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授课题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国家产生的关系;认识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从学生的知识贮备方面看,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高中阶段侧重于在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虽然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早起国家特征等内容的了解还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史料,通过设计和分析史料,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加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学习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国家制度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商周时期的制度 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新课导入(3分钟) 展示金文大篆“文明”一词,让学生观察辨认并简要概括自己对“文明”的理解。然后教师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国家是在一定社会发展基础上形成并出现的。”由此导入新课并进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 学生发表对“文明”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使教学从一开始便围绕“文明”这一主线展开,并涉及课标“课程内容”提及的“青铜铭文”,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引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自然而然将“文明”与“国家”紧密相连,并以此为支点轻松撬动全课内容的教学。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请学生对照《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找找在初中时学过的古人类遗址。 师:那么北京人和元谋人他们的生活时间和生活特点又是什么呢,请同学根据教材跟所学知识完成这个表格。 师:看第2页的思考点,观察人类遗址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什么特点? 1、学生找出元谋人、北京人。 2、学生根据教材完成表格。 3、学生回答:沿河流分布。
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我国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过渡:这些古人类与我们是否有血缘关系尚待考证,但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师:除了我们初中学过的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还有诸多文化遗存,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那么,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遗存,跟我们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从根据文化遗迹总结出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打磨结合方式制作石器、从事原始农业、神权崇拜、出现贫富分化、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等,渐渐指向“生产力”等更深层次。
3、从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 过渡: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根据教材内容,指出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分别有哪些特点?完成这个表格。 师: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使同学们明白,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贫富开始分化,阶级开始出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师:我们在初中时学过三皇五帝,知道黄、炎部落走向联合,黄帝、炎帝被尊为华夏始祖,而尧、舜、禹相继“禅让”,也被誉为美谈。 师:黄帝也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孙中山先生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 学生总结黄帝的贡献
设计意图:衔接初中教学,略讲远古传说,强调黄炎部落联合和黄帝、炎帝被尊为华夏始祖,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夏朝的建立 师:我们都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禅让,成为部落的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来看一下这几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解读材料,总结出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借助材料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3、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过渡:尧当首领的时候,根据推荐和他对舜的考察,把首领之位让给了舜,这就是禅让制。到了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由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思考:到了这个时期,此时的夏朝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学生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并思考夏朝为什么是一个国家,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思考题是学生更好地理解夏朝的进步,加深对世袭制的理解。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的建立及其制度 过渡: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反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商朝建立了之后,又是怎么治理的呢?我们看一下这则材料描写的是什么制度? 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加强学生对内外服制度的理解。
设计意图:相对于夏朝,商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通过材料的呈现,学生认识商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发展特点,亦即认识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关键因素。
2、商朝的灭亡 那么商朝又是怎么灭亡的呢?请同学解读一下这两则材料,总结上灭亡的原因。 学生代表解读材料并总结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代表解读材料更好了解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从材料中总结材料,从而提升学生的史料的运用能力。
3、西周的建立及灭亡 请同学根据教材,总结出西周建立到灭亡的重要时间点。 学生总结武王伐纣、共和行政和犬戎攻镐京等重要事件。
设计意图:显示西周从建立到灭亡的重要事件,使学生更好理解西周的发展脉络。
4、分封制和宗法制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上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思考,分封制的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师:西周的另一个重要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来观察右边这幅图,并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谈谈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什么关系? 1、引导学生答出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特点是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细带。 2、引导学生答出宗法制与分封制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设计意图:重点讲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教材“历史纵横”专门介绍了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家国同构的格局日益形成。较之于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对地方的治理在机制上更完善,更有效。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形成了众星拱月、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6、井田制 师:同时,在社会经济方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西周主要以井田制的方式来进行经营,使农业得到了发展。在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是其主要部门,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西周奴隶制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并走向繁荣。 认识西周的土地制度和手工业,感受西周社会的繁荣。
小结作业(5分钟) 结合商周的制度分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有哪些? 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那么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大制度有什么利弊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并写下你们的答案。 学生完成表格,总结中国早期国家。
设计意图:表格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利于学生加强对其记忆,总结早期国家的特征培养学生开概括能力。作业再次加深学生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学习,分析利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