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授课题目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共4个子目,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使秦国率先建立了封建制度,从而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在连续早期中国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为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现固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历史已经简单的学习过这部分内容,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井田制的瓦解,百家争鸣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之间变化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难以理解诸侯国起变法风湖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和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涵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相关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战国时限和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价值观。 通过探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秦因变法而富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国家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变法的必然性及商鞅变法 难点: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学说。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新课导入(3分钟) 展示文字,提出问题:你觉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的战争是好的还是坏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春秋争霸战争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一定的兴趣,并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
新课讲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给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时期周天子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变化,引出春秋时期开始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过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当时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诸侯在地方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想要摆脱周天子的控制,周天子地位逐渐下降。到了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于是就出现了列国纷争的局面。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两幅形势图,使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形势有一个大体印象,并对春秋、战国形势图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讲解总结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知识点,最后,周王朝在公元前256年就灭亡了。 引导学生答出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阅读课本,熟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代标志着七雄争霸的格局开始形成。
设计意图:展示并比较春秋战国时期两幅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春秋时期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感受当时列国纷争的激烈局面,同时,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分析地图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过渡:刚才我们到礼崩乐坏,那么礼乐制度的崩坏是否代表礼乐制度开始灭亡了呢?我们再次来比较一下这两张图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靠近中原的赤狄和北戎消失了,融入了中原版图中,林胡、楼烦等也消失了,对比图二能够看出出现了匈奴,一定程度上也是少数民族之间融合的体现。 2、华夏认同 展示材料《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对民族关系影响?总结其表现,引导学生理解此时蛮夷之地与华夏民族思想观念的变化,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深。 认真听讲,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与观察图片,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渐趋形成,了解华夏认同是个逐步的过程,为学生深切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体、源远流长奠定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过渡:礼乐征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各诸侯国也互相攻打,希望能够变得更强。我们经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需要经济物质支撑,那么经济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变化来支撑频繁的战争呢? 1、经济发展 展示铁农具和都江堰的图片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使学生了解这时候经济的发展。 师:铁器牛耕的出现以及各国水利设施的兴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使需要“多数人之劳力”的耕作逐渐变为个体农耕。百姓更加注重私田耕种,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中的公田渐渐荒芜,贵族通过买卖等途径转化的私人土地急剧增加,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两大阶级。从政治上讲,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11页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感受这个阶段工商业的发展。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阶级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理解变法必然性奠定基础。
2、变法运动 过渡: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都做了什么努力?没错,就是变法。那么战国时期变法有何必然性?或者说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提供黄中业《重评战国变法运动》关于变法原因的论述,并给出金字塔图配合理解。 争霸需求是变法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当时经济基础井田制开始瓦解,逐渐形成地主-农民新的阶级关系。政治动荡也促使新兴地主能够兴起,但是上层建筑仍是奴隶制基础上的血缘世袭制,因而地主阶级还未能掌握政治权力。而旧贵族也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冲击,如果仍然保持旧有制度,只能重蹈覆撤。因而想要稳固统治需要顺应经济基础和阶数关系的变化。士阶层兴起,宣传政治主张也为变法提供动力。 利用地图展示各国的变法。 1、阅读材料,认真思考。 部分以课本中的“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为答案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回答井田制瓦解促进阶级关系变化,地主阶级兴起,但是制度还是为奴隶主服务的。要想适应新的阶级关系,就需要变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以及示意图的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阶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联系。在之前讲述政治动荡纷争,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阶级关系变化基础上,对本课重点进行深化讲解,让学生理解变法的必然性。
2、商鞅变法 过渡:列国变法中,商鞅变法集各国变法的长处,最具代表性。 着重对商鞅变法进行讲解,提问:你对商鞅变法思想有何理解?措施又是如何体现这种思想的?播放关于商鞅变法的视频,根据视频和教材,让学生思考并完成表格。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1、学生回答:不因循守旧,革故的变法精神。具体表现在: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提高生产积极性;废除“世卿世禄”原则,军功贵族兴起;废分封,推行县制,将权力收归君主;削弱宗法制及道德礼制影响,重塑风俗。 2、完成表格 3、总结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含义,因而高中课堂着重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措施如何体现出革故的变法精神及其影响。
三、百家争鸣 过渡:政治与经济上的巨大变动也反映在了文化领域。针对社会动荡局面,不少思想家开始给出解决之道。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展示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阅读课本,认真思考
设计意图:只有把握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示意图更好地展示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便于学生记忆。
过渡:孔子与老子作为“春秋先声”,提出政治主张并创建了儒家与道家学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孔子。 孔子 介绍孔子的生平。 结合材料和教材,讲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2、老子 介绍老子的生平,讲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材料,熟记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对孔子与老子的生平与思想主张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过渡:战国时期更加纷乱,文化上不仅只有儒、道两家,出现了更多学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 3、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请同学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在完成过程中配有材料讲解。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可以更直观学习知识。
3、影响 根据教材讲解总结百家争鸣的影响。 进行问题探究,提出问题:儒、道思想在战国时期为何不受各国诸侯欢迎?而法家思想为何受到重用?并利用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解释法家思想。 1、学生认真听讲 2、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并理解不同学派主张的现实功用。
小结作业(5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主要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进行总结。 进行历史审思,再次对春秋争霸战争进行理解。 1、跟随老师进行总结。 2、进行历史深思,加深对春秋争霸战争的理解。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历史审思回扣课堂导入部分,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发展的理解。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