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基本信息课程模块 政治与法治 对应章节 第一课第二框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40分钟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题目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所授学生为高一下的学生,经过高一上学生对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后,对本框所授知识已经有所学习,具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学时可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表达。 学习能力:学生经过高一上的锻炼,探究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有所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锻炼中增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高一上的学习,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和进入新时代的意义等有了较深的体会,但对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这一结论,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还需要教学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党的真挚情感和深刻认同。二、教材地位宏观分析:本框题处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必修三讲述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所以本框题所在单元为本册教材的逻辑起点。 中观分析:本框题处于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共有三课的内容,三课内容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阐述了党的领导地位从何而来、党什么能够处于领导地位、和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三个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的问题,而本框所在的第一课论证的党的领导地位从何而来是后面两个论题的逻辑前提。 微观分析:本框题是第一课的第二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而第一框则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因此第一框是第二框的理论基点,第二框是第一框的理论深化。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本框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意义。三、课程标准依据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模块3“政治与法治”的内容要求:“1.1 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四、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科学精神: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公共参与: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中去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改革开放的任务和意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难点】深刻理解为何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六、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3分钟)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和复兴历程讲授新课 (25分钟) 探究一: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播放视频:《这百年中国怎样走来》思考:中国人民是如何实现站起来的? 1、新中国的成立(政治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专家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播放视频《旗帜》,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党是如何巩固新生政权,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确立 (1) 过渡时期的时间(1949—1956) 从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第一阶段: (1950—1952年底)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第二阶段: (1953—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社会主义革命历程(P10)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的前提、标志及意义 ①前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③意义: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与成就(1956-1978年) (1)新的历史课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如同革命一样, 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从无到有,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3)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二: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播放视频 4、改革开放的开启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5、改革开放的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6、改革开放的实质和内涵(目的) (1)生产力层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制度层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党的建设层面: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7、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探究三: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8、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9、新时代的科学内涵(新时代“新”在哪里) 10、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历史意义 (1)对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对科学社会主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对世界意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情感升华 (3分钟) 播放党成立100献礼视频,“天空之境”,情感升华课堂测试 (5分钟) “复兴之路”展厅展示了中国近代的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复兴之路”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如果你参观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你会产生的感受有(A ) ①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的历史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中国资产阶级未对国家进步作出实质性贡献 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③错误,中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对国家进步作出了实质性贡献;④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课堂总结 (2分钟) 带领学生根据板书回顾本课知识点,从而巩固和检查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 (2分钟)八、教学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