》
《法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统治
反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阶级产生
国家(统治工具)
为法的起源提供经济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社会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政治条件
2.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 我国当代法的本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者,治之端也”,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此语出自《荀子·君道篇》。荀子认为,一个国家严守法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针对荀子的这个观点,东汉王符作了进一步引申:“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探究分享: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什么特征?
习近平:“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要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名词点击




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还有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
法是维系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2)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
5.法的基本特征
5.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用角度)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角度)
5.法的基本特征:
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
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主要是民族自治地区和特别行政区)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实施角度)
孙小果
2021年2月20日,孙小果被执行死刑。
5.法的基本特征: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 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丈夫隐瞒实情与妻子一起办理了离婚登记,8月23日,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法院判决撤销被告南汇区民政局核发离婚证的具体行政行为。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核心、决定
基础和体现
6.法的职能(作用):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阶级性是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例如打击违法犯罪。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管理职能是法的社会属性。例如规范交通,解决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
适用 对象主要是敌人 对象主要是人民
体现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 使命在肩,走好未来路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
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从而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索之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再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法治建设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追寻良法善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依法治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党代会的形式对依法治国进行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意义重大,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不断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基本格局。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日益深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诸多成就,充分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增强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议学任务:结合材料,谈一谈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2)
人权的法治保障方面: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3)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方面)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成就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贯彻方面)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2、成就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人权保障)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议一议: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你有何启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1949年
1954年
1982年
1999年
2004年
2014年
2018

2020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通过《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法治建设在路上
3.法治建设在路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3)法治建设在路上
①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②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的历史类型
法律的本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的产生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法律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决定因素
原因
成就
法的特征
法律的作用
法的本质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